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娟 宋新碩 鄧華
[摘要]教師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的關鍵任務。為全面發展類型教育,落實1+X證書制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賦予了更新職業教育觀念引領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增強理實結合能力支撐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完備書證融通本領推動學習成果銜接互認等新的時代價值。然而,目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整體建設仍存在規模性需求與供需失衡、合理性訴求與結構失衡、復合型要求與能力失衡、發展性追求與考評失衡等現實矛盾。因此,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需要在激活增量、盤活存量、優化質量和靈活考量等方面探索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路向。
[關鍵詞]1+X證書制度;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雙師型”教師
[作者簡介]劉惠娟(1991- ),女,山東威海人,西南大學在讀博士,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講師。(重慶 400715)宋新碩(1987- ),男,山東菏澤人,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鄧華(1977- ),男,重慶人,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博士。(重慶? 40071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渝地區職教協作助力鄉村振興發展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1SKGH371)、2020年重慶市“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0-GX-045)和2020年重慶市職業教育學會重大課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重慶職業教育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編號:2020ZJXH282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09-0078-06
振興職教,教師先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職教二十條”)《重慶市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等文件都對職業教育教師整體素質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和“職教二十條”中更是提到高素質師資隊伍是實施1+X證書制度的前提條件,足見培養一支基礎扎實、結構合理、思維活躍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已上升為我國職業教育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問題,將對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和職業教育現代化產生深遠影響。然而,目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還存在著供需不匹配、結構矛盾突出、綜合能力不強、“雙師型”人才短缺、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因此,高職院校需要立足于“職教二十條”的政策邏輯,厘清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和現實問題,進而探究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路向。
一、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
1+X證書制度的核心內容是1個學歷證書和若干個技能證書的聯合與互動,通過引入行業企業的需求、標準,強調通過模塊化教學達到課證融通的效果,促進學校與企業、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有效溝通和協作。因此,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要緊貼行業職業技能的發展要求,不斷更新職業教育的理念、增強理實結合的能力、完備書證融通的本領,才能確保培養出符合要求的高素質職業人才。
(一)更新職業教育觀念引領職業教育改革發展
職教理念是教育主體在職業教育實踐、思維活動及文化交流過程中所形成的理性認識、教育觀念、哲學觀點、價值取向與理想追求,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性、延續性和指向性的觀念體系。職教理念是教師角色和行為轉變的前提與先導,所以高職教師只有不斷更新職教理念,并落實到教學實踐中,才能順應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的要求,培養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1+X證書制度的實施不僅注重“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落實,而且堅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倡導終身教育理念,實現了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互通銜接,促進了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有機融合。因此,高職院校教師要積極涵養適應1+X證書制度的職教觀念,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職業認同感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來應對1+X證書制度帶來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的改革。
(二)增強理實結合能力支撐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倡導“手腦并用”,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鑒于此,教師必須具有高水平的職業技能和專業實踐能力,具有真實可傳遞共享的項目開發實戰經驗。然而,當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半路出家”式的組建模式決定了其非專業性和非職業性。教師參與企業實踐目標不明確,不能充分掌握企業的崗位標準、工作程序和員工素質要求,導致了教學的盲目性。此外,由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不足,削弱了校企融合的深度,導致高職教師缺乏企業真實項目的實戰經驗,更接觸不到企業中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傳授較多,企業生產真正需要的技術技能傳授不足,導致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不相匹配。因此,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教師要不斷充實有關新技術、新規范、新模式的知識儲備,積極參與企業的真實項目,對接崗位、對接任務、對接標準。
(三)完備書證融通本領推動學習成果銜接互認
在1+X證書制度中,學歷證書“1”是基礎,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X”是“1”的補充、強化和拓展,兩種證書的相互銜接和融通是1+X證書制度的精髓所在。書證融通契合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適應需求、有機銜接、多元立交的主要特點,給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一是把握標準的能力。教師要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確保學深吃透職業技能證書等級標準,成長為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培訓教師,為書證融通奠定基礎。二是育訓結合的能力。教師要將標準融入課程教學活動,根據專業技能等級鑒定中有關知識目標、技能目標以及行業規范的明確要求,重構課程內容體系,實現技能教育和等級培訓的日常化、常態化。三是多元教學的能力。1+X證書制度下,教學的場所、過程、內容以及組織形式都在發生變化。因此,高職教師要不斷提升多元教學的能力來應對這些新變化對現行教育教學模式的沖擊。
二、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問題
高職教師作為技術技能教育培訓的“操盤手”,肩負著為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儲備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我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是當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實然之境,成為困擾高職教師職業發展、制約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和阻礙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要因。
(一)教師隊伍規模性需求與供需失衡的矛盾
由于發展基礎薄弱、機制不健全,我國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數量一直處于緊缺狀態。2019年,隨著《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的公布,百萬擴招的任務進一步加劇了師資短缺的現狀。根據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全國普通高職院校生師比為19.24∶1,已經超過了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中規定的高職院校生師比18∶1的標準。此外,還要面對擴招的后續工作,意味著對于高職教師的需求量會更大,同時也預警全國普通高職院校師生供需存在失衡。如果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規模性需求無法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勢必影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難以應對1+X證書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
(二)教師隊伍合理性訴求與結構失衡的矛盾
結構合理是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的另一個關鍵性指標,合理的教師隊伍結構不僅有助于釋放教師隊伍活力,更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職業教育質量。我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結構失衡的現象屢見不鮮,具體表現在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雙師”結構等方面與新時代職業教育工作需求還有差距,制約著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教育部2020年教育統計數據顯示,在年齡結構上,我國高職院校35~49歲中年教師占比為50.99%,青年教師比例偏低,這種年齡結構的偏老化會制約高職院校的辦學活力和專業發展;在職稱結構上,我國高職院校專任教師以中級職稱為主,占整個專任教師的38.9%左右,高級職稱專任教師占比僅為29.8%;在學歷結構上,高職院校教師整體學歷結構偏低,大部分教師學歷集中在本科和碩士水平,博士學位教師比例只有2%;在“雙師”結構上,全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數為22.22萬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9.93%,部分院校“雙師型”教師占比還不足10%,距離“職教二十條”中“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超過一半的目標仍有差距。
(三)教師隊伍復合型要求與能力失衡的矛盾
1+X證書制度的實施對高職院校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除了具備一般的教學能力,還應當具備高水平的實踐能力、真實項目開發能力、技能等級鑒定能力等。然而,全國超過半數的高職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導致整個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失調、素質低下、能力不足。尤其在科技、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當今世界,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薄弱導致很多高職院校教師無法勝任1+X證書制度下項目化教學的開展,不能有效地將技能等級鑒定標準、要求和經驗融入課程教學,難以針對專業特點和崗位需求獨立開發職業技能鑒定課程庫、培訓包和工作手冊式教材。因此,常常陷入“黑板上開機器,PPT上講工藝”的尷尬境地。
(四)教師隊伍發展性追求與考評失衡的矛盾
科學合理的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不僅可以激發教師個體專業發展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有利于教師隊伍整體質量的提升。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的考核評價制度過于形式化,大部分高職院校遵循普教評價模式,未能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建立起職教特色的評價標準,在崗位聘任、職稱晉升、年度評優以及績效發放等方面,將項目申報、學術論文等科研成果作為重要評價指標,疏于對實用型成果、項目開發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等級鑒定成果等方面的關注。此外,現階段高職教育考核制度較為傳統,未能有效引導學校領導、院系領導、專業負責人、同行教師和學生等相關利益者參與考核工作,難以對高職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全方位考察,更無法針對教師“雙師”素質的提升提出合理建議。這不僅導致高職院校高級職稱教師數量嚴重匱乏,也削弱了高職院校教師向“雙師型”發展的動力。
三、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路向
1+X證書制度的深入推進,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新的要求和新的期待。探索組建一支“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專兼結合、充滿活力”的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積極開展模塊化教學,并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的雙向流動,已成為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直接關涉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內涵式跨越發展。目前,高職教師隊伍在數量、結構、質量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制約著職業教育的深化改革和良性發展。因此,建議從激活增量、盤活存量、優化質量以及靈活考量四個方面變革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
(一)激活增量:嚴把入口關
高職院校教師規模缺口較大,應多途徑、多渠道激活教師增量,采用剛柔并濟、專兼結合的方式招聘、引進并充實兼職教師隊伍。
1.拓寬招聘渠道,創新招聘形式。《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規定:“從2019年起,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并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從應屆畢業生中招聘。”在國家宏觀政策的保障下,高職院校要注重多角度、多維度拓寬師資招聘的渠道,手段靈活多變,形式不拘一格,大膽采用一些特殊的招聘形式,如重點崗位人員信息購買等,精準對接學校發展需求,建立儲備人才數據庫,在入口處保障高職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2.加大引進力度,凝聚智慧力量。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是典型的需求推動型的教育,必須不斷進行本體自我調適,主動適應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技術進步、產業調整、市場變化、企業發展、消除貧困、社會就業等各種具體而鮮活的客觀需求。因此,高職院校需要結合當地及自身的實際情況,積極引進一線高端人才,包括從企業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級技術人員、從應用型本科高校引進理實經驗扎實的一線教師、從培訓機構引進技能鑒定熟練的培訓師、從政府部門引進政策把握精準的公務員等,保證高職院校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儲備優質的人力資源。在剛性引進的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利用掛職鍛煉、項目合作、科技研發等柔性方式,實現高端人才跨體制流動,達到人才資源共享、協同合作育人的目標。
3.暢通雙向流動,充實教學力量。“職教二十條”中明確提出:“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拓寬校外資源,加強與政府、企業、行業的合作,組建一支專兼結合的混編隊伍。建立并暢通學校、企業和教師三方聯系與對話的長效機制,充分發揮校內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各自的優勢,開展多層次產學研合作,實現專兼職教師的協同進步并促進項目式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同時,通過與行業、企業中優秀的技術管理人才簽訂協同培養教師合同,引入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等先進元素,更新教學標準并充實教學內容。
(二)盤活存量:注重使用關
1+X證書制度下,教師隊伍建設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在“使用關”上下功夫,盤活目前已有教師存量,打造職教師資共同體,充分調配現有教師資源,加強區域內外教師資源共享,用好、用活教師資源。
1.打破傳統結構,共享教育資源。高職院校要打破原有以院系和學科專業為主體的管理模式,以專業群為依托,優化組合專業群內相近的課程資源,統籌整合專業群內分散的實訓資源,按照“名師引領、骨干帶頭、專長發展”的原則重組跨系部、專業的教師團隊,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利用,從而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辦學效益。同時,高職院校專業群的動態調整和優化組合,可以有效對接產業、服務需求,提升專業建設的方向性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現與區域產業發展的協調互動、共驅發展,促進專業鏈、教學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的有機融合。
2.聯合企業專家,實現精準對接。行業企業的直接參與有利于高職院校實現專業標準和職業標準、課程標準和崗位標準的雙對接,突出人才培養方案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為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因此,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中的主導作用,聘請區域內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教學科研能力的專家或高級技術人員、管理人才到校擔任兼職教師,依靠他們對技術的深度理解和對市場的敏銳嗅覺,有效彌補高職校內教師技術經驗和市場分析能力不足的缺憾,積極開展校企協同育人,共同促進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優勢和智力優勢向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優勢轉化。
3.突破區域壁壘,搭建教育聯盟。通過突破區域間的行政壁壘,“共融、共建、共育、共進”推進高職院校教師隊伍一體化建設,促進教師不斷融合創新理念、轉變思維模式、提升教研水平。同時,搭建跨區域教育聯盟,幫助教師突破地域、學校、專業、學科、身份的限制,通過觀摩、研討、交流和反思等方式,讓弱者變強、優者更優。因此,區域化教育資源的整合優化、有序流動,為區域間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提供了保障,為深化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三)優化質量:加強培養關
高職院校在激活增量、盤活存量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教師質量的重視。只有全面提升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素質能力,打造“雙師”素質的優秀教師團隊,才能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在面對新挑戰、新要求和新問題時做到從容不迫。
1.強化職業道德,促進教師樂教。教師大計,師德為本。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嚴格考核評價,落實師德第一標準”。教師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教師職業道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系著學生成長成才和教育質量好壞,而且影響著職業教育的深化改革和轉型發展。具有高尚職業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高尚職業道德、高超職業能力、高貴職業品質的大國工匠,這是言傳身教的最好詮釋。因此,全面加強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要多維度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2.加強專業學習,促進教師勤教。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豐富的知識儲備是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重要條件。1+X證書制度下人才培養的目標更加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性,這就要求高職教師不僅要具備廣博的專業文化知識、堅實的高職教育理論,還要具有嫻熟的專業實踐技能、真實共享的項目實戰經驗、扎實的教育科研功底,尤其要精通自己所授學科的工藝知識,及時了解國內外學術發展動態,充分掌握相應行業領域的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方法。
3.提升實踐技能,促進教師擅教。通過政府的干預,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合作辦學的積極性,建立高職教師的技能培訓制度、企業實踐制度和示范教學制度等,鼓勵教師深入企業真實環境,熟悉生產過程,掌握操作技能和實踐教學案例,拓展知識結構。同時,積極開展并鼓勵教師參加職業技能競賽,營造“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促進專業教師實踐操作能力和技能教學水平的提升。此外,鼓勵教師積極參與項目研發與技術服務,如產品研發與升級、技術工藝改進、技術攻關與咨詢等,不斷積累實踐經驗和教學案例,使高職專業教師成為實踐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的“雙師型”教師。
(四)靈活考量:嚴格考核關
1+X證書制度強調辦學主體的多元化,要求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和培訓評價組織深度協同參與現代職業教育。因此,要建立多元參與的科學、公正、合理、透明的教師考核評價和獎懲機制,營造教師隊伍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推動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健康、和諧、有序地發展。
1.創新評價機制,科學全面評價。《關于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克服唯論文、唯‘帽子’、唯學歷、唯獎項、唯項目等傾向”,分類分層,科學評價,充分調動廣大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高職院校要深化教師考核評價改革,注重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標準和評價形式的多元化,不僅要關注教師基本的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的完成情況,還要重點考察教師在落實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完成學校重大任務安排等方面的重要貢獻和創新作為,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考核評價機制。
2.完善激勵制度,激發內生動力。科學合理的激勵制度有利于激發高職教師提高實踐教學、職業技能鑒定、科技服務以及項目研究的能力,是加快高職院校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的關鍵。1+X證書制度要求高職院校更加重視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技能鑒定能力,傾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因此,高職院校在職稱評審、崗位晉升、績效分配等方面,將“雙師型”教師與普通教師適當拉開差距,同時在項目申報、學習進修、技能培訓、評優評先等方面予以傾斜,發揮鯰魚效應,不斷增強教師轉型發展的動力,促進整個教師隊伍的良性發展。
3.建立懲處機制,形成良性競爭。職業倦怠是目前高職院校職業教師群體中的高頻詞匯,部分高職教師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整個教師隊伍疲軟松散、缺乏斗志。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是懲處機制不健全,尤其是懲戒執行力度不夠。因此,高職院校要以目標任務考核為導向,重點針對教師的綜合業績采取末位淘汰的考核辦法,形成不進則退的良性競爭機制,敢于打破論資排輩、平衡照顧、求全責備的傳統觀念,鏟除偽競爭、暗箱操作等有違民主精神的陳規陋習,突破教師選用的封閉性,始終堅持公開、民主、擇優的原則,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構建良好的競爭環境,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桂林,洪靈敏,魏國彬.1+X證書制度下職業院校教師的角色定位與生成探究[J].職教論壇,2021,37(6):92-97.
[2]黃一鷗,曾紹瑋.書證融通背景下1+X證書制度的價值目標與推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5):12-19.
[3]王宏兵,華冬芳.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提質培優:新要求、新挑戰與新路徑[J].職教論壇,2020,36(11):88-93.
[4]張丹,朱德全.從單一到多元:新時代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改革設想[J].職教論壇,2020,36(10):80-89.
[5]胡維芳,閆智勇,陸菲菲.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素質現狀調查[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11):59-63.
[6]石偉平,郝天聰.產教深度融合 校企雙元育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93-97.
[7]楊建新.全面發展理念: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人才培養模式新特征[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5):11-14+19.
[8]丁馨.從1+X證書制度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教育與職業,2021(1):78-82.
[9]許宇飛,羅堯成.職業院校推進1+X證書制度的現實之困與應有之舉[J].教育與職業,2021(14):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