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安
摘要:目的:分析產科護理新模式對降低剖宮產率的影響,探討有效的護理模式,以改善分娩結局,提高產科分娩質量。方法: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擇某院產科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的10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護理模式將其分成A組與B組各50例,A組實施產科常規護理模式,B組實施產科護理新模式。對比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剖宮產)、心理狀態(SAS評分、SDS評分)、產程時間(第一、二、三產程時間以及總產程時間)、并發癥發生率(產后出血、切口感染、陰道撕裂)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B組的剖宮產率低于A組,P<0.05;B組護理后的SAS、SDS評分均低于A組,P<0.05;B組的產程時間短于A組,P<0.05;B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A組,P<0.05;B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A組,P<0.05。結論:產科護理新模式對降低剖宮產率有積極影響,且可減輕產婦的不良情緒,縮短產程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產科護理新模式;剖宮產率;影響;策略
【中圖分類號】 R473.71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2)10--0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擇本院產科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的10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護理模式將其分成A組與B組各50例。A組:年齡20~41(28.34±3.87)歲;體質量55~84(69.13±6.55)kg;孕周37~42(39.71±1.08)周;孕次1~3(1.24±0.36)次;產次0~2(0.92±0.24)次;單胎47例,雙胎3例。B組:年齡20~41(28.37±3.85)歲;體質量55~84(69.17±6.53)kg;孕周37~42(39.68±1.09)周;孕次1~3(1.26±0.33)次;產次0~2(0.90±0.27)次;單胎46例,雙胎4例。對比兩組一般資料,P>0.05。為保證研究成果,本次研究過程中,排除了存在遺傳性疾病、孕周小于37周的產婦,研究活動得到了產婦的書面授權,同時經過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本次研究具有研究的可行性與科學性。
1.2方法
1.2.1A組
實施產科常規護理模式,包括產程觀察、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等護理方法
1.2.2B組
實施產科護理新模式。(1)產前檢查:在產婦產前,由指定人員對其進行心理咨詢,在孕產婦住院后,護理人員應積極與產科孕產婦進行溝通,保持與孕產婦的聯系,使孕產婦感到溫暖;護理人員應詳細介紹醫院的環境和生產相關注意事項,使孕產婦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醫院環境;同時,還需向產婦介紹分娩的相關知識,使其了解分娩和婦幼保健的重要性,并加強與分娩和婦幼保健有關的教育;為孕產婦提供人性化的護理服務,根據孕產婦的實際情況,為其制訂科學、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注意定期清理病房,確保病房清潔,定期對病房進行通風,確保病房空氣良好循環,以有效預防院內感染的發生;醫務人員應盡可能的滿足產婦的一切合理要求,為孕產婦提供一對一的人性化護理服務。(2)產程護理:在整個分娩過程中需配備專業的護理人員陪伴在側,及時關注產婦的情緒狀態和疼痛程度,安撫產婦,密切監測產婦的生命體征和相關臨床表現;如果發現任何問題,須第一時間告知醫師,并予以對癥支持處理。(3)產后護理:指導產婦產后積極母乳喂養,介紹產褥期的新生兒護理知識和產婦自我護理知識;護理人員應結合產婦的實際情況,鼓勵其根據身體狀況早日下床,必要時進行適合產婦的身體鍛煉和體育鍛煉;提醒產婦避免劇烈運動,以免引起傷口疼痛;可通過與產婦進行溝通轉移產婦的注意力,并給與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以減輕產婦的疼痛程度和負面情緒,防止產婦產生心理障礙,如產后抑郁等;此外,還需為產婦提供出院指導,并告知產婦出院后的相關注意事項,提醒產婦定期進行復查。
1.3評估指標
統計兩組產婦的產程時長和分娩方式,并對兩組相關情況進行對照分析。
1.4數據分析
將該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進行分類匯總,運用SPSS22.0軟件對其開展計學處理,計數數據以(n,%)來表示,數據之間比較時通過χ2檢測,如果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即表示為P<0.05。
2結果
2.1分娩方式對比
B組的剖宮產率低于A組,P<0.05。
2.2心理狀態對比
B組護理后的SAS、SDS評分均低于A組,P<0.05。
3討論
產科護理不僅包括分娩過程中的護理干預,還涉及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部護理服務。為進一步降低產科臨床剖宮產率,該研究中,本院產科將護理新模式引入產婦分娩過程中,從產前護理、產時護理、產后護理三方面著手落實每個階段的護理服務;產前護理是在全面掌握產婦基本情況的條件下開展,注意了解產婦的精神狀態及身、心護理需求,并正確評估其生理條件與心理條件,同時加強產婦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導工作,盡量滿足產婦的服務需求,讓其樂意接受并選擇自然分娩方式。產科護理新模式下的產時護理重視“以產婦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結合個體情況予以針對性特色服務,讓分娩過程更具人性化;分娩期間推行陪伴分娩服務,讓產婦感受到來自親屬與醫護人員的生理、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有力支持,以提高其生產效率,并采取科學方法緩解產婦分娩帶來的疼痛感,使分娩順利進行。在分娩以后,對新生兒施予快速清理護理,并引導產婦和新生兒進行肌膚接觸,促進產婦分泌出泌乳素,為后續哺乳做好相應準備,同時加強其子宮收縮力,避免產后大出血。
結論
綜上所述,產科護理新模式對降低剖宮產率有積極影響,且可減輕產婦的不良情緒,縮短產程時間,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國華,曹琴英,王巖,等.綜合干預措施降低剖宮產率研究[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8,34(1):119-122.
[2]馮彩霞.護理新模式在降低初產婦剖宮產率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8):1033-1035.
[3]余洪.產前心理護理干預對初產婦分娩方式,產后出血及產后心理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0,17(3):193-196.
[4]胡菊蓮,周臨,屠美云.助產士主導的群組孕期保健模式對初產婦自我效能,分娩結局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3):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