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慶華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宜昌教育人積極探索,努力構建學生課后服務長效機制。學校“德育加油站”就是落實“雙減”政策的一項創新行動。“德育加油站”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為出發點,以滿足學生個性化課后服務需求為主要內容,以提高課后服務質量為目標。在學校校長的領導下,教師、學生、家長、社會關愛教育的人士等志愿者廣泛參與。
2021年秋開始,宜昌有71所中小學先行先試,精心布局,在關鍵點上著力創新,堅持“四有”“三化”“兩減”“雙主”。“四有”即有服務目標(愿景原則)、有服務組織(機構體系)、有服務內容(項目體系)、有服務措施(方法途徑);“三化”即服務項目化、項目課程化、課程素養化。“兩減”即減輕作業負擔、減少校外培訓負擔。“雙主”即學生主體、學校主導。
確立原則,完善服務組織架構
“德育加油站”的創立秉承“服務性、自治性、一體化、常態化”原則。
“德育加油站”以學生為本,著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聚焦課后服務陣地,關注學生個性化需求,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是師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群眾性志愿服務組織。學校統籌德育、教學、后勤多個部門,整合教師、學生、家長多方力量,建設一體化學生課后服務平臺,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常態化開展各項服務活動。
在機構設置上,“德育加油站”設站長1名,由校長擔任,統籌規劃和領導學校的學生課后服務工作。“德育加油站”根據職能需要組建多個常設性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具體組織開展日常學生課后服務工作。如夷陵中學統籌學工處、體育教研組、藝術教研組、生物教研組、心理教研組、校團委、家長學校、后勤部等多個部門資源,建設一體化學生課后服務平臺,構建協同育人機制。
在人員組成上,“德育加油站”根據學生課后服務的需求,面向校內教師、退休教師、社會專業人士、家長、學生等征招志愿者,組建工作團隊,在站長領導下開展工作。如西陵區劉家大堰小學的五“雁”六色“德育加油站”,巧妙整合學校周邊社區資源和學生家長資源,聘請劉家大堰社區書記、常劉路社區書記、烏龜碑社區書記、學校家長委員會主任等作為“德育加油站”外聘副站長,在校長(站長)的統籌帶領下,分頭指導六個常設工作小組開展工作,組成呵護學生全面發展的“同心圓”。
此外,學校為“德育加油站”配備獨立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辦公設備,配備統一的標牌和標識。學校還為“德育加油站”配套必要的辦公經費和活動經費,保障其日常活動正常開展。
豐富服務內容,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安排服務內容時應綜合考慮怎樣因地制宜統整校內外各種資源,包括師資狀況、學情、家長情況等,還應反復追問服務內容是否能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是否滿足學生素養發展需求?有不少學校的創新探索初見成效。
比如:西陵區劉家大堰小學五“雁”六色“德育加油站”,“五雁”對應“五育”——德、智、體、美、勞,也對應德育實踐的五大主題,內容細化設置為課后服務“5+2”“4+1”、德育實踐“5+N”、社團活動、結對共建、志愿服務五大項目。該校三月開展的“識香草 種香草?頌屈原”活動就是“雁”娃當家“5+N”德育實踐課程中的一項自選主題課程,意在弘揚屈原文化,傳承求索精神。汕頭路小學開啟“暮省+作業整理+拓展活動”課后服務模式,綜合開展健康教育、體育活動、心理服務、志愿活動等,給每一位學生提供菜單式服務。宜昌市十六中的“德育加油站”內容主要是搭建“三進”活動平臺——社會精英進課堂、家長資源進課堂、優質微視頻資源進課堂,助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秭歸縣磨坪鄉初級中學是一所偏遠山區農村初中,只有學生161人,教師23人,留守兒童占比50%。該校“德育加油站”分兩個板塊:一個板塊是校內部分,內容包括社團活動、課后輔導、校內德育活動、校內勞動教育、成長導師坊(包括心理輔導)、校內閱讀指導、校內志愿服務等;另一個板塊是校外部分,內容包括校外勞動教育、校外志愿服務、校外德育實踐活動,開展假期閱讀及調查訪問等實踐活動。豐富學生假期生活,指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學會參與社會、了解社會。夷陵中學整合教師、學生、家長多方力量,成立“微光志愿服務隊”,課后到敬老院、長江邊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于活動中提升學生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培育文明素養和家國情懷。長陽縣津洋口初級中學“德育加油站”內容設置為三塊:學科作業分層輔導、社團活動、志愿者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
拓展實施渠道,保證服務實效
服務措施的選擇與服務內容息息相關。有內容但措施不力那是“紙上談兵”;有措施但內容不濟那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很多區域和學校的實踐探索也正如火如荼。
比如:長陽縣賀家坪鎮長城中學依據學生個性化需求,創建多個學生社團,有蓮湘社團、籃球社團、排球社團、足球社團、書法社團、板報社團、花卉栽培、垃圾分類、美食制作等,供學生自主選擇參加,讓學生在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等領域去涵養生活智慧,發展核心素養。為了讓這些課后社團持續開展,學校面向本校教師、退休教師、社會專業人士、家長、學生等征招志愿者,參與課后服務,他們先后聘請法治副校長進行法治講座、聘請衛生院專家到校協助健康科普活動等。同時建構完善家校社協同服務機制,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對接青少年宮、護苗工作站、老屋沖茶園等校外活動場所,拓展課后服務渠道,拓展學生素養發展空間。如寒假期間開展給警務站送對聯活動、愛國衛生志愿者活動等,多渠道、多層面給學生創設實踐鍛煉機會。
再如:夷陵區學校“德育加油站”建設采取市區兩結合,區域推進,學校落地;以總分結合,整體布局,分點突破的路徑,探索與發現經驗并推廣。小溪塔二小的“德育加油站”著力家校社三結合融合推進;鄢家河小學的“德育加油站”以“善德”文化主題為平臺,推進項目課程化實施。
在實施過程中,“德育加油站”致力于讓服務項目化,將服務內容分成不同門類。這些服務門類設置指向黨和國家培育時代新人的目標,基于學生素養發展需求,與學校文化底蘊相融合。
比如:宜都市陸城一小的“6+N‘德育加油站”課程體系,即:紅色課程、道德課程、心理課程、法治課程、生態課程、家風課程六大固定主題和“N”個自選課程(體藝、創客、智趣等特長類課程),有效破解了校外培訓負擔這一難題。寒假校內托管服務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托管內容除安排語數英作業輔導,還開設了體育、藝術、科技等多個社團活動,發動全體教師參與服務,學生參與率高,真正達到了“托”有所“獲”,“托”有所“樂”。這種模式有效解決了家長上班、學生放假無人看管或看管不力的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德育加油站”拓展了學生課后服務渠道,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緩解了家長焦慮情緒,使課后服務專業化、規范化、實效化,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課后服務工作格局,真正提高課后服務質量。預計到2023年年底,全市422所中小學將全面創建“德育加油站”。
責任編輯/王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