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柳青



[摘? 要] 好的概念教學應該關注知識形成過程,激活數學思維. 文章以“方差與標準差”教學為例,談談在“三個理解”下如何利用問題鏈進行概念教學,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 方差;概念形成;問題鏈;核心素養
章建躍先生強調數學教學應注重“三個理解”:“理解數學”是教學本質,“理解學生”是教學前提,“理解教學”是教學保障. 教學著眼點如果不在教學內容與學生現實,只是關注結果與操練,生動課堂就成為死板訓練場,學生難以真正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和提升素養. 本文以浙教版八年級下冊“方差與標準差”一課為例,談談在“三個理解”下如何利用問題鏈進行概念教學的探索及反思,望大家批評指正.
實錄與評析
1.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數據收集后,我們會用統計圖表進行整理、描述、分析、判斷,為決策提供依據,請看如下問題:
問題1:第19屆亞運會將在杭州舉行,國家射擊隊想從甲、乙兩人中挑選一人參加比賽,你認為該如何挑選?
教師出示甲、乙第一次射擊命中環數如表1,提問能否根據數據挑選.
眾生:不能,數據太少,無法反映甲、乙水平,乙第一次命中10環,第二次卻可能是0環了.
師:如果兩人射擊命中環數如表2,你覺得挑選哪位比較適合?
眾生計算得出表3,選擇參賽人員并說明理由.
生1:選擇乙,乙有兩次命中10 環,比賽中很有可能得高分.
生2:選擇甲,甲成績比較平穩,有三次命中8 環,心理素質好,比賽中應該不容易出錯.
生3:我覺得平均數、中位數一致,眾數相差不大,甲的極差稍小一些,是不是說明選甲應該更好一點?
評析? 課堂教學從一個有趣而開放的問題出發,讓學生直觀感受數據可以反映現實生活,理解運用樣本估計總體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通過復習已學知識,對數據有效處理,運用數據推理,使學生理解只憑集中趨勢的統計量無法做出合理決策,感悟統計量的不足,形成認知沖突,體會尋找新的統計量表示數據離散程度的必要性,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數據分析觀念.
2. 多維探究,尋求突破
問題2:剛才某同學說,甲成績更加穩定,你是如何看出來的,有沒有更加直觀的方法反映數據波動情況?
生2:可以將表2數據繪制成折線統計圖1,甲基本成一條直線,乙的高低不平,甲應該更穩定.
生3:甲每次成績都比較接近平均數8,乙的成績偏離平均數8較多,所以甲的成績更加穩定.
師:很好,我們從圖形上得出甲更為穩定,那么從數量上是不是也可以用某個特征數來表示?
學生小組合作,教師巡視指導,選擇代表發言.
生4:我們將數據與平均數的差進行累加,想用甲、乙偏差和來描述,不過發現和為0,應該是正負剛好抵消了,所以不能直接用偏差和來表示波動程度.
師:那么,你有辦法不抵消嗎?
生4:我們又試著用數據與平均數偏差的絕對值之和,甲、乙分別為2 環和8 環,這樣就可以表示波動程度.
師:如何判斷?
生4:偏差絕對值之和大的不穩定,小的更穩定.
師:有沒有其他方法,也可以不抵消呢?
生5:可以通過求偏差平方和,甲、乙偏差平方和為2和16,同樣得到大的不穩定,小的更穩定.
生6:能否用偏差立方和?(學生指出不可以,正負又會抵消)
生7:是不是可以用偏差4次方,或者更高的偶次方?(學生認為次數太高,計算太困難,用平方就可以)
師:很好,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可以利用偏差絕對值和偏差平方來衡量穩定性(如表4),你覺得用哪一個更好些?
經學生討論,教師指出對偏差進行平方使得離散程度更加明顯;平方和相對便于計算,絕對值則需進行變號處理,程序復雜度增加,因此通常選擇偏差平方和.
問題3:為更好地反映兩人水平,教練組織兩人重新比賽一次. 但是乙只打4槍,甲打了8槍,成績如表5,上述偏差平方和還能真實反映兩人成績穩定性嗎?可以如何改進?
生8:從數據看明顯是甲穩定,但計算偏差平方和卻都是18. 次數不同,比較起來不公平,次數多的和相對會大一些,我覺得可以求偏差平方和的平均數.
師:非常不錯. 我們把數據偏差平方和的平均數叫作這組數據的方差,作為衡量數據波動程度的特征數:s2=,其中是平均數,n是數據個數.
師:“方差”由羅納德·費雪提出,并由此創設方差分析等理論,旨在更深入、更準確地剖析物種的變異原因. 如果一組數據方差為0,你能解釋是什么意思嗎?方差可以為負數嗎?
生9:這些數都等于平均數,比如:5,5,5,5,5,5,就沒有波動了. 方差也不能為負數.
問題4:丙、丁某次射擊成績如表6,計算平均數與方差,你會選擇誰參加比賽.
師:丙、丁方差是4.25和1,應該選丁參加比賽嗎?
眾生:不對,丁平均成績只有3環,丙平均成績是6 環,應選擇丙.
評析? 直接觀察會有局限,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折線統計圖反映波動情況,結合圖像選擇平均數作為波動的參照對象,為方差形成做鋪墊. 通過問題2、3,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從偏差和到偏差絕對值和到偏差平方和,最后到偏差平方和的平均數,借助實例比較優劣,精心建構方差概念與公式,充分經歷方差形成過程,感受到學習方差的必要性. 教師適時引入數學史,由一組相同數據的方差特例對公式進行解釋,體現方差公式的科學性與正確性,并緊密聯系生活. 通過問題4熟悉方差運算過程,明確方差作用,平均數相等(接近)時,考慮運用方差來刻畫離散程度,不偏頗不擴大,進而明晰統計量區別與聯系.
3. 變式練習,鞏固提升
師:下面我們可以利用方差公式解決實際問題5,哪位同學愿意上黑板寫解答過程?
問題5:為觀察甲、乙兩塊地的小麥長勢,從中分別抽取10株苗,測得苗高如下(單位 cm):
甲:12,13,14,15,10,16,13,11,15,11;
乙:11,16,17,14,13,19,6,8,10,16.
哪塊地的小麥長得比較整齊?
生9板演:平均數甲=13(cm),平均數乙=13(cm),方差甲=3.6(cm2),方差乙= 15.8(cm2),方差甲<方差乙,所以甲地小麥長得比較整齊.
師:你計算的是10株苗的方差,為什么可以判斷甲比乙長得整齊?
生9:利用樣本可以估計總體,不過樣本選取要合理,例如要在不同區域選取.
師:還有個小問題,方差單位是cm2,有什么辦法將單位統一成cm?
生10:可以開平方,使單位變成cm.
師:用方差來描述離散程度時,平方可能“夸大”離散程度,并且與原數據單位不一致,通常可以求算術平方根,將其稱為數據的標準差:即s==. 用標準差來刻畫數據離散程度可以更加精確、客觀,當然計算上會相對麻煩些.
問題6:將甲中每個數都減去平均數13(或擴大2倍)如表7,得到一組新的數據,并畫出折線統計圖(如圖2),你發現哪些有趣的結論?
生11:將每個數減去平均數,新數據平均數為0,偏差程度相同,折線圖形狀相同,新數據與原數據的方差相同.
生12:將每個數擴大2倍,新數據平均數擴大2倍,折線圖偏差更加明顯,新數據比原數據的方差應該變大,會不會也是擴大2倍?
師:你能通過計算加以說明嗎,一般地,若x,x,…,x的方差為s2,則ax+b,ax+b,…,ax+b的方差會是多少?
學生計算后得出:加上(減去)相同的數,方差不變;擴大(縮小)a倍,方差為原方差的a2倍.
評析? 學習是一個不斷生疑、質疑、釋疑、解疑的過程,教師提出富有價值的問題引發學生持續探究,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證. 利用問題“10株苗的方差,如何判斷甲、乙兩塊地小麥的整齊度”體會統計研究以樣本為依據,統計結果具有隨機性,滲透學法指導,能加深學生對統計思想的理解. 利用問題“如何將單位統一”自然得到標準差,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這也是求新、求簡意識的體現. 問題6從形的角度得到穩定性,再從量的角度計算得出方差情況,體會方差的實際應用,最后從特殊到一般得出方差變化規律,從而提升學生對方差的理解程度,增強其思維深度.
4. 歸納小結,建立體系
師出示“問題清單”,進行課堂回顧與反思:
(1)本節課研究了哪些內容?我們是如何研究的?
(2)方差和標準差在數據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
(3)計算方差和標準差需要經歷哪幾個步驟,方差有什么主要特征?
學生合作交流,教師傾聽、評價并進行總結性講解.
問題7:甲、乙射擊10次成績統計如圖3,填寫表8,并從以下角度結合不同統計量對結果進行分析:
(1)誰的成績更穩定(平均數+方差)?
(2)誰的總體成績更好(平均數+中位數)?
(3)誰得高分機會更大(9環以上頻數)?
(4)誰更加有潛力(折線統計圖的趨勢)?
評析? 通過問題清單引導課堂小結,問題(1)指向“學什么與怎么學”,問題(2)關注“有什么用”,問題(3)明確“如何運用”.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學習過程,再次整體建構,既總結知識形成體系,又對方差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路徑再次回顧,為后續學習提供了路徑和方法. 問題7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各類統計量的作用,明晰數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幾點思考
1. 基于“三個理解”的課堂主線
“理解數學”,要把握數學內容本質,對其中蘊含的思想和方法深入理解;“理解學生”,要全面了解思維規律,把握認知特點;“理解教學”,要把握教學基本規律,按規律辦事[1]. “方差和標準差”是浙教版八年級下冊“數據分析初步”第三節內容,用方差來反映數據離散程度,在初中統計知識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此時,學生初步具有統計思想,能理解并運用“三數”反映數據集中程度,對衡量數據離散程度的必要性及合理性的理解有待提升. 此外,方差公式冗長、邏輯性強,不易記憶理解,學生計算上也有困難. 基于此,教師確定教學目標如下:(1)通過問題情境,經歷方差產生過程,建構方差(標準差)概念;(2)借助實際問題,掌握方差(標準差)計算公式,體會方差(標準差)能反映數據的“離散程度”;(3)結合實際情境,體會借助方差(標準差)量化波動程度,積累統計經驗并提高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方差概念以及算法、統計意義,應用方差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數據離散程度的含義,對方差意義理解,體會方差算法的合理性. 形成以目標導學的思維課堂主線,以學為中心,以思維為核心,以問題串形式引領教學流程,學生在自主、交互、體驗學習中完成知識建構、方法提煉、統計思想體驗. 具體設計如圖4.
2. 基于問題鏈的重難點突破
課堂教學既要力求“自然”,又要保證“效率”,在“取”“舍”之間做好“度”的把控. 方差是用“先平均再求差,后平方再平均”表示數據偏離情況,合理性何在,必要性為何?正是本節課的重難點,需要花較多時間、花較多功夫對概念解釋引導,展示形成過程. 教師要通過設計問題鏈,不斷營造認知沖突,讓學生在思考、探究、討論、表達過程中,充分體驗概念的產生、形成、發展. 問題 1從生活到數學,在平均數相等情況下無法反映兩組數據的不同情況,造成第一次認知沖突,讓學生感受統計量不夠用,需引進新的統計量進行決策. 問題2從形到數,讓學生直觀感受數據波動不同分布不均,偏差確實存在:穩定在平均數周圍,波動較小;與平均數偏離較多,波動較大. 這樣學生自然想到利用偏差和,但得到和為0,出現第二次認知沖突:如何確保偏差和不被抵消,以反映數據波動的事實存在. 學生想到給偏差取絕對值,出現偏差絕對值和,這合乎數學邏輯,也合情合理,但絕對值運算需判斷正負,不方便也更不經濟,出現第三次認知沖突:如何尋求與絕對值相同效能的簡便方法. 對偏差取平方,求得平方和,初步形成概念. 問題3從特殊到一般,通過積少成多,體會數據個數對偏差平方和的影響,出現第四次認知沖突:如何減少個數影響. 利用偏差平方和的平均數衡量波動,從而得到方差,進一步精確概念. 問題4從一般到特殊,讓學生明晰方差運用場景,強調統計量的相互聯系. 問題 5通過實例熟悉方差計算公式,進行決策,從而發現問題:一是數據單位不同,如原數據為個、分鐘等,方差則為平方個、平方分鐘,這是何等怪物;二是數據結果伸縮,原數據1和3相差2,經平方后1與 9 相差8,又如 0.1 與 0.3 相差0.2,經平方后0.01 與0. 09相差成0.08. 此時出現第五次認知沖突:如何使單位得以正常,數據得以還原. 學生自然得出標準差,在跌宕起伏的過程中理解概念形成是必然的,知識學習是自然的. 問題6從形到數,進行規律性變化,學生觀察圖形得到方差的變與不變的猜想,通過計算對猜想進行驗證,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方差. 問題7從方差到其他統計量,學生綜合運用統計量進行決策,復習數據集中與離散的相關知識,整體形成知識結構.
3. 基于過程教育的素養養成
史寧中說過:對于數學教育,所說的過程,不是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也不是數學家所描述的數學思維過程,而是學生自己理解數學的思維過程[2]. 培養統計觀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過程中,學會用數據說話,認識統計對決策的作用,體現數學素養以及培養應用意識. 本節課以典型的、有趣的問題為載體,教師引導與學生建構相結合的適度開放教學,充分體現“過程教育”思想. 方差概念形成時,既有合作解答“選拔問題”的認知過程,認識平均數不足以解決問題,需尋求衡量數據穩定性的特征數,也有觀察、歸納特征數算式,定義方差的探究過程;方差概念建構后,有不斷反思的認知過程,明確方差的意義與作用,與“三數”的區別與聯系;標準差概念精確時,既有與方差比較的認知過程,以鞏固概念和發展計算技能,也有問題解決后的變式提升過程,綜合運用統計量形成決策,加深學生對方差等統計量的理解與運用. 課堂教學中,既有學生充分思考、探究、計算的活動過程,也有教師準確、清晰、富有啟發性的講解過程. 為什么要衡量離散程度?“三數”等衡量集中統計量無法決策時,只有選擇新的特征數. 為什么選擇平均數為基準?極差只能反映兩個極端值的離散程度,中位數、眾數只用到部分數據,均沒有充分利用所有數據,不具有普遍性. 為什么還要出現標準差?方差(標準差)都可以反映數據的離散趨勢,方差運算最為方便,標準差更為客觀……通過問題串,實現學生對方差知識的習得過程,對方法經驗的習得過程,思維從低階到高階的培育過程. 教學中,教師喚醒學生探究意識,引發學生深度思考. 學生多層次思維參與其中,各思維層次能力交互作用,螺旋上升,由此發展了自身的高階思維.
總之,數學教學不應只是知識呈現與解題操練,要在“理解數學”“理解學生”“理解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發展與應用過程,獲得“四基”“四能”的有效發展,培養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表達的數學核心素養,這樣的課堂才有我們所追求的高效教學和深度學習.
參考文獻:
[1]章建躍. 章建躍數學教育隨想錄[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2]史寧中. 數學基本思想18講[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