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鋼
[摘 要]科學課程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學科。科學課程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對促進學生未來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科學課程的學科特點,通過創設趣味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利用演示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力,并適當進行挫折教育以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引導學生自主選題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最終實現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提升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科學課堂;探究欲望;激發
[中圖分類號] G6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33-0081-03
科學是以經驗為依據,以探索未知現象及其規律為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同時也是人類對物質現象與自然現象的客觀描述。科學具有顯著的客觀性,科學實驗要將事實作為重要參考依據,通過觀察、假設、實驗、探究、論證等方式得出結論。《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著重強調科學課程要以探究為導向。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不僅是科學課程的教學任務,也是科學課程的重要教學手段,旨在讓學生親身感受、親身體驗,增強參與感,強化動手能力,從而收獲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因此,教師應深入研究科學教材,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成為科學探究活動的主體,促進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創設趣味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小學階段,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與探索欲,這是啟迪學生智慧的最佳時期。雖然小學生缺少生活經驗,知識積累相對較少,難以對事物現象進行客觀解釋,但他們有著旺盛的求知精神。小學科學是一門趣味性十足的學科,教師要充分利用科學課程的學科特點,深入鉆研教材,從學生的認知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特點等方面入手,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對科學知識產生興趣,從而主動進行探究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情境教學是有效的教學手段之一,為學生創設趣味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能使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從而深入探究科學知識,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
以教科版教材四年級上冊《運動與摩擦力》一課的教學為例。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讓學生主動了解摩擦力的相關知識,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根據教學內容創設趣味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開展探究摩擦力的科學實驗,從而理解摩擦力的定義,深化學生對摩擦力相關知識的掌握,使學生感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片段】
(教師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創設趣味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為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奠定基礎)
師:在上課之前,我要先給同學們表演一個魔術,請同學們仔細看好!
(魔術過程為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氣球,將氣球放在衣服上摩擦,當氣球產生摩擦力后,教師不借助任何工具,就可以將氣球貼在自己的背后)
生1:哇!氣球是怎么貼上去的?它為什么不會掉下來?
生2:老師一定是用了膠水!我要檢查一下氣球。
師:你把我背上的氣球拿下來并檢查一下吧,看看我是不是使用了膠水。
生2:我仔細檢查了一遍,沒有用膠水,這是怎么回事?
師:是摩擦力給氣球帶來的“魔力”。氣球在衣服上摩擦引起了靜電,從而能夠吸附在衣服上,依靠的就是摩擦力。老師也為大家準備了道具,請大家自主進行實驗,并思考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隨即利用教師準備的氣球,模仿教師之前的行為進行實驗操作,并展開討論)
生3:我通過實驗了解到,摩擦力是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進行運動,接觸面相互摩擦而產生的。
師:大家回想一下,生活中還有什么現象體現了摩擦力呢?
生4:鞋底的花紋是為了增加摩擦力,起防滑作用而制作的。
生5:輪胎的花紋也是!
生6:鉆木取火是不是摩擦力的作用呢?
師:沒錯,鉆木取火也是摩擦力作用的表現。
……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把握科學課程的學科特點,為學生創設趣味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好奇心,使學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激發,從而積極參與到實踐、驗證、分析之中,加深學生對摩擦力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利用演示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力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部分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加大了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通過示范演示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究力。演示實驗教學指教師在講解知識時,利用直觀的教學道具,為學生演示實驗過程的教學方法。通過演示實驗教學,能讓學生直觀地理解科學知識,提高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激發學生的探究潛能。
以教科版教材四年級上冊《彈簧測力計》一課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認識彈簧測力計,教師利用演示實驗教學,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之中,使學生通過實驗了解彈簧測力計的基本原理,掌握其中的規律。教師利用實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通過一邊演示一邊講解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強化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片段】
師:大家見過彈簧嗎?現在我的手上就有一個。請同學們說說,你們發現了什么?(教師演示彈簧拉長、壓縮、彎曲)
生1:彈簧能被拉長,還能被壓縮。
生2:彈簧還能被彎曲,被彎曲的彈簧在松手的時候就能立刻恢復原樣。
師:回想我們學過的知識,有什么力是可以將彈簧變長的?
生3:可以用手拉,通過拉力將彈簧拉長。
生4:還能在彈簧上掛重物,用重力將彈簧拉長。
師:同學們都非常聰明,已經理解了彈簧的基本原理。接下來,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今天要學習的對象——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也被稱為彈簧秤。它一共由六個部分組成,包括提環、彈簧、指針、刻度板、掛鉤等。
……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利用演示實驗教學,通過一邊演示一邊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直觀了解彈簧測力計,引導學生掌握彈簧測力計的基本原理,強化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適當進行挫折教育,鼓勵學生勇于嘗試
事實上,科學技術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探究活動并不是每次都能獲得成功,科學家們在探究分析中需要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有的甚至耗盡了半生才得出一個結論。可見,科學探究需要毅力與勇氣,才能勇敢面對挫折與失敗。探究不僅是一種經歷,還是一種體驗。在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增強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成與敗,培養學生不畏失敗、勇敢面對挫折、勇于嘗試的科學探究精神。
以“給冷水加熱”這一主題實驗教學為例。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組織學生展開科學實驗,在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的同時,使學生在探究中勇敢面對挫折與失敗。
【教學片段】
師:我這里有一個冷水袋和一杯熱水,如果將冷水袋加熱后放入熱水中,會出現什么現象呢?
生:冷水袋會沉下去。
師:為了驗證同學們的猜想,接下來請大家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并總結實驗現象,再和同學交流自己的發現。
生1:我先加熱了冷水袋三分鐘,這袋冷水已經變成了熱水,然后我把它放到熱水中,發現它沉了下去。
生2:不對啊!為什么我的冷水袋還是浮在水面上呢?是不是我加熱的時間太短了?
生1:有可能,我加熱了三分鐘,你試試再多加熱一會兒。
生2:我重新加熱了,發現冷水袋沉下去了。
師:剛剛同學們對實驗過程的總結非常好。我還要格外表揚一下這兩位同學,他們互幫互助,及時找到了實驗失敗的原因,并通過總結經驗,最終完成了實驗,你們真了不起!
……
在上述科學實驗中,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實驗探究活動之中,讓學生親身體會挫折,鼓勵學生不怕困難與失敗,為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奠定了基礎。學生經過實驗,明白了成功與失敗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四、引導學生自主選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科學課程是一門旨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的學科,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想要探究的主題,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開拓他們的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對學生的選題進行適當審查。由于學生的想象天馬行空,學生自主選擇的探究主題難免會出現一些無法操作或者表述不當的內容,教師應告訴學生這些選題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導他們調整或修改選題,這樣,自主選題探究活動才有意義。
【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心中是不是有十萬個為什么,對很多問題都充滿了好奇?其實,不僅僅是你們對這個世界有好奇心,你們的父母、老師,還有許許多多的成年人,尤其是科學家,在小時候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你們知道哪些科學家的名字呢?
生: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
師:沒錯,這些科學家也是從一個個為什么開始,慢慢走進科學的世界的。大家現在對生活中的哪些問題比較好奇呢?請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想要探究的問題吧!
生1:我想知道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
生2:我想知道飛機為什么可以在天上飛。
生3:我想知道水為什么會向高處流。
生4:我想知道樓為什么可以建得那么高。
……
師:同學們果然對生活充滿了好奇。但是,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有些問題的表述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比如水在自然界中是不會向高處流動的。不過,我們可以探究水為什么不能往高處流,或者探究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讓水往高處流。
師:好,既然同學們都提出了自己想要探究的問題,那么,請同學們在課后借助各種途徑和方法,去獲取你想要知道的答案。到下節課,再跟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探究過程吧!
……
由學生自主提出想要探究的問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究意識,但有時候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夠嚴謹,會影響科學探究實驗的推進。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靈活應變,適當調整學生提出的難以推進的問題,再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同時,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此外,初次讓學生進行自主選題時,學生提出的探究主題難免“千奇百怪”,教師不妨依據問題內容將其歸類,挑選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分組展開探究、尋找答案。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自主選題能力,而且可以加強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握科學課程的學科特點與學生的心理特點,圍繞教學內容,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營造出和諧、活躍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激發,從而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同時,這樣能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 參 考 文 獻 ]
[1] 陽樹清.追求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本質[J].基礎教育課程,2019(2):57-60.
[2] 張仁田.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初探[J].新課程(中),2011(2):102-103.
[3] 諸青.迸發智慧的火花 放飛思維的翅膀:由“節外生枝”引發的教學反思[J].小學教學參考,2019(14):31-32.
[4] 蔣波.“管控”“放手”,還是“互動”:淺議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教學研究,2020(11):89-91.
(責編 韋於坊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