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誠華 章琳
[摘要]新時代應用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貫徹教育強國戰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與服務社會能力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蘊。但是,當前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應面臨勞動教育理念與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相脫節、勞動教育資源整合配置與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過程相脫節、勞動教育內容與應用技術型人才勞動技能發展相脫節、勞動教育方式方法與應用技術型人才個性化發展相脫節、勞動教育效果與應用技術型人才發展預期相脫節等諸多難題。因此,需要從更新勞動教育理念以契合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新目標、整合勞動教育資源以滿足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現實需要、優化勞動教育內容以滿足應用技術型人才勞動技能發展、豐富勞動教育方式方法以適應應用技術型人才多元化化成長、聚焦勞動教育成效以達到應用技術型人才發展預期五個方面精準發力,提升勞動教育實效。
[關鍵詞]新時代;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應用技術型人才
[作者簡介]薛誠(1987- ),男,山東青島人,青島理工大學商學院,講師,碩士;華章琳(1975- ),男,江西吉安人,青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山東? 青島? 26652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青島理工大學本科教學改革與研究項目“新時代儒商價值觀融入財務管理專業‘課程思政’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F2020-049)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09-0103-06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卓越人才。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應用型高校面向地方行業需求,立足培養富有實踐精神的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更須將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與工匠精神,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中的獨特作用。
一、應用型高校加強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
1.有利于應用型高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貫徹教育強國戰略。新時代應用型高校堅持五育并舉,突出勞動教育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有利于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從勞動本質、勞動價值觀、勞動態度、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創新、勞動創造等方面培養大學生的綜合勞動素質,培養熱愛勞動的習慣,提高勞動技藝,增強勞動創造力。應用型高校通過教育改革,強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能夠進一步彰顯勞動教育的功能與價值,充分發揮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主渠道作用,為建設教育強國做出積極貢獻。
2.有利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已成為新時代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應用型高校肩負著培養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與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重任,應深刻認識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和重要價值,以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為己任,高度重視并協力推進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形成優良的勞動品質和勞動習慣,確立崇高的勞動價值觀。應用型高校全面深入開展勞動教育,有利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對于加快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為全面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貢獻,具有重大戰略價值與意義。
3.有利于培養學生勞動素養、工匠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應用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對于學生陶冶道德情操、開發智力、增強體質、提升社會實踐能力、確立崇高的勞動價值觀、培育工匠精神、形成正確的社會職業觀均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有利于引導大學生通過勞動實踐獲得真實勞動體驗,了解不同行業領域生產勞動價值,促使學生領會專業勞動內涵、專業勞動理論,掌握專業勞動實踐技能,培養學生勞動的自覺意識、紀律意識、勞動技能、勞動素質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進而樹立勞動價值觀,融入專業領域勞動,創造勞動價值。讓學生在增長勞動才干的同時獲得勞動價值體驗,養成勞動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幫助學生達成“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創業”的目的,為其畢業后終身全面自由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新時代應用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面臨的難題
1.勞動教育理念與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相脫節。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缺乏對自身培養高素質應用技術型人才育人目標“特殊性”的理念認知,不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一是缺乏協同開展勞動教育的理念自覺。教育行政部門尚未完全形成政府、學校、行企、家庭和社會多方協同育人理念和運行機制。應用型高校缺乏結合辦學方向和發展定位,有效整合各部門的系統性勞動教育設計,勞動教育方式存在階段式、運動式和隨意性、孤立性現象。勞動教育系統性、針對性和地方特色不足,存在脫離地方發展實際需要的風險。二是缺乏創新性開展勞動教育的理念自覺。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負責部門在設計、開展勞動教育時缺乏時代性勞動教育理念,教育載體、形式仍停留在“校園清掃”式的義務勞動、“站崗指路”式的志愿服務層次上,服務性勞動內容“含金量”偏低,致使“大學勞動教育中小學化”,學生創新思維缺乏、視野不夠開闊,不利于地方第三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三是缺乏以勞動價值觀引領勞動技能教育的理念自覺。應用型高校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時,容易出現以勞動知識、勞動技能教育代替勞動教育本身的目標工具化現象,造成大學生勞動觀教育缺位,勞動意識、勞動素養有待提升。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存在勞動觀不端正、勞動素養不高的現象,突出體現在大學生片面地以“升學”“考公”“高收入”為榮,不愿參加專業生產勞動,造成應用型高校大學生緩就業、慢就業、不就業,不利于地方產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2.勞動教育資源整合配置與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過程相脫節。勞動教育具有實踐屬性,應用型高校需要有效整合多方面教育資源和力量,開展符合學校育人目標和發展定位的勞動教育。然而,許多應用型高校囿于理念認知不足和實踐操作難度,仍未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和力量,勞動教育效度提升受限。一是勞動教育缺乏有效階段銜接。低年級以宿舍整理等日常生活勞動和義務勞動、志愿服務等服務性勞動為主,輔以專業實習等生產勞動,高年級則以專業實習等生產勞動為主,日常生活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數量、質量急速下降。日常生活勞動、服務性勞動、生產勞動之間缺乏有效銜接,造成勞動教育的階段性撕裂,無法形成不同年級勞動教育的系統合力,既不利于大學生勞動習慣持續性養成,也不利于勞動素養、勞動技能的“沉浸式系統性”培育,勞動教育的體系化、持續性、科學化有待提升。二是勞動教育尚未整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資源,形成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緊密配合,融合目標、教材、教學、課時、考核的課程體系建設。第二課堂課程資源挖掘不足,尚未圍繞專業對第一課堂勞動教育形成有效補充。三是勞動教育缺乏有效社會支持。政府機關勞動教育平臺搭建不夠積極,工廠企業生產實踐平臺搭建效度不高,城鄉社區、公益組織服務性勞動平臺搭建形式陳舊,校地、校企資源整合互嵌不足,全社會尊重勞動價值、支持勞動教育氛圍有待提升。
3.勞動教育內容與應用技術型人才勞動技能發展相脫節。應用型高校立足于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需要適應時代要求和地方需求,在強化學生專業勞動素養、勞動技能培育的同時,增強學生職業發展的開放性和持續性。然而,受制于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內容缺乏系統設計和落地落實的有效途徑,勞動教育內容與大學生勞動技能發展相脫節。一是勞動教育內容未能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突出體現在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專業教育實習場所尚未與當地優勢產業、名優企業或優先發展產業形成緊密關聯,勞動教育內容時代表達尚不充分,專業勞動教育的現代化、知識化和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二是勞動教育內容的專業性和平衡性不足。突出體現在第一課堂缺少以二級學院或以專業為單位統籌安排的“專業性”勞動教育,第二課堂尚未以專業為依托設計日常生活勞動和服務性勞動;針對專業開展的“平衡性”勞動教育缺乏內容設計,如針對會計類、軟件類等需長期伏案工作的專業,缺乏“平衡性”的體力勞動課程設計,不利于學生健康和全面發展。三是勞動教育內容的開放性和發展性不足。突出體現在勞動教育內容未能根據勞動形態更新換代而豐富、擴充,學生主動習得勞動素養、勞動技能的能力不足,未形成勞動教育對大學生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提升、職業生涯規劃的持續性影響。
4.勞動教育方式方法與應用技術型人才個性化發展相脫節。新時代是應用技術型人才個性化發展的時代,應用型高校所培養人才相較職業院校畢業生,需要具有更濃厚的“人文性”勞動素養;相較研究型高校畢業生,需要具有更濃厚的“實用性”勞動技能。這就要求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應該培養個性化發展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然而,受制于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方式方法豐富性、系統性、針對性不足,勞動教育方式方法與應用技術型人才個性化發展相脫節。一是勞動教育方式方法豐富性不足,第一課堂專業教育實踐課程設置不夠、勞動價值觀教育缺位,第二課堂缺乏實踐性、情景性,代入式的現身說法欠缺。二是勞動教育方式方法系統性不足,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融合度不高。專業勞動教育核心地位不夠突出,尚未形成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實踐教學、工程訓練、技能培訓緊密結合的第一課堂勞動教育系統,第二課堂則存在形式化、碎片化、平庸化現象,創新性、豐富性、實踐性有待提升。三是勞動教育方式方法針對性不足,多以學校層面統籌安排勞動教育課程為主,第一課堂“定制式”勞動教育選擇少,第二課堂勞動教育課程開設數量不足、質量不高,限制了學生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個性化發展。
5.勞動教育效果與應用技術型人才發展預期相脫節。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受制于理念認知滯后等因素,學生勞動素養、技能教育成效不佳。一是學生對勞動教育重視程度不夠,主動接受勞動教育意愿不高,存在怠于參加日常生活勞動,不屑、不愿參加生產勞動的情況,服務性勞動也大多是以體驗為目的,尚未形成對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創業”綜合價值的全面系統認識,甚至出現羞于、恥于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動價值觀錯位問題。二是學生對勞動教育實踐程度不夠,高校勞動教育實踐缺乏能夠有效衡量勞動技能提升的考核標準和“獎勤罰懶”的評價機制,尚未形成融合日常生活勞動、服務性勞動和生產勞動的校地校企協同配合的勞動教育實踐體系,大學生勞動情感淡漠,勞動實踐自覺性不高,勞動技能提升效果欠佳。三是學生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提升的自覺性、持續性不佳。從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就業情況看,勞動教育成效與就業質量的正相關性尚不明顯,大學生對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提升不夠重視,缺乏依托勞動教育自覺提升勞動素養、勞動技能的理念自覺和實踐路徑。
三、新時代應用型高校提升勞動教育質量的對策
1.更新勞動教育理念以契合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新目標。應用型高校應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融合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教育,創新勞動教育載體,以系統思維設計勞動教育體系。一是根據系統教育理念,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協同推進,構建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融合提升的勞動教育體系。《意見》指出,要“著重引導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系統學習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應用型高校要以系統教育理念為引導,一方面要把握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在育人目標引領下構建勞動教育系統,以勞動價值觀培育為核心,將勞動價值觀培育融入勞動教育全過程,同時圍繞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科學設計勞動教育內容,幫助受教育者實現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根據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培育規律科學設計不同年級勞動素養教育重點,依據知識技能學習規律科學設計不同年級勞動技能教育核心內容,實現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的系統性培育。二是根據實踐教育理念,以實踐教育為載體,把握勞動教育關鍵環節和其他環節的關系。《意見》指出,“高等學校要組織學生走向社會、以校外勞動鍛煉為主”。應用型高校一方面要在科學組織實踐教學的基礎上設定勞動教育目標,完善勞動教育效果評價體系,在實踐教育中浸潤勞動素養、勞動技能教育,更有針對性、側重性地開展價值引導、技能實操、項目實踐、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個體勞動興趣發展;另一方面要將理論教育融入實踐教育全部環節,實現勞動素養教育在勞動技能教育中的“沉浸式”培育,幫助學生在勞動技能實踐過程中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三是根據主體教育理念,設計灌輸式勞動教育和沉浸式勞動體驗互相支撐的勞動教育體系。《意見》指出,要“采取靈活多樣形式,激發學生勞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一方面設計以普遍通識性勞動價值觀培育為目標的探究式勞動教育范式,開好勞動教育理論課;另一方面設計以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提升為目標的沉浸式勞動體驗類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勞動教育校園文化氛圍,幫助學生潛移默化地提升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
2.整合勞動教育資源以滿足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現實需要。應用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必須樹立平臺思維,在整合資源基礎上提升教育效度。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構建全員勞動育人陣營。成立由校領導牽頭的勞動教育專班,綜合協調教務部門、團學部門、教學院系制定勞動教育課程和勞動教育管理制度,形成教務部門統一設計,二級學院統籌勞動課程,團學部門科學設置勞動教育第二課堂,專業課教師、學工隊伍、學生骨干各負其責、協同配合的全員育人工作格局,尤其要注重勞動教育名師培養、宣傳、榮譽塑造,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勞動教育課教師申報省級乃至國家級優秀教師評選。二是充分考量學生特點,構建全過程勞動育人體系。大一階段注重日常生活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同時開展以勞動素養培育為主的生產勞動;大二階段側重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等服務性勞動,日常生活勞動注重勞動習慣養成,同時開展融合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培育的生產勞動;大三階段應更加注重開展將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平衡融通的生產勞動教育,第二課堂針對專業開展“平衡性”勞動教育,日常生活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側重勞動素養提煉及與生產勞動的協調配合;大四及以上階段以生產勞動為核心,注重勞動價值觀引領作用和勞動技能評價考核。三是破除觀念壁壘、路徑壁壘、平臺壁壘、機制壁壘,構建全方位勞動育人體系。一方面以專業為依托、以實踐為橋梁,結合專業內容和關鍵節點,增強專業課程中的勞動屬性和實踐指向,以第一課堂為核心,融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科學設置第二課堂課程體系,與第一課堂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積極和當地政府、行業企業開展校企、校地聯動式勞動教育,構建“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個人”五位一體的勞動教育共同體,通過建立政府政策支持和物資條件保障機制、校地校企社會資源開放共享機制、行政法規和社會輿論監督機制,探索高校、地方、家庭貫穿機制和大中小學貫通機制,持續開拓勞動教育資源,形成勞動教育合力。
3.優化勞動教育內容以滿足應用技術型人才勞動技能發展。應用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必須科學設計教育內容,以培養適應時代要求和地方需求的應用技術型人才。一是突出勞動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和地區性。要立足地方發展,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性勞動教育資源,依托當地優勢產業、名優企業或優先發展產業,建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專業教育實習場所,邀請企業HR、勞動模范等來校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或開展勞動教育專題講座;要增強勞動教育內容的時代性,擺脫專業勞動教育的“課本局限”,增強適應時代的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二是提高勞動教育內容的專業性和平衡性。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都要增加二級學院或專業主導性,以二級學院為單位統籌安排勞動教育,增強勞動教育的“專業性”,同時將消費教育、閑暇教育、勞動審美教育等內容納入勞動教育范疇,科學設計專業的“平衡性”勞動教育,推動學生健康和全面發展。三是拓展勞動教育內容的開放性和發展性。要增強勞動教育自覺性和主體性,加強專業技能自學能力,引導學生將勞動教育成效應用于生涯規劃,到國家和社會發展急需的行業、領域建功立業。
4.豐富勞動教育方式以適應應用技術型人才多元化成長。應用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必須立足社會需求,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不斷豐富勞動教育方式方法,增強學生“人文性”勞動素養和“實用性”勞動技能。一是增強勞動教育方式方法豐富性。一方面,深挖日常生活勞動教育和服務性勞動教育內涵,豐富開展渠道和載體,讓學生在“真實的勞動”中體會勞動精神和勞動價值;另一方面,充實完善專業教育實踐課程,圍繞生產勞動科學設計第二課堂配套課程,實現勞動教育的實踐性、情景性,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勞動技能。二是挖掘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勞動屬性、勞動價值、勞動技能。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實踐教學、工程訓練、技能培訓、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等相結合,增強勞動教育方式方法系統性,幫助學生系統掌握專業勞動技能,挖掘自身技能優勢和勞動專長,有的放矢地進行重點培養。三是在全員育人工作格局中充分發揮二級學院的獨特靈活作用。既要有學校教務部門統一設計的全校性質勞動教育課程,也要有二級學院統籌的“專業性”勞動教育內容。二級學院教學部門要和團委統籌協調,依托專業,增強第二課堂的創新性、豐富性、實踐性,鼓勵學生依據自身興趣、技能優勢和勞動專長,個性化選擇勞動教育課程和內容,實現“定制式”勞動教育。
5.聚焦勞動教育成效以達到應用技術型人才發展預期。應用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必須以育人成效為導向,發揮學生勞動教育主體性。一是強調勞動教育專業特色和智力因素,圍繞專業開展勞動教育。既要依托學校專業、地方產業特色因地制宜地組織開展,培養學生依托專業技能解決勞動問題的能力,具備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要重視新勞動知識、新勞動技能、新勞動方法培育,增強學生創新性勞動能力,讓學生在感受勞動智慧的同時體悟勞動價值。二是建立健全勞動教育考評體系,激發教育者、受教育者勞動教育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首先,既要依據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融合培育的基本原則,將學生勞動態度、勞動技能、勞動質量、勞動習慣等進行量化系統考核,也要依據“四年一貫制”勞動教育體系,采取自評、他評、第三方勞動素養監測等多種評價方式,綜合考量學生平時表現、勞動成果、學段評價和就業質量,最終構建以育人效果為導向,整合勞動教育真實記錄和等級式考核量化分數的考評體系。其次,要將勞動教育評價結果作為學生評獎評優、升學畢業的“考核必選”項,應用于學生學業考核和綜合考核,同時注重發揮考核結果的示范引導、反饋改進等功能,建立勞動技能和勞動成果展示制度、勞動競賽制度,樹立勞動典型,讓學生更有參與樂趣和勞動獲得感、成就感。最后,勞動教育主管部門要在加強專項培訓、提高教育者勞動教育專業化水平的基礎上,從授課時長、授課成效、學生評教、同行評價等角度建立健全勞動教育教師工作考核體系。三是在加強學生勞動素養和勞動技能提升自覺性、持續性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熱愛、發展專業,協調學生專業發展與就業方向的匹配度,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和勞動技能,使勞動教育持續影響大學生勞動素養、勞動技能、工匠精神的提升。
《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新時代應用型高校開展勞動教育,需要不斷更新勞動教育理念,聚焦勞動教育成效,把握學生成長規律和勞動教育規律,充分挖掘勞動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勞動技能培養價值和綜合素質提升價值,構建以日常生活勞動、服務性勞動和生產勞動為內容支撐,理念先進、載體豐富、層次分明的勞動教育體系,培養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參考文獻]
[1]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苗國強.新時代高校育人目標下的勞動教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34):12-15.
[3]王紅霞,徐興林,湯冬冬.OBE理念視角下民辦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1(4):69-73.
[4]陳斌.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旨趣與邏輯轉向[J].大學教育科學,2021(4):62-69.
[5]羅生全,楊柳.中國勞動教育發展100年[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4):129-141+229.
[6]曲霞,劉向兵.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的內涵辨析與體系建構[J].中國高教研究,2019(2):73-77.
[7]胡君進,檀傳寶.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觀與勞動教育觀——經典文獻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5):9-15+26.
[8]張巖,李新綱,齊文彬.工匠精神視域下應用型高校勞動教育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1(20):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