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鳳燕 劉芳

2022年是“雙減”政策深入實施的一年,武穴市第二實驗小學著力于四個優化——優化師資水平、優化課堂教學、優化作業設計、優化課后服務,著重抓教學研究,以“四新”科研彰顯生命活力,助推“雙減”政策落地落實。
課題申報重需求,助力解決教育教學新問題
學校以課題研究為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在申報課題時牢牢把握學校發展和政策落實的需求,以明天的視角思考今天的事情,在全局視野中謀劃局部工作。
學校2021年底立項的黃岡市規劃課題《基于小學課堂教學的深度學習策略研究》通過專家論證,按時開題并進入理論學習階段。課題涉及語文、數學等學科以及綜合實踐,直指新課標落地的課堂策略研究。為優化作業設計,進一步發揮作業設計的多維功能,學校又申請加入了“‘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改革實踐研究”省級課題組,開展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作業設計研究。
為了把生命教育理念落實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項工作中,把學校辦成真正的生命樂園,擦亮生命教育的品牌,使學校辦學品質再上新臺階,學校以德育為切入口,在今年6月向省規劃辦提交了省級規劃課題《生命教育理念下德育校本化實施的研究》。
研修培訓重實效,輸入教育教學新源流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校在開展課題研究時,始終把理論學習放在首要位置。學校成立“星空書社”,拉開“啃讀”教育經典的序幕,同時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校長薦書等多種渠道推薦與課題研究相關的理論書籍,供課題組教師學習。
“深度學習研究”課題組不僅以讀書會的形式分享深度學習相關理論,還通過網絡平臺集中學習“大單元”“大概念”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實踐和崔成林、劉月霞、崔允漷等專家的報告。課題組成員把學習體會和自己的課堂教學觀測結合起來,以論壇的形式分享“深度學習策略”,內化理論,指導實踐,效果顯著。
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出臺,學校掀起了新一輪的學習熱潮,全體教師通過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開講啦”系列直播講座聆聽專家解讀新課標。學校對已立項和在申報的課題,精選網絡課程,以骨干教師引領、師徒結對等方式開展線下集中學習。為提高學習效率,學校以學習周的形式推進深入學習。6月13日至17日,學校開展了為期一周的“新課標下的大單元教學評一體化設計”學習,學習內容涉及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大單元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與跨學科教學評一體化設計。黃超英老師說:“以前教書就是一課一課教,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通過學習我才發現,用大單元、大概念的思維思考教學的路徑和方式,才能真正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吳有明老師說:“新課標提出的核心素養和學習任務群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做到‘目中有人,從教近三十年,我覺得這次新課標的目標定位真正從人的發展角度出發,讓一線教師明確了教學的意義。”
對新課標以及相關研究文獻的學習,為課題研究引入了“源頭活水”,使課題研究有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促進了教師對課堂現狀與發展要求的新思考,為課堂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過程研究重規劃,構建教研一致新常態
為改變長期以來課題研究游離于課堂教學和學校常規教研之外的現狀,學校在教學計劃中明確要求課題研究要做到“三結合”,即把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與平時的教研活動結合起來,與上級各項教學賽事活動結合起來,構建教研一致新常態。
學校在制定課題研究計劃時充分考慮時空條件以及上級各類賽事安排,總體規劃一學期課題研究的任務。以語文學科為例,針對“深度學習研究”課題,學校規劃了“各教研組課堂開放診斷活動”“大單元背景下整本書閱讀課程設計大賽”“‘讀寫共生,促素養提升的語文多課型課堂教學展示活動”等教研活動。其中“各教研組課堂開放診斷活動”為教研組組內常規教研活動,每節課有主講人、觀測人、評課主持人,完成后有對應課題研究的觀測報告。這樣的課堂開放活動不僅為課題研究提供了一手資料,同時促進教師深度備課,用專家的視角思考課堂、重建課堂,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大單元背景下整本書閱讀課程設計大賽”推動研究如何深度實施新課標中“整本書閱讀任務群”的要求,從新課標解讀到大單元教材分析再到導讀課設計、導讀單設計、后測作業設計,既體現教學評一致性,又體現整本書閱讀的深度實施。“‘讀寫共生,促素養提升的語文多課型課堂教學展示活動”則聚焦如何突破學生閱讀與寫作的困境,打通讀寫的通道,讓深度學習發生。兩項活動又為市教科院“整本書閱讀無生課堂講課比賽”和“名師工作室語文主題學習多課型展示”選拔參賽選手,打磨參賽精品課,真正實現了科學規劃,使教研一致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新常態。
成果提煉重應用,開創研用一體新局面
學校特別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強調以實踐檢驗課題研究成果。
首先,以賽促思,鼓勵教師參加論文比賽,以論文的形式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和研究所得寫下來。在圍繞“深度學習研究”和“作業設計研究”的論文比賽活動中,彭志華、周秋容、彭慧敏、鄒時謙、魯淑芳等教師撰寫的論文觀點鮮明、有理有據,在省教科院公眾號上發表。課題研究論文的發表,激發了學校教師進行專業寫作的熱情,他們把自己平時的教學體會和思考探索寫成案例,主動向上級公眾號和專業報刊投稿,僅一學期時間便在市教科院公眾號發表文章近30篇,還有周秋容、蔡鳳燕、戴勛、桂國強、張廣東等教師在《小學教學設計》《湖北教育》《教育參考》等專業教育期刊上發表文章。
其次,以應用的方式推廣,檢驗效果。學校堅持研用結合,一體前行。以數學學科為例,學校研究如何實現教學評一致性作業設計,并且依據研究成果精心打磨各年級作業,創新設計“雙減”課后作業并將其應用到每天的課后托管服務中,切實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語文學科“大單元背景下的整本書課程設計”的研究成果則被應用到學校一年一度的讀書節,引導學生從漫無目的、泛泛而讀走向深度閱讀,從閱讀中收獲更多。學校閱讀氛圍空前濃厚,涌現出陳瑛、陳曉娟、王紅芳、呂愛華、黃超英、郭穎、桂芮、周潔等一大批“書香教師”,張定燊、熊思皓、朱廷玉、劉婧怡、詹晨晨、陳玉涵等同學在全市“強國有我”讀書演講活動中脫穎而出,五(6)班的經典誦讀節目《沁園春·長沙》被推薦參加省“中華經典誦讀”節目展評。
最后,在應用中反饋問題,不斷修正,以提升成果品質。以作業設計為例,研究成果往往在初步形成后便立即投入使用,在課堂教學中檢測作業設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課后使用中檢測作業設計對于鞏固和評價學習效果的作用,經過反復推敲和修改,最終形成成熟的作業設計模型。這樣的打磨效果顯著,學校教師桂芮、程繼娟的“教學評一致性”作業設計被推薦參加黃岡市作業設計大賽。
總之,武穴市第二實驗小學用科研撬動教學改革,促進“雙減”落地落實,讓高質量發展與“雙減”同向同行,學校呈現出生命樂園的蓬勃生機。
責任編輯/王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