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教師,我們常常感到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比較難,創造力看不見、摸不著,也無法進行量化測評。其實,每個孩子都具有原始的創造力,他們的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
每個孩子被生下來時,帶給世界的首先是一聲啼哭,可不要小看這一聲啼哭,孩子來到世界上的第一聲啼哭就是這個新生命的第一次創造性活動,孩子用啼哭的方式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原始創造。一個人的創新之路或許就此開始。
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剛剛能夠拿筆的孩子,都會在家里的墻壁上、地面上涂鴉,“胡亂”畫上我們成人怎么都看不懂的線條、圖畫。這種行為通常不被理解和欣賞,甚至還會招致責備的行為,實際上也是一種兒童原始創造力的顯現。
每位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歷,幼小的孩子會不停地纏著你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螞蟻為什么會爬?鳥兒為什么會飛?月亮為什么會發光?樹葉為什么會落下來?為什么會有白天和黑夜……每個孩子腦海中都有無窮無盡的問號,雖然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在教科書上都能找到科學的解釋,但這些“傻傻的問題”“幼稚的問號”,就是兒童創造力的源泉。
課堂上往往會看到這樣的場景,臨到下課的時候,老師會問同學們:這節課的內容大家學會了嗎?還有什么問題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學會了,沒有問題。于是老師心安理得,學生心滿意足,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似乎就完成了。看似完成了教學任務、達成了教學目標的一堂課,實則暗藏著隱憂。
這樣的一堂課,往往以追求答案正確為目的,以追求知識學會、題目會做為目標,讓兒童帶著問號進課堂,帶著句號出課堂,把學生腦中的一個個問號教成了句號。我把這種標準答案的教學、掌握知識的課堂稱為“去問號的課堂”,這種教學稱為“去問號的教學”。這種教學不知不覺中把孩子的“問號”教沒了,無形中扼制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制了學生創造力的培育和發展。
我們能不能創設這樣的一種課堂和教學——讓學生帶著問號走進課堂,經過課堂上不停地討論、爭辯、探究、追問、求異,打開學生思維的一扇扇天窗,讓學生面對真問題、進行真思考、實現真學習、發現新問題,有所習得,更有所疑思。這樣,學生帶著問號進課堂,下課時就會產生新的疑惑、新的追問,把開課前的一個小問號變成一個大問號、一個新問號,或是變成一個意猶未盡、持續思考、主動探求的省略號。
創造力也許較難培養,但一定可以被破壞和扼殺。保護是培養的前提,只有保護了兒童原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培養兒童的創造力。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要不斷回歸兒童的天性,回歸教學的本質,不斷變革自己的課堂,變革教與學的方式,從而保護兒童腦中的“問號”,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真正的學習源于問題和好奇,真正的終身學習就是終身好奇,真正的創造力培養從保護兒童的“問號”開始。
責任編輯/周小益
張基廣
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湖北省武昌實驗小學校長,武漢市首屆“十大最具影響力校長”,湖北省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湖北省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卓越校長領航工程名校長領航班首批成員,教育部全國師德師風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小學教師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