雷剛
摘要:高血壓是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心血管病,病程發展緩慢,患者血壓長期高于正常值的情況下很容易引發其他并發癥,其中,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風險較高。在臨床中,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患者較多,其診斷和治療的難度相較于單純的高血壓或者心房顫動更高,診治研究進程備受社會大眾關注。為了降低該病的危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需要盡早研究出有效診療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方式,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進步,相關診療手段不斷更新完善。筆者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該方面的研究進度,此次特以“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診治研究進展”為題展開綜合論述,旨在為臨床提供更豐富的研究資料和診斷治療經驗。
關鍵詞:高血壓;陣發性心房顫動;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 R54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14--01
引言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上漲,在滿足了基本物質需求后,對精神文化需求、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等需求逐漸增高,而為了滿足日漸增高的需求,需要更加努力工作和學習,由此導致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養成了不規律的作息和飲食習慣,晚睡晚起、暴飲暴食等不良習慣引發了各種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科的疾病頻發。根據流行病學顯示,除了飲食和地區差異,高血壓患病率還與年齡成正比,因此,基于社會人口老齡化加劇的影響,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已然成為嚴重影響社會安全健康水平的重大疾病之一[1]。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國內外相關專家均致力于研究有效診療該病的方式,力求早日取得理想的研究成果,為廣大患者帶來福音。
一、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相關病理性知識概述
高血壓主要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對血管壁造成的壓力值高于正常值,是當前心血管內科中最常見的心血管病之一,同時也是導致腦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2]。在臨床中,患者發病可能無任何癥狀,也可能出現頭暈、頭痛、耳鳴、后頸部不適、記憶力下降、疲倦不安、心率失常等癥狀,若不予以充分重視并及時采取有效的診治方案進行干預,隨著病情遷延,很可能引發腦卒中、左心室肥厚、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并發癥,其心血管意外發生風險也會進一步增高,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諸多并發癥中,陣發性心房顫動較為常見,該合并癥具體發作情況是心房會發生350-600次/min不規則的沖動,進而引起不協調的心房亂顫。陣發性房顫時患者的心室搏動快而不規則,通常頻率在120-180次/min之間,是成人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若不予以充分重視并及時采取治療手段進行干預,陣發性的病情經過反復發作也可轉變為持久性的發作[3]。因此,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患者同時會出現心悸、胸悶與驚慌等癥狀,甚至于可能伴隨心絞痛,發生心力衰竭和休克等現象。兩種疾病合并發作,其危害遠高于單一發病,不僅對于生活和工作會產生嚴重影響,急性發作還可能會導致死亡[4]。由此可見,必須盡早研究出有效診斷治療該病的方式,如此才可為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診斷方式
(一)心電圖檢查診斷
心電圖是診斷高血壓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左心房負荷過重和心律失常的常用檢查方式,將其應用于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病情的檢查診斷往往可以獲得較為理想的診斷結果。根據吳軍、徐利兵[5]等人在“原發性高血壓并發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心電圖P波特征及意義”中的研究發現,選取了66例原發性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選取了80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作為對照組,通過對兩組受檢者進行心電圖檢查后,對比了其心電圖參數,結果顯示觀察組P波最大時限(Pmax)、P波離散度(Pd)和P波變異(Pv)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Pmax、Pd和Pv預測陣發性心房顫動的ROC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09、0.944和0.528;觀察組治療后Pmax、Pd和Pv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無效患者Pmax和Pd明顯高于有效患者(P<0.05);Pd預測治療有效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878(P<0.05)。該研究結論充分證明,在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診斷中,心電圖可以發揮出巨大檢查作用,能夠有效區分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和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其P波特征在預測并發陣發性心房顫動方面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二)超聲心動圖檢查診斷
超聲心動圖又被稱為心臟彩超,主要是指是指應用超聲短波測距原理脈沖超聲波透過胸壁、軟組織測量其下各心壁、心室及瓣膜等結構的周期性活動,在顯示器上顯示為各結構相應的活動和時間之間的關系曲線,并用記錄儀記錄這些曲線。自1954年首次應用超聲診斷心臟病以來,該診斷技術逐漸完善并廣泛應用于臨床[6]。相較于心電圖,在診斷左心室肥厚方面更為敏感,并可計算左心室重量指數,還可評價高血壓患者的心臟功能,包括收縮功能和舒張功能。根據李俊輝[7]等人在“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心臟彩超的臨床特點”中的研究發現,選取了77例高血壓并發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設為實驗組,同時選取了77例單純性高血壓患者設為對照組,通過對兩組受檢者均行心臟彩超檢查后,結果顯示對照組與試驗組的E/A分別為(0.61±0.12),(0.88±0.29)(P<0.05);另外對照組與試驗組兩組患者的LAD分別為(30.56±4.10)mm,(42.40±7.01)mm(P<0.05)。該研究結論充分表明,在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診斷中,超聲心動圖可以發揮出顯著作用,能夠通過以上檢查數據分析出患者血壓的升高會導致心臟結構的變化及生理指標的變化,此變化應該引起臨床工作者的重視,在檢查中要著重注意這些指標的變動,有助于為后期治療方案的制定奠定可靠的診斷基礎。
三、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治療方式及效果
(一)養心定悸膠囊聯合厄貝沙坦藥物治療
高血壓和陣發性心房顫動都是屬于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一般情況下,后者的發病是由前者導致的。而高血壓很難得到根治,肥胖、遺傳、高齡、熬夜等都可能導致發病,在當代這個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中,人們很容易就會養成各種不良生活習慣,即便是堅持服用降壓藥,在諸多外力因素的影響下也很難有效控制血壓水平,再加上陣發性心房顫動,其治療效果通過不夠理想。但只要遵循醫囑,科學作息和飲食,堅持服藥就可改善病情,將血壓調整在適宜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發癥所致的病死率和病殘率。養心定悸膠囊和厄貝沙坦都是治療該病的常用臨床藥物,但相較于單一用藥,聯合用藥的效果更佳。根據應良紅、劉海云、朱源生[8]等人在“養心定悸膠囊聯合厄貝沙坦治療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臨床研究”中發現,選取126例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病人作為治療觀察對象,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同樣使用厄貝沙坦降壓、胺碘酮和抗凝治療的基礎上,觀察組聯合養心定悸膠囊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中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為79.3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8.73%(P<0.05);兩組治療后左心房主動射血分數(LAAEF)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觀察組心房顫動復發次數少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氧化應激標志物水平均較對照組降低(P<0.001)。該研究結論充分表明,在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治療中,養心定悸膠囊和厄貝沙坦聯合用藥可以取得顯著療效,可以通過減少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病人心房做功,降低心房負荷,減輕機體氧化應激反應,抑制心房電重構來改善左心房功能,減少心房顫動復發次數。
(二)培哚普利聯合阿托伐他汀藥物治療
培哚普利是一種強效和長效的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其作用在于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而心輸出量和心率不變。阿托伐他汀是調節血脂藥物,用藥后可降低膽固醇,有助于減少或消除心血管疾病風險發生的危險因素。將其聯合作用于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身上,能夠發揮出切實有效的治療作用。根據李勁松、胡惠、田茂[9]等人在“培哚普利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對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血清血管緊張素Ⅱ水平及房顫復發率的影響”研究中發現,選取92例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為觀察對象,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在同樣實施培哚普利治療的情況下,觀察組聯合了阿托伐他汀治療,結果顯示治療12周后,與對照組相比,聯合組高血壓合并PAF患者的收縮壓、舒張壓、LAD、LVDd、LVDs、血清hs-CRP、TNF-α和AngⅡ水平均顯著下降(P<0.05),LVEF顯著升高(P<0.05);聯合組的房顫復發率為17.39%,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9.13%(P<0.05)。該研究結論充分表明,在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治療中,相較于單一行培哚普利治療,聯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療租用更明顯,尤其是在血清血管緊張素Ⅱ水平方面有明顯的效果,而對于改善血壓和心功能,減少房顫復發率方向更是療效顯著。
(三)胺碘酮聯合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治療
胺碘酮屬Ⅲ類抗心律失常藥,主要電生理效應是延長各部心肌組織的動作電位及有效不應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動,可抑制心房及心肌傳導纖維的快鈉離子內流,減慢傳導速度。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種類較多,馬來酸依那普利就是最常見的一種,主要作用在于抑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降低血管緊張素Ⅱ含量,進而使全身血管舒張,達到降壓的目的。胺碘酮主要作用在于調節心率,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主要作用在于降壓,將其合并使用于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的治療中,正好符合對癥治療的原則。根據霍福洪[10]等人在“胺碘酮聯合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治療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臨床效果”研究中發現,選取80例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為觀察對象,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同樣實施胺碘酮治療的情況下,觀察組聯合了馬來酸依那普利治療,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后的心房顫動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左心房直徑均有增加,但觀察組的增加程度低與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比例也低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結論充分表明,在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治療中,胺碘酮聯合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可發揮出較高的治療作用,相較于單一應用胺碘酮,聯合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能夠在確保治療安全性的同時進一步增強療效,對于控制血壓水平和減少房顫的效果良好。
四、結語
綜上,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發病率較高,危害性較大,要想預防發病并提高治療效果,必須要按時進行健康檢查,要及早發現病情并獲取科學的診斷數據,在病情確診后要遵醫囑堅持長期用藥,用藥之前除了參考診斷數據之外,還需要考慮患者的具體臨床癥狀、發病機制、身體素質和經濟等因素,制定出的用藥方案必須要起到控制血壓水平和減少房顫復發率的作用,如此才能逐步穩定病情,為后續持續治療爭取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龐海燕. 心臟超聲檢查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的特征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24):121-122.
毛培. 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心臟超聲分析[J]. 臨床研究, 2017, 25(10):187-188.
許世鋒. P波最大時限和P波離散度對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的預測價值[J]. 中外醫學研究, 2017, 15(17):51-52.
張文婷, 王迪, 鄭思寧. 實時三維超聲心動圖在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心臟結構和心室功能中的應用[J]. 當代醫學, 2019, 25(29):131-133.
吳軍, 徐利兵. 原發性高血壓并發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心電圖P波特征及意義[J]. 影像科學與光化學, 2022, 40(2):331-334.
江紅葉, 徐云峰, 歐陽林峰,等. 心臟超聲檢查在診斷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方面的臨床應用價值[J].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1, 5(14):204-205.
李俊輝. 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心臟彩超的臨床特點[J]. 醫療裝備, 2019, 32(12):30-31.
應良紅, 劉海云, 朱源生. 養心定悸膠囊聯合厄貝沙坦治療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臨床研究[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1, 19(13):2222-2225.
李勁松, 胡惠, 田茂,等. 培哚普利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對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患者血清血管緊張素Ⅱ水平及房顫復發率的影響[J].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19, 11(9):1081-1084.
霍福洪. 胺碘酮聯合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抑制劑治療高血壓合并陣發性心房顫動的臨床效果[J]. 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3):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