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莉


為響應鄉村振興政策,根據《廣東省脫貧地區、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實施辦法》,在廣州市教育局的安排下,2021年8月,我前往對口幫扶的梅州市五華縣皇華中學支教。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五華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但面對剛剛邁向小康的生活,孩子們還是有很多的無所適從。我所教的八年級,有部分是留守學生,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缺少了家長的幫助和監督,學習處于無人過問的狀態,久而久之,便產生一些明顯的心理行為問題。當然,鄉村的孩子大多是質樸、勤奮的,相信通過知識能改變命運。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我也時刻秉承“既做學問之師,更做品行之師”的初心,堅持學思用貫通、知行信統一,立足思政小課堂,連接社會大課堂,厚植家國情懷,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讓學生在實踐中認出自己
教育的本義是“立人”,即教會學生認出自己,一個不斷向善的、有獨特個性的自己。社會發展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就像物種保持多樣性才會讓世界豐富多彩而經久不衰。人格的獨立不是無源之水,它必須是實在廣泛的經驗之后的獨特體驗。我們支教也要充分利用所處的客家文化這片沃土。
客家地區的家風家訓,大多是耕讀傳家、勤儉立業、修身齊家等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教育和規范人們如何做人做事、修身齊家,也是我們開展教育“立人”的文化環境。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上來講是一個求得“大智慧”的人生實踐體驗。因為地理環境相對閉塞,山區的孩子比較靦腆和內斂,生活體驗略顯蒼白,在支教實踐中,我利用客家文化打造浸潤式的活動教學,為學生創設更多的生活體驗,讓他們在實踐中更好地展示自己,從而認出自己。
春天的田野,有金黃的菜花,碧綠的秧苗,空氣中彌漫著花草的清香,遠近有或高大或低矮的樹木,村落如同積木一般臥在田野之間……孩子們是那樣的興奮,有人指著遠方高興地叫嚷:“我家就在那個村子里。”是的,我無法帶著這些鄉村的孩子去遠方游學,但我可以讓他們看到鄉村的美好。這樣的經歷也一定會成為一張永不褪色的底片,印在他們的心底深處。城鎮化背景下的農村教育,可能舍棄了農村教育的優勢,失去了本有的鄉土味。因此,如果我們能發揮農村教育的優勢,是不是更能應對各種挑戰和問題,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這個思想指導下,我們開展了系列項目式學習活動。校園種地項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校園菜地有限,只能按照先到先得、盈虧自負的原則開展。“老師,我明天帶家里的番薯葉來種。”鐘同學迫不及待地向我宣布,他怕菜地被別人搶先承包了。他上課積極發言,但很少動筆,看來是喜歡揮動鋤頭的學生。事實證明,給他陽光,他就燦爛了。校園菜地在他的管理下呈現生機勃勃機的景象。這個項目的參與者都是老師眼中的“不喜歡讀書”的同學,但他們在開墾校園菜地、種植莊稼等方面迸發了極大的熱情,是勞動領域里的行家里手。
天宮課堂項目是為廣州和梅州學子共同設計的活動。那天,兩地學子先共同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一課,然后線上連麥暢談理想。這個活動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城鄉的特點,也更好地確定自己前進的方向,其中就有學生表明了當宇航員的理想。
在模擬法庭的項目中,學生們發揮自己的特長,扮演法庭中的各種角色。這里往往是調皮孩子的舞臺,而我們也借此機會頒發“最佳表演獎”,讓學生有更多出彩的機會。
這一年的支教中,我們培養了主持人、小法官、種植家、短視頻制作者、志愿者等多樣的人才,實現了“五育”并舉。
“看見”像是一束光
“叮”,微信里傳來的是魏同學發來的信息:“老師,麻煩您下周幫我在這份表里寫意見。”這份表是一份入團申請書。隨即就有其他同學“爆料”:我們年級有同學入團了,所以魏同學在朋友圈里宣布:“我要追逐光的方向,我的光就是共青團。”
回想起剛來支教的第一次年級活動,我正愁不知找誰做黨史知識競賽的主持人,有位老師推薦了魏同學。他個子高高的,皮膚黝黑,五官端正,沉默寡言。事后驗證了這是錯誤的第一印象。因為與他熟絡之后,他會在我為其他班上課的時候,在門外調皮地和我打招呼;在別人拒絕幫老師發作業時,主動站起來承擔任務;在質疑被騙時,依然心存美好地為慈善基金會捐款。誰曾想他在一年前經歷了喪父之痛,這樣的轉變是因為被“看見”的力量。支教的這一年,我多次予以重任,讓他做知識競賽的主持人,讓他參與廣州和梅州學生的線上交流,讓他制作微視頻參加梅州科技勞動大賽。在心理學看來,生命的本質就是希望被“看見”,當生命被接納、被認可、被呼應了,雙方的生命能量就流動起來了,靈魂便有了生動的聲色。以他人為鏡,你便能看見內心渴望生長出的美好品質,才漸漸具有在別人身上“看見”的能力。
這種看見是一種“黃金投射”,也許就是這一次次的期待“看見”學生的閃光點,一次次的真誠的認可與贊許,傳遞了對生命的肯定,傳遞著不可思議的治愈力量,讓他在經歷了磨難之后依然能樂觀面對人生,莊重地對未來理想做出承諾。
我和學生的雙向奔赴
婷妹,一位活潑熱情的美少女,喜歡在課堂上“我行我素”。一次,由于看不慣她違反課堂紀律,我在課后故意留她單獨面談,因而和她起了正面沖突。她從初相識請我喝奶茶,到主動刪除微信不再聯系,課堂和老師對著干,課后故意捉弄老師。深深的挫敗感之余,我只覺得可氣和滑稽:這分明就是小孩子的舉動嘛。怎么辦?我找機會任命她做科代表,又向她身邊的好友釋放和解信號,包容加表揚之下,她重新加了我的微信,在課堂不會和老師對著干了。即使支教結束后,她還經常發個微信問候:“老師,我想你了!”
濤哥,個子不高,上課時總是和其他同學打鬧,他是被我抓到的第一個抽煙的孩子,真難以置信,看上去還像一個小學生的他,居然也學會了抽煙。他最喜歡說的口頭禪就是“關我什么事”,這時我就拿《道德與法治》的課本知識回應他:“只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就關你的事。”在后來的課堂上,雖然他也會說怪話,但也算對我的課堂有回應,上課不睡覺了,也沒再被我抓到抽煙的行為了。
黃同學,學校足球隊的隊長,小小年紀,卻有著成熟的一面。他會在主場失利、隊員埋怨教練時挺身而出維護教練的尊嚴。當我委任他為學校的代表,在線上和廣州學子交流時,他的靦腆和足球隊長的身份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魏同學,道德與法治成績優異,口才和文筆都挺好。我答應給她尋找中山大學的明信片,后來只找到了中山大學的校徽送給她。她非常高興,也以此對自己不時激勵,直至成績“一騎絕塵”。
何同學,說最喜歡我值班的晚自習,因為我會在晚自習前讓他們看新聞聯播,透過這扇窗,他們可以看見更大的世界。
還有歡歡,爽朗得像個男孩子,籃球打得很棒,經常叫上幾個女生來我宿舍“蹭吃蹭喝”。
最終,我成了別人口里的被學生喜歡的老師,甚至收到“投訴”,說學生在其他課堂做道德與法治作業!學生的成績在穩步上揚。其實,這何嘗不是一場雙向奔赴呢?感謝這一場美好的相遇,讓我們都心生安暖,彼此鼓舞,勇毅前行。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