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琪


[摘? 要] “一元二次方程”作為初中代數部分的重要知識內容,教學中需要教師深入分析,探索課堂整體構建,基于教學規劃精設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完成模型構建、概念生成、知識總結的過程. 教學中教師要以新知傳授、能力提升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 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概念;一般式;核心素養
“一元二次方程”是蘇科版九年級上冊的重要內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深入推廣,有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同時能為學生勾股定理、相似等知識的學習提供運算工具. 對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教師需要把握知識的內在邏輯及聯系,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編重組,需要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探究與思考,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展開教學探討.
教學分析,課堂整體構建
“一元二次方程”的章節內容安排在九年級上冊,此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等知識,感受到了方程作為刻畫現實中數量關系的有效模型的價值和作用,同時積累了利用方程求解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時,教師需要圍繞三大重點開展教學引導:一是引導學生探索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變化規律,從問題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使學生感受模型;二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是教學的重點,需要學生通過觀察,歸納和總結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三是對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及特點,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方程的二次項、一次項及常數項.
對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過程,建議教師有效設計教學環節,重視知識的整體設計,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故教學中需要教師把握學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經歷一元二次方程的建模過程、概念的生成過程,深刻理解其一般式的形成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建模素養、抽象轉化素養,提升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
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時,建議教師圍繞“列”“納”“究”三個字開展一元二次方程的抽象建模、概念生成、形式歸納過程. “列”,即呈現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開展建模教學;“納”,即引導學生從式、元、次三方面對方程進行探討,歸納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究”,即引導學生關注一元二次方程,總結特征,掌握形式,把握方程的一次項、二次項和常數項.
設計環節,核心素養提升
基于上述教學分析及整體構建,建議教師按照“實例抽象,構建方程→觀察辨析,方程定義→方程探究,知識總結”這條主線來開展教學,其中,教學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方程時,滲透建模思想;進行概念教學時,注重提升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方程的提取與轉化中提升學生的辨析能力和運算能力. 下面圍繞主線具體探究.
1. 構建方程,數學建模
【環節1:情境感悟,提煉關系】
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常見的情境問題,讓學生關注其中的數量關系,從而列出方程.
例1:一個正方形的邊長增加2 cm后,所得的新正方形的周長為28 cm,求原正方形的邊長.
例2:一正方形桌面的面積為2 m2,求正方形桌面的邊長.
教學引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問題設出未知數,列出方程,分析所列方程的特點,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為后續一元二次方程的探究做鋪墊. 對于例1,設原正方形的邊長為x cm后可列出方程4(x+2)=28;對于例2,設正方形桌面的邊長為x m后,可列出方程x2=2.
【環節2:深入探究,方程構建】
例3:如圖1所示,矩形花圃的一邊靠墻,另外三邊用柵欄圍起來. 已知所用柵欄的總長為19 m,花圃的面積為24 m2.
預設問題:(1)若設與墻相鄰的一條邊的長為x m,怎么表示與墻相對的一條邊的長?(2)根據花圃的總面積,如何構建方程?
例4:如圖2所示,長為5 m的梯子斜靠在墻角,已知梯子的底端到墻的距離比梯子的頂端到地面的距離多1 m.
預設問題:(1)設梯子的底端到墻面的距離為x m,怎么表示梯子頂端到地面的距離?(2)如何根據數量關系列方程?
例5:已知某學校圖書館的藏書在兩年的時間里,由5萬冊增加到了9.8萬冊.
預設問題:(1)設該學校圖書館的年藏書增長百分率為x,則一年后該學校圖書館的藏書為多少萬冊?(2)兩年后該學校圖書館的藏書為多少萬冊?
教學引導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設未知數,根據條件推導變量,結合數量關系構建方程. 對于例3,可列出方程x(19-2x)=24;對于例4,可列出方程x2+(x-1)2=52;對于例5,可列出方程5(1+x)2=9.8.
2. 形式提取,定義方程
【環節1:觀察辨析,發現特征】
在該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對比觀察上述問題中所列的方程,引導學生發現方程的特征.
問題:觀察上述所列方程,即4(x+2)=28,x2=2,x(19-2x)=24,x2+(x-1)2=52,5(1+x)2=9.8,你發現了什么?它們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點?
教學引導教學時,特征探索環節可按照“變形→比較→分析”的方式進行分步引導,即教師先讓學生變形上述方程,且要求將方程變形為等號右邊是0的形式;然后讓學生觀察方程的未知數,包括未知數的個數、次數及項式;最后引導學生發現后面四個方程含有二次項,有別于之前所學的一元一次方程.
【環節2:歸納總結,概念生成】
該環節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式、元、次三個維度對一元二次方程下定義.
預設問題:(1)針對2x2-2x-24=0,思考該方程的一般形式;(2)根據對應的一般形式概括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學引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方程概括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即ax2+bx+c=0(a≠0),然后對一元二次方程進行定義,即等號兩邊均為整式,只含有一個未知數,且未知數的最高次數為2的方程. 教學中教師可以按照如下方式進行細化:式→等號兩邊均為整式;元→只含有一個未知數;次→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
【環節3:辨析方程,深刻理解】
定義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針對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展開辨析,尤其是其中的特征參數a,應從a≠0和a=0兩方面進行辨析與思考.
思考問題:針對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中的二次項系數a,思考為什么要強調a≠0. a是否可以等于0?
教學引導教師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隱含條件,采用“假設→否定”的方式,即假設二次項系數a=0,則方程變為bx+c=0,此時方程不再是一元二次方程,從而把握住一元二次方程與一元一次方程本質的不同.
3. 方程探究,知識總結
該環節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理解方程的二次項、一次項和常數項,準確識別一次項系數和二次項系數. 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出具體的方程,引導學生按照“一般式變形→化簡降次排序→項式整理”的方式來進行.
例6:已知方程x2+3x=8,2x2=3x,3x2=27,5(1+x)2=7.
設問:按照如下步驟對方程進行整理. 步驟1,化簡方程,將其變形為一般式;步驟2,將方程的各項按照未知數降次的順序排列;步驟3,整理各方程的二次項、一次項和常數項.
教學引導教師讓學生將各方程化簡為一般式,即化簡為ax2+bx+c=0(a≠0)的形式,指導學生明晰一般式中ax2,bx和c分別是方程的二次項、一次項和常數項,其中a是二次項的系數,b是一次項的系數. 在此基礎上,教師結合具體方程展開解題分析.
總結探究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明晰定義,掌握方程一般式的轉化技巧,提升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 而在變形探究中,建議教師結合多類型的方程,幫助學生強化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教學思考,課堂教學建議
1. 問題引領,追問引導推進
課堂教學應是探究式、開放式的,建議教師采用知識探究的方式,圍繞教學核心,精設環節,以問題為引導驅動課堂. 故對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教師應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通過設置問題進行師生對話互動,引導學生抽象出數學模型,明晰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能準確識別出方程的項式及對應的系數. 問題預設則要遵循學生思維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符合知識生成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 立足教學,核心素養發展
新知的探究教學,兼具兩大目標:一是引導學生掌握新知;二是提升學生能力,發展核心素養. 其中后者也是教學的最終目標. 在“一元二次方程”這一章,教師需要立足教學環節,開展核心素養培養,包括數學建模、抽象概括、推理運算等. 故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知識,在探究環節滲透數學思想,讓學生感知數學思想,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 如指導學生從實例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在定義中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借助方程的一般式變形來培養學生的數學運算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