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愛軍
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就連以往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出現了虧損,市場上只有銀行儲蓄和國債還能實現保本、保收益。
一些投資基金的新手,對自己所買的基金出現價格下跌往往無法適應,并認為會下跌的理財產品不宜持有,殊不知,和股票價格一樣,理財產品的價格也會出現漲跌,價格波動才是常態。
難以做到買入即賺錢
其實,投資遇到回撤的情形很普遍,特別是在基金行業,凈值回撤現象更是普遍存在。
今年以來,由于股市調整,導致基金凈值大面積回撤。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上證指數由年初的3649點下滑至2893點附近,跌幅接近21%,為近20年來第四大跌幅。
另據通聯數據Datayes統計,自今年年初至10月底,目前存續的16827只公募基金中,共有11312只基金凈值出現回撤,占比為67.22%。也就是說,如果在今年年初買入基金,大概有七成的概率會虧錢。
進一步梳理發現,自今年年初以來,買到虧損幅度達10%以上基金的概率也不低。通聯數據Datayes統計,在今年前10個月里,約5510只基金凈值出現上漲,給投資者帶來正收益,它們多為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型基金。不過,有7380多只基金凈值回撤幅度超過10%。顯然,在今年買基金虧錢成為大概率事件的前提下,買到虧損幅度超過10%的基金的概率非常高。
另外,通聯數據Datayes統計數據還顯示,在所有公募基金中,自上市交易以來并未出現回撤的基金約989只,占比為5.88%。這意味著,從發行之初即買入基金,一直保持盈利態勢的概率不到6%。
除了基金之外,理財產品也不再保本。隨著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就連以往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出現了虧損,市場上只有銀行儲蓄和國債還能實現保本、保收益。
接受波動成為常態
要想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我們就必須要投資凈值會有波動的產品,也就是說要忍受階段性虧損的考驗。
就理財產品來說,根據不同的分級,回撤的幅度有所區別。比如R2級的產品風險較低,最大回撤通常在2%以內;R3級則可能出現10%以上的回撤;R4級以上的產品,最大回撤普遍會超過30%,甚至會出現50%以上的回撤。
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產品不值得投資,一些明星基金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較大回撤,但只要持有時間足夠長,虧損的概率是比較小的。基金跌久了,會有抄底機會,一只堅守某一行業的基金,總有翻盤的機會,因為沒有哪一個行業會一直下降,也沒有哪一個行業會一直上升,只要估值處于合理區間,就會有翻身上漲的那一天。
不過,還是要考慮基金是否出現了系統性風險,所謂系統性風險,是指行業出現了系統性的變化,基金經理的能力出現問題等。特別要留意一些基金經理把基金當成自己試錯的工具,也就是說他們沒有自己成熟的投資框架和理念,其投資屬于跟風式炒作,失敗是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