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美
課程審議即基于具體教育實踐情境中的問題,不同的參與者(教師、園長、課程專家、家長等等)進行反復討論和權衡,以獲得一致性的理解與解釋,并最終作出恰當的課程變革的決定及相應的策略。著名學者施瓦布建議課程審議的主體除了有園長、教師、課程專家等,還應該有幼兒。幼兒參與課程審議,意味著幼兒對自己參與的活動、所處的環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教師共同基于問題展開討論。在此過程中,幼兒能夠獲得經驗和發展。本文結合本班幼兒參與課程審議的實踐為經驗,淺談幼兒參與課程審議的價值、特點和支持策略。
一、幼兒參與課程審議的價值
(一)幼兒參與課程審議是幼兒發展的需求
課程審議是課程主體在各自的立場上不斷對話、協商、探究和決策,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作為課程審議的主體之一的幼兒也有其觀察和體驗世界的視角。兒童作為自己世界里的主體,能構建其所在世界的意義,并表達自己的感知和體驗。[1]在參與活動時,幼兒常常迫不及待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的想法被教師傾聽到、關注到。同時,大家都有一個共識:關注到幼兒想法的活動才是幼兒需要的活動。幼兒有權利讓課程更適合自己的需要,這就需要幼兒參與課程審議中來,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這樣才能讓課程真正具有兒童的立場、兒童的視角。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幼兒也有權利、有需求參與跟自己相關的任何活動。《兒童權利公約》的四項基本原則中就有一項原則:尊重兒童的意見。《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也提出“支持幼兒參與一日生活中與自己有關的決策”。綜上,幼兒有權利參與和自己密切相關的課程審議。
(二)幼兒參與課程審議是幼兒園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幼兒園課程歷經數輪改革,逐步邁入園本課程建構階段。這就要求幼兒園從本園幼兒的實際出發建構園本課程,教師要關注本班幼兒的興趣、需要和想法,建構班本課程。在班本課程開發與建設的過程中,教師和幼兒之間需要經常開展談話、了解彼此的想法。在此基礎上,方能形成適合本班課程開展的具體策略等。對此,虞永平教授指出:“這顯然也具有審議的價值,在注重課程生成性和課程靈活應變性的今天,教師與幼兒之間的審議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也是值得我們高度關注的一個領域。”[2]可見,幼兒參與課程審議是園本課程、班本課程建構的需要,是幼兒園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幼兒參與課程審議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保障
課程審議是通過集體智慧對課程中的問題進行商議并作出選擇和決策的過程。[3]幼兒想成為課程審議的主體之一,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教師不僅要創設支持幼兒自主表達想法和意見的環境,在對話的過程中與幼兒保持平等、理解、溝通、尊重的關系,還要采取適宜的方法和策略來回應幼兒。更重要的是:教師借助和幼兒的一次次對話,能更加了解幼兒,也更能從幼兒的視角去分析問題。幼兒參與課程審議需要教師的專業能力給予支持,同時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力保障。
二、幼兒參與課程審議的特點
(一)能夠主動發起課程審議的話題
課程審議是一種針對實踐問題展開的實踐活動。[4]幼兒是實踐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他們對于自己參與的實踐最有發言權,能夠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感受、需要和想法。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對于一些問題會有自己的看法,會基于自己的經驗產生進一步的需要,在表達需要的過程中也會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正是課程審議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形成策略的過程。大班幼兒作為課程審議的參與者之一,不僅能參與教師發起的課程審議,在教師發起的課程審議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而且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向教師提起問題,發起課程審議的話題。例如:下午先吃好點心的幾名幼兒提出能不能開放美工區,并說出了開放美工區的理由。幼兒發起后,我們針對“下午點心后的過渡環節適不適合開放美工區”展開了審議,最終形成決策:先開放美工區試一試,如果影響了接下來的活動再想辦法。
(二)能夠決定活動的發展方向
在主題活動推進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結合幼兒的已有經驗進行不同層級的課程審議,形成大致的活動方向。但是每個班的幼兒由于已有經驗、興趣和家長資源等的不同,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傾聽本班幼兒的想法、了解幼兒的需要,這個過程就是幼兒參與課程審議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幼兒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最終確定本班活動開展的情境脈絡。例如:在預設主題“春天”活動中,教師經過前期審議,準備從踏青活動入手,讓幼兒感受春天萬物生長,但是在與幼兒審議時,幼兒的關注點并不在此,他們大都去過周邊的景點賞過花,但這些花在他們看來都是一樣的,他們不知道怎么分辨梅花、櫻花和桃花。面對這一狀況,我們生成了子活動“好看的花”的線索,從實地探訪開始,邀請專業人士講解,從科學觀察、分辨花入手,再到表現花,逐步再到“春天”主題預設的一些活動。盡管最后達成了“春天”主題的總體目標,但是整個主題開展的活動路徑與教師審議所預設的路徑是存在差異的,幼兒決定了整個活動的方向與速度。
(三)常會形成研究小組
幼兒的已有經驗、發展方式和學習方式等不一樣,在主題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會表現出不同的興趣和需要。幼兒參與課程審議時,具有相同想法和意見的幼兒會自然而然地匯聚在一起,形成研究小組。在開展主題活動“我的祖國”的主題時,幼兒對中國地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他們開始對不同類型的地圖感興趣,分別組成了中國地圖小組、尋寶地圖小組和地鐵地圖小組。各研究小組的成員和一名教師會根據項目開展的情況不斷地展開審議,不同的想法和觀點進行碰撞,從而完成師幼共同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幼兒參與課程審議的支持策略
(一)創設尊重、接納、支持的環境
課程審議的每一位參與者都是平等的,能夠自由地發表各自的意見和想法,這就需要創設尊重、接納、支持的環境。幼兒只有感受到自由和愉悅,感覺到自己的想法是被尊重的和接納的,才樂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這樣的環境還要讓幼兒感覺到自己是積極主動的、有能力的學習者,能夠和同伴、教師一起不斷地探索。這就需要教師在點點滴滴中展現出對幼兒想法的尊重,并慢慢地形成一種班級文化,幼兒才敢于說、樂于說,有問題、有意見、有想法才會及時地表達出來。
(二)提高教師組織對話的能力
課程審議是課程參與者充分表達自己意見和想法、與其他參與者共同協商、討論的過程,也是參與者彼此平等對話、相互啟發的過程。這就需要確保每名參與者都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課程審議時,幼兒有能力、也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但充分表達只是課程審議的第一步,如果想要課程審議達到解決問題、形成策略的目的,需要參與者在表達和聆聽的基礎上,對已有信息進行整合、反思。教師在組織幼兒參與課程審議時,有時僅僅聆聽幼兒的意見,而不能通過進一步組織幼兒的經驗提出可供幼兒進一步討論的問題,這會造成幼兒參與課程審議僅僅是表達了意見和想法,沒有達到課程審議的效果。所以,提高教師組織對話的能力是促進幼兒參與課程審議的重要保障。
(三)豐富幼兒參與課程審議的方式
對話、投票、表征等都是幼兒參與課程審議的方式,教師要鼓勵幼兒運用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個體發展特點和具體的議題選擇適宜的方式,例如:有的幼兒善于語言表達,教師在組織幼兒參與課程審議時就給予其充分表達的機會;有的幼兒善于用作品表征的方式,教師在組織幼兒參與課程審議時就要借助其作品進行分析;有的議題適用于對話的方式,教師可以組織討論;有的議題適用于表決的方式,可以讓幼兒分組派代表發言,然后進行投票表決。
【參考文獻】
[1]黃進.談談課程中兒童的視角[J].幼兒教育,2020(6):4-7.
[2][3][4]虞永平.再論幼兒園課程審議[J].幼兒教育,2008(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