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前仍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性。尤其在基層農村小學校,教學資源少、教學設備差、師資力量薄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味地注重知識的灌輸和對知識的記憶,無法結合學生的實際掌握能力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更加缺少創新意識。因此導致小學語文教學變得單一乏味,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課堂效率無法得到提升。在此類問題面前,教師需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教授學生傾聽和深思的方法。傾聽就像通往人類大腦的一條寬闊的通道,在各種各樣繁雜知識擠入大腦的過程中,打開傾聽這條通道仿佛給知識大卡車的駛入架起了一條高速公路。深思就像高速路口的檢測站,把駛入傾聽高速路的知識大卡車進行分類、歸納、總結,指揮它們正確有序地駛向自己的思維道路。因此,提高小學生的傾聽能力與深思品質是非常重要的。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具有傾聽能力的學生不僅可以實現對自身知識體系的拓展,還可以體會語文學習的樂趣,形成深思的良好品質,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學習能力。
一、現階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狀況
針對小學所開展的語文教學來說,由于傳統教育思想對語文教師的長期影響,教師大多會采用“填鴨式”的單項教學法,在小學語文的整個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沒有與學生開展深入的溝通交流,語文課堂的整個教學過程過于枯燥乏味,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并且需按照教師要求,在沒有深入了解語文知識的前提下進行死記硬背。在農村中,家長的文化知識水平較低,文化素養較低,并且留守兒童較多,監護人多數是爺爺奶奶,對學生的行為習慣要求較松,家庭教育跟不上時代文化的發展。因此,難以有效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同時導致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綜合能力。
小學教育需將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作為培養學生的重點,如果學生只能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語文知識,那么學生就無法形成良好的歸納能力,也無法深入地理解語文知識等。學生會越來越排斥語文學習,失去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也就無法得到全面發展,并且還會對他們未來的發展造成影響。
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期間,不能夠只是講解有限的教材知識,只對課文中的字、詞加以釋義和講解,只對課文進行段落大意和文章內容的講授,只在課本內容之中徘徊。如果無法延伸教材內容,就無法在課堂中拓展學生的思維,自然也就難以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無法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小學生記憶特點是對圖像認識的理解能力較快,對文字的抽象內容理解能力較差,尋找規律的能力也較低,記憶方式主要以反復記憶為主,記憶主動性較差,被動性較強,多為傾聽型,所以需教會學生如何傾聽,并對學生進行反復的訓練,通過對這一重要事項的注意,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傾聽能力。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學生,家庭教育跟不上學校教育的發展,跟不上新時代現代化教育的發展,照看學生的老人在知識水平和語言能力等各個方面都趕不上教育的要求,所以在基層農村地區執教的教師要更加注重傾聽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傾聽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發揮榜樣力量
榜樣具有無窮的力量,教師需發揮自身的榜樣作用,教授學生如何傾聽,在無形中培養他們的傾聽能力。由于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教師的任何舉動都會對他們產生影響,所以,教師想要讓學生做到認真傾聽,就需發揮示范帶頭作用,先要求自己做到耐心、專心地傾聽,教師為學生做好楷模。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專心聽學生發言,不管學生是否可以做出高質量發言,都需在學生發言時注視他,并耐心傾聽學生的發言,直到發言完畢。教師做到中間不插話,不打斷學生的發言,不糾正,不發表自己的見解。特別是切勿在學生發言時做其他事情,在學生發言時不能打斷,必須做到認真聽,并且在學生發言完后做好科學引導和評價。第二,在課余時間,無論學生是找教師“告狀”還是談心,教師也需做到耐心傾聽,認真聽完學生要說的話,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思考。在引導過程中,教師注意自己的用語要貼合朋友之間的談心,不能使用居高臨下的語氣,同時還需尊重學生的人格。只有如此,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第三,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傾聽氛圍。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嚴格要求課堂紀律,讓課堂氣氛熱烈但不嘈雜,讓學生做到積極發言但不亂說話,不能不顧及別的同學的感受,大喊大叫地把自己的見解嚷嚷出來,影響同學的思維過程。教師要做好相應的制度來督促學生遵守紀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小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表現欲,他們十分渴望自我表達。想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能力,就要教授他們正確的傾聽法。特別是一年級新生,他們還沒有熟悉課堂學習環境,就好像是白紙,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所以,教師需在課堂上認真指導學生傾聽的姿勢。讓學生了解:在上課時,需挺直腰桿聽講,兩只腳著地,寬度與肩相同,同時手要擺正,眼睛注視著教師等;在傾聽他人發言的過程中,雙眼需要注視課本或發言者手中的道具,切勿直直地看著發言人的臉。同時,需要在腦海中反復對比該同學與自己得出的答案有何差異,如果與自己的答案具有差異,需在發言學生講述完后舉手,在教師許可的情況下提出自己的想法。想要使學生在傾聽的同時做到認真思考,教師還需做好指導和督促等工作,需要開展反復的訓練,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學生可以在良好的氛圍中傾聽模仿,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榜樣。
除了教師的榜樣力量,家庭教育的力量也尤為重要,農村地區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家校聯系,與家長溝通,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尤其是農村地區照顧留守兒童的老人們,愛發表自己的見解,隨意打斷孩子的講話,沒有傾聽意識,缺乏培養孩子傾聽能力的思想覺悟。在筆者執教的學校里就注重家校聯系,實施家校共育。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駐校家長等多種方式,加強教師與家長的聯系和溝通,讓家長明白提高傾聽能力重要性,家長能理解教師的教育方式,能積極配合學校教育。班主任及科任教師通過家訪、打電話、微信等多種溝通渠道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家長進行思想溝通,達到家長和教師的教育理念一致,更好地實施對孩子的教育工作。家長在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中做示范帶頭作用,讓學生以家長為楷模,對學生做到耐心、專心地傾聽。通過潛移默化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傾聽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可以長時間傾聽,根據實踐得知,具有強烈傾聽愿望的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傾聽教師所講的內容。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期間需做好對教材資源的利用,對情境的良好創設,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盤古開天地》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展示幾個學生喜愛的孫悟空、哪吒等神話人物,然后在學生充滿興趣的時候告訴他們:“我們在這節課中也需要了解一位偉大的神話人物,它比孫悟空的本事更大。”學生在教師講完后,會對盤古這一神話人物產生強烈的興趣,想要了解他的本領。所以,會在課堂中更加認真地傾聽。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游戲、比賽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傾聽思考的同時保持注意力集中。
(三)鼓勵學生品嘗傾聽的喜悅
教師需在課堂上盡可能地表揚學生,盡量不要批評學生。眾所周知,鼓勵可以培養出好學生,而批評則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適得其反。俗話說:“打一巴掌,再給個甜棗。”就是在批評的同時要加以表揚,在說缺點的同時也要多表揚優點。筆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在批評和表揚的話中,學生記得最牢的永遠是表揚他的優點,而不是批評的缺點;告訴家長和朋友的也是哪位教師對自己的夸獎和鼓勵,無意識地忽略了別人指出的缺點和不足。例如,在筆者教學的班級里有個皮膚較黑的小姑娘,小姑娘有點自卑,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筆者沒有批評她,而是發現她的各種小優點后不經意地表揚她。漸漸地,筆者發現小姑娘上課時眼睛里有了光彩,開始認真聽講了,認真聽學生回答問題了,還不時地舉手發表自己的見解,小姑娘越來越愛學習語文了。有一次和她的家長溝通時,她母親告訴筆者,孩子每天回家后跟她嘀嘀咕咕地說:“語文老師表揚我了,我感覺老師很愛我關心我。”由此可知,孩子十分重視表揚,他們的心理在獲得表揚時會感到十分滿足。所以,教師要抓住他們這一特征,盡可能地表揚學生。教師可以表揚課堂或他人發言時認真聽課的學生:“你們聽得那么認真,老師感到非常開心!”“你們那么仔細地聽,都可以發現細小的問題,真厲害!”學生在感受到認真傾聽帶來的成就后,會感到十分愉快,會在下次他人發言時更加認真地傾聽。
三、培養學生深思品質的方法
(一)開展翻轉課堂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為了順應新課改的推行,就需將現代教育技術積極應用到教育工作中,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做好對翻轉課堂的打造。在這種課堂中采用先學后教的模式,教師需在課前讓學生進行預習,通過這一機會鍛煉他們的自學能力和深思品質。例如,在筆者執教的學校,每年級的語文教師通過在教研會上的討論,確定每篇課文需學生通過預習來解決的問題以及需查找的資料,然后制作成預習卡發放給每一名學生,學生在完成預習卡的過程中,可以增加課外知識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文化水平。通過預習,學生掌握了文章的基礎知識點,對課文內容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在課堂學習中就能對難點問題進行深入討論,使課堂教學輕松有趣。通過先學后教,教師可以留出更多的課堂時間分析重難點問題,進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深思品質。例如,在教學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的時候,要讓學生理解這一道理:將難以遇到的事情認為是平常的小事,在收獲意外驚喜時切勿抱有僥幸心理。學生在進行預先學習后,教師就無須在課堂中過多地講解課文內容,而可以讓學生直接分享自己經歷的、與課文類似的實際經歷,然后可以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和討論,最終讓學生對課文寓意進行總結。
(二)構建探究式課堂
深思不可缺少的條件就是探究,只有反復探究,才能夠形成深思品質。所以教師在教學期間需做到對探究式教學的盡可能應用,在課堂上開展探究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以學生為主體,同時做好引導工作,不斷地發散學生的思維,尋找培養深度思維的切入口,做好對探究問題的設計。例如,在教學《趙州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究這一問題:“文中是怎樣描寫美麗的趙州橋的?”讓他們進行自主分析課文中采用了哪些文字清楚地描寫了美麗的趙州橋。教師可以提出與學生實際生活貼近的問題:“同學們,如果想要用文字向別人展示一個美麗的事物,你們會怎么做?”采用這個問題來激發他們的思維,促進他們對這個話題的積極討論。這個時候,學生的回答十分積極,有的學生回答:“我一定會描述他最美的部分。”還有學生提道:“我會先進行整體描述,然后對最美的部分加以突出。”隨后教師可以對探究主題進行引入,讓學生重點探究文中哪些部分描寫了趙州橋的美,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進而加強學生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也可以讓他們了解怎樣用一段話明確地表達某個意思,這十分符合這堂課的閱讀要素。學生可以做到對所描寫事物的明確解讀,進而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而不僅是興趣使然。
(三)構建愉悅的氛圍
所有教師都要認識到,輕松愉快的心情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教學中會更大膽地表達。所以,教師在對他們的深思品質進行培養時,需做好對這一問題的重視。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來播放相應的圖片和視頻,以此構建融洽的課堂氛圍。或者可以先講一個小故事來引起學生的關注,放松他們的心情。例如,在教授《大自然的聲音》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閉上雙眼,傾聽多媒體播放的音樂,其中包含了各種聲音,有風聲和鳥叫聲等,學生在這一氛圍中可以獲得更加真實的感受。然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講述與大自然有關的故事或自己難以忘懷的經歷,以此提升課堂氛圍。接著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對課文進行分析,這個時候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哪些詞語可以描述聲音?大家分享一下自己聽到過聲音。”配合多媒體背景音樂,如熱鬧的音樂會、山間樂曲等,學生的情緒在背景音樂的引導下會非常高漲,他們的思維也會更加靈活,教師在這一基礎上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思。
四、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佳的催化劑就是傾聽,傾聽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聽說讀寫能力,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深思品質。當然,傾聽能力和深思品質需通過對學生的長時間培養才能形成,所以教師需做好對自身綜合素養的加強。筆者認為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需具有傾聽教育理念,在語文課堂中采用不同的方法開展教學,通過逐步改革教育方式實現教學目標。在傾聽的同時,學生也能提出質疑,獲得感悟,成長和深思。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