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冬
2017年“健康白皮書”數據顯示,85%以上的中國人有過腸胃問題;另據《2019年中國胃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有1.2億腸胃病患者。可見,胃病已經成為影響國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胃病具有起病隱匿,早期癥狀易被忽視的特點,若不及時就醫治療,部分疾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也可轉化為腫瘤。因此,我們應該關注胃健康,重視對胃部疾病的篩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胃是上腹部的空腔器官,由賁門、胃底、胃體和幽門組成,其中賁門與食管相接,幽門與十二指腸連接。胃壁共分5層:內層又叫黏膜層,內層腺體分泌的黏液能幫助消化食物,大部分胃癌始于這一層;黏膜下層是對內層起支撐作用的組織;肌層可通過肌肉組織收縮而混合和攪碎食物;黏膜下層是對外層起支撐作用的組織;胃的最外一層叫漿膜層,它主要起固定作用。
胃主要有5大功能:第一是接收,也就是食物經過口腔、食管進入胃內;第二是儲存,胃是一個舒縮性很強的器官,當食物進入胃內胃壁隨之擴展,以適應容納食物的需要;第三是分泌功能,胃可分泌胃液,胃液的主要成分有胃酸、胃蛋白酶原、內因子、黏液等,每一種成分都有自己的功能;第四就是消化功能,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共同作用能夠使食物中的蛋白質初步分解消化,而且還能殺滅食物中的細菌等微生物;第五個功能就是運輸和排空,胃蠕動可使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將食物“處理”成半液狀的食糜,然后由胃竇送入十二指腸,如此完成胃的最后一項工作。
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可容納1~2升食物,排空時間為4~6小時。生活中的很多不良習慣,如暴飲暴食、進食不規律、嗜食厚味、長期吸煙酗酒等,會增加胃的負擔,延長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使其不堪重負而發生疾病。除此之外,細菌感染、環境因素、心理因素、其他疾病及長期服用藥物等也會傷害我們的胃。
臨床常見的胃病可以分為良性和惡性兩種:良性疾病包括胃炎(胃炎又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又分為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藥物相關性胃黏膜損傷、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其核心癥狀主要為胃痛、燒心、反酸、腹瀉、便秘等;惡性疾病主要包括胃癌以及胃黏膜相關性淋巴瘤等。
臨床觀察發現,有不良生活習慣者、有胃癌家族史者、幽門螺桿菌陽性患者及年齡40歲以上者為胃病的高發人群。因此建議這部分人群如果存在長期胃部不適,如胃痛、胃脹、反酸、噯氣等,要及時就醫,必要時行胃鏡檢查以及早發現健康隱患。
早期胃癌可能并無癥狀,只是黏膜輕度隆起或者凹陷,色澤輕度改變,通過內鏡下活檢才能發現。一旦出現胃癌的典型癥狀,包括上腹持續性疼痛、消瘦、乏力、黑便、貧血等癥狀,提示疾病不處于早期,預后較差。所以臨床也建議40歲以上患者每5年做1次胃鏡檢查。
普通胃鏡檢查,需要以插管方式進行,但因易引起咽喉反射、嗆咳等不適反應而不易被接受,特別是咽喉部比較敏感的人群,即便是靜脈麻醉的無痛胃鏡,仍有部分患者存在不耐受問題。這部分人群可進行磁控膠囊胃鏡檢查,只需吞服一顆小膠囊便可行胃部檢查(待檢查完成后,會隨腸道蠕動排出體外)。膠囊胃鏡對胃部疾病的檢查準確性與傳統胃鏡高度一致,特點是不插管不麻醉,無痛無創,更能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
胃病的治療需要對因治療與對癥治療相結合。比如,很多胃病與幽門螺桿菌相關,我國是幽門螺桿菌高發區,所以患有胃病的人應當先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需要進行根治,這就屬于對因治療。有些胃病是因胃功能障礙引發,這時就需要對癥治療,如經常有反酸癥狀可以服用奧美拉唑等抑酸藥物,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可以服用多潘立酮等胃動力藥。
而有些胃病,就需要通過手術治療來祛除病因,改善癥狀。比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者胃十二指腸復合潰瘍,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潰瘍巨大、具有惡變傾向,就需要手術治療;胃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錯構瘤息肉等,如果超過一定的大小,生長迅速,會發生癌變,應及時手術切除;胃的良惡性腫瘤,除了手術治療,還要視情況行放療、化療和生物治療;嚴重的幽門梗阻,需要行手術治療以改善癥狀,如胃大部切除術、幽門成形術、迷走神經切斷術等;胃竇血管擴張會導致胃內出血,也要及早行切除手術。
既然胃病的發生與不良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那么,要想遠離胃病的侵擾,就要從生活細節入手,特別是做到以下幾點:
選擇自然新鮮的食品 忌暴飲暴食,少吃加工食品,特別是添加了較多鹽、糖、脂肪酸、添加劑的各種休閑零食。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B2、維生素C缺乏,是我國胃癌高發區居民飲食的共同特征,因此,平時應該多食用新鮮的水果和蔬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飲食清淡 避免過冷、過熱、過辣、有刺激性的油炸熏制腌制食品。我們的腸胃很脆弱,長期承受這些刺激容易因此發生損傷。亞硝胺類化合物是公認的強致癌物,腌制食品、發霉的食物中含有亞硝胺類和真菌毒素,要避免食用。
細嚼慢咽 除了選擇易消化的食物,還要充分咀嚼才能下咽,否則大塊的食物進入胃里,會增加腸胃的負擔。
減輕壓力 精神因素如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抑郁等持續過度,都會對胃潰瘍的發生和復發起到促進作用。過大的壓力會導致胃酸分泌過多,使黏膜修復能力下降。長期的不良情緒也會破壞免疫系統,增加胃腸道感染的風險。因此,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避免緊張、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
注意保暖 秋冬季節,要適時增減衣物,防止腹部受涼。在飲食上也要注意暖胃養胃,多喝些熱水,少吃冷食。
不要酗酒 酒精的刺激性較強,經常酗酒會對胃黏膜造成直接損害,患有胃病的朋友大量酗酒容易讓胃病加重,甚至還會誘發胃癌的出現。
合理用藥 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物可能會造成胃黏膜的損傷,所以,一些因疾病需要長期服用此類藥物者,最好同時服胃黏膜保護藥。
積極治療相關疾病 一些其他系統的疾病,比如心功能不全、門靜脈高壓等,也可以引起胃黏膜淤血、缺氧,積極治療這些疾病,對預防胃病也有一定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