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強國戰略對科技編輯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建設一流的科技編輯團隊,才能出版一流的科技圖書。在科技編輯的培養過程中,科技編輯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升服務專業學科建設的能力,增強以政策為導向的主題出版能力,發揮科技出版的融合能力,體現出版民族性和時代性的能力,從而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全能型科技編輯。
[關鍵詞]科技強國;科技編輯;人才培養;培養要求
當前,我國要基本實現現代化,科技是首要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和核心;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萍寂c教育一直以來融合發展、相輔相成,社會與經濟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科技進步與發展也依賴于科學教育,科技和教育的有機融合能更好地實現科技強國??萍汲霭媸强萍寂c教育的重要融合形式和支撐條件,在科技強國建設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滿足科技強國建設的需要,助力我國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的傳播,我國大部分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以教材、專著、論文的形式公開出版,這使科技出版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科技編輯是支撐科技圖書出版行業長遠發展的中堅力量,肩負著我國科技圖書出版行業發展的重任。而科技編輯的培養是一個需要長期經營的過程,也是一項應常抓不懈的工作,既需要科技編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自身的編輯素質,也需要出版社依托人力、物力、財力對其進行培養,通過外界的指導和激勵,促使科技編輯盡快進入崗位角色,成長為綜合素質高的優秀科技編輯[1]。
在科技強國背景下,出版行業應不斷適應新形勢,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學習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深化和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2],積極探索科技編輯的培養模式,實現新時代科技編輯培養目標、重構新時代科技編輯培養體系、明確新時代科技編輯培養模式和改革方向,培養具有深厚的職業素養、過硬的專業素質和卓越的領導能力的科技編輯人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積蓄能量[3]。
一、提升服務專業學科建設的能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萍嫉牟粩喟l展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戰,促成教育的革新與發展。近代以來,科學前沿發展與傳統教育出現分離現象,科技走在教育之前,教育跟著科技走,兩者發展不同步?;诖?,科技編輯在開展科技出版工作之前須從科學發展觀內在要求的角度反思傳統教育出版,從教育的角度滿足科技產品、科學技術的實質需求。對此,科技編輯需要從教育與科技相融合的角度出發,依托科技出版的路徑,促進科技與教育融合發展,提升科技與教育融合理解能力,其中包括教育與科技的融合性觀念、融合性思維、融合性知識,從傳統的專業性人才轉變為融合性、復合型人才。
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是國家一級出版社、全國百佳出版單位,創立于1953年。經過近70年的發展奮斗,其已在紡織、服裝、食品、藝術等方向形成核心競爭力,出版業務涵蓋高等教材、學術著作、實用技術類圖書等,是一家以紡織服裝為核心品牌,各板塊堅持專業特色,走品牌發展、融合出版之路的綜合型科技出版社。筆者深耕食品科技類圖書出版二十余年,根據提升科技編輯科技與教育融合理解能力的要求,組織構建了一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高級技術人員組成的高水平作者隊伍,策劃出版了一系列介紹食品科技前沿技術、反映食品工程關鍵技術突破的教材和專著,在彰顯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著重體現中國食品科技的飛速發展,提升了該社專業圖書的權威性,樹立了該社食品科技精品圖書品牌,有效推動了食品行業內著寫、閱讀專業圖書氛圍的形成。在食品科技專業著作出版方面,中國紡織出版社食品科技(以下簡稱為中紡食科)編輯團隊出版了基于國家重點科技項目的系列專著,例如,基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2006109)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才引進項目的《微尺度效應及其在果蔬干燥中的應用》;基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項目的《干法超微粉碎技術在食品加工中的應用》等,以此記錄和宣傳我國食品領域科技的騰飛和突破。在食品科技教材方面,中紡食科編輯團隊在出版食品專業課程教材的基礎上,策劃出版了一系列以體現食品科技發展為主要目的的規劃教材,如《食品高新技術應用》,為高校大學生培養學科興趣、開拓專業視野、奠定學術追求打下堅實基礎。此外,在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食品教材中,中紡食科編輯團隊將前沿技術融入拓展閱讀板塊,大學生在學習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可以了解行業的發展狀況和新技術,如在《食品科學概論》(第2版)中,中紡食科編輯團隊設計了“食品加工新技術”板塊,由主編教師用視頻等形式講解超高壓冷凍法、超高壓殺菌技術、超微粉碎技術、微膠囊技術等新技術,為大學生開拓科技視野提供更加直觀的學習方法,使大學生堅定了成為食品科技人員的初心和服務國家科技發展的決心。
二、增強以政策為導向的主題出版能力
在每年的編輯培訓課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培訓內容是圍繞黨的相關政策、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展開的,例如,“十四五”經濟發展目標與構建新發展格局、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經驗和啟示、固本強基 行穩致遠—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建設相關論述的解讀等。在學習中,中紡食科編輯團隊深刻體會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的決心,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建立了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各地區根據自身優勢,通過發展旅游業、農產品產業、特色食品產業等實現脫貧。
2007年3月,新聞出版總署會同中央文明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聯合印發了《關于印發〈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的通知》,全國范圍內的農家書屋工程拉開序幕。中紡食科編輯團隊研究了農家書屋工程對標的圖書,專門策劃了一系列以小廠子、小作坊以及創業個人為讀者對象的加工技術與配方系列圖書。該系列圖書突出實用性,以大量的實用配方為主,并搭配基礎的原理知識和機械設備介紹,力求內容實用;圖書裝幀采用32開小開本,方便讀者攜帶和隨時查閱;堅持內容至上原則,將出版社資源向提高圖書內容質量傾斜,選擇最適合的印刷和裝訂形式,嚴格控制各個環節的成本,使圖書定價更加實惠,適應農家書屋工程要求。
農家書屋工程實施以來,中紡食科編輯團隊策劃的加工技術與配方系列圖書多次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農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包括《麻辣食品生產技術與配方》《新型食用菌食品加工技術與配方》《休閑食品制作工藝與配方》《休閑蔬菜食品生產技術與配方》等。這些技術類圖書走進鄉村圖書館,幫助廣大農民朋友學習知識,學習技術,從而實現創業創收,完成階段性鄉村振興目標。2021年3月,國家首次明確“2025年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印發《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主要抓好四個方面工作,其中第二個工作要求是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展農民就業增收空間;推進農村創業創新,培育返鄉農民工、入鄉科技人員、在鄉能人等創業主體,增強鄉村產業發展動能。中紡食科編輯團隊深刻領會政策要求,再次策劃了水產品養殖系列圖書,依舊采用最節約成本的印刷方式,將更多的資源用于提高圖書品質、豐富圖書內涵,力求實現實惠的定價、實用的內容,并在圖書中增加了視頻素材,讓農民朋友可以從視頻中更直觀地獲取知識,使農家書屋真正成為農民朋友的“文化充電站”,助力農民創收、鄉村振興、國家發展。
三、發揮科技出版的融合能力
堅持開拓創新是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之一,中華民族是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偉大民族,開拓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鮮明稟賦,從“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開拓創新精神不僅是國之大策,也是在科技強國背景下科技編輯須具備的綜合能力。
創新意味著思維的創新、思想的獨創、行動的獨特、方法的新穎,科技編輯應打破習慣定式,積極培養開創性思維、逆向思維等,開辟教育與科技融合發展的道路。創新與開拓是一種綜合能力,需要將各種可能性、各類知識、各種智力資源和綜合能力相互融合、相互影響,進而有機結合??萍季庉嬓枰诠ぷ鞣绞缴细母飫撔?,跨部門、跨領域、跨業界協同工作,將傳統出版思維與互聯網思維相融合,從而成為符合當下科技出版要求、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的新型科技編輯。
科技出版創新更多體現在形式上的創新。在策劃出版科技圖書過程中,科技編輯應不斷嘗試融入不同內容載體和媒體形式,創新內容素材、呈現形態、知識傳播方式,以適應當代高校教育教學模式,滿足教師線上教學需求。例如,在中紡食科編輯團隊策劃的食品科技系列教材中,編輯自主選擇復雜的實驗過程或者工廠技術操作等內容,進行跨部門、跨領域合作,邀請作者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視頻講解或者錄制操作步驟視頻等,全視角展示課程內容,便于學生學習,節約高校教育教學成本,如《基礎化學實驗》《食品理化分析》等教材。近期,中紡食科編輯團隊又邀請了作者和工廠人員在《儀器分析實驗》《食品工廠設計》教材中添加了模擬仿真素材,結合企業實際生產對仿真模擬內容進行特殊的專門設計,內容富有真實感,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具有廣泛的實踐應用意義。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高校采用線上教學,科技圖書中附加的新媒體資源優勢凸顯,教師將教材中的實驗視頻和工藝模擬仿真素材,通過線上課堂教授,并輔以口頭教學和課件PPT梳理知識點,可以讓學生掃描所附加的二維碼來反復觀看實驗視頻,從而熟悉操作,加深學習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無法在實驗室動手操作的不足。
四、體現出版民族性與時代性的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圍繞文化自信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萍汲霭媸钦麄€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科技強國大繁榮、大發展的基礎。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時代語境下,科技出版物不僅是知識的載體,而且肩負民族文化和科技的傳承和輸出使命。在新時代,科技編輯應要充分認識作品形式與內涵的統一、民族性與時代性共鳴的重要性,積極對傳統文化與當代科技進行融合傳播,以實現我國科技出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如何將民族精神融入科技出版物,對科技編輯來說是全新的課題。中紡食科編輯團隊在研究全國范圍內的民族食品的基礎上,策劃了我國各民族傳統食品加工技術系列圖書,以《蒙古族傳統乳制品加工實用技術》為突破口,讓我國民族科技走向世界科技舞臺。蒙古族喜食乳制品,其制作工藝源于古老游牧生活實踐,是經上千年傳承的寶貴遺產,蘊含了蒙古族豐富的傳統文化,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蒙古族傳統乳制品是民族情感、個性特征和民族凝聚力的載體,在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基于此,中紡食科編輯團隊找到相關作者,與作者溝通內容框架、寫作形式,對地方特色乳制品工藝進行整理、保護、挖掘、開發,總結多年來地方特色乳制品生產研發經驗,并針對蒙古族傳統乳制品從業人員關注的實際問題等內容展開圖書編寫工作。該書出版后,得到了行業內很多專家和學者的認可,為發展蒙古族傳統乳制品產業做出了積極貢獻,進一步助力加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這更是傳播我國科技成果,引領世界科技學術中心向中國轉移,真正實現新時代科技出版行業“造船出海”的歷史必然[4]。
當前,我國出版業在改革創新中不斷催生新的增長點,在總結經驗教訓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在科技強國背景下,科技編輯應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增強“四個意識”、突出政治擔當,堅定文化自信,積極打造精品力作、攀登出版高峰。在新時代,科技編輯要把握科技出版的政治性、文化性和時代性,探索科技出版有效的路徑,不斷提高科技出版面向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出版能力,面向學術研究的引導能力,面向理論課題的攻關能力,面向社會大眾的宣傳普及能力[5]。出版社對科技編輯培養也應在理論與模式上具有時代意義,并堅持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準確把握新時代的發展方向,出版具有先進性的科技出版物。
五、結語
科技強國戰略對科技編輯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萍季庉嬕诳萍紡妵ㄔO中體現新擔當,服務科技作者,做好科技出版,貢獻專業力量,讓最好的科研成果、最先進的科技教材出版在祖國大地上,助力出版社推進科技出版業務硬實力建設,推動出版業大發展、大繁榮,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產業轉型升級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嚴秀麗,林靜,院金謁.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培養途徑[J].科技傳播,2021(17):31-33.
[2]馮志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2(02):5-16
[3]張清宇.新時代工程人才核心素養的關鍵特征與培育路徑[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22(02):151-156.
[4]黃崇亞,張海洋.新時代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布局與使命[J].學報編輯論叢,2021(00):56-60.
[5]楊迎會.論新時代主題出版的政治性、文化性和時代性[J].中國出版,2018(17):23-26.
[作者簡介]國帥(1978—),女,黑龍江富錦人,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