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貝吉

我是一名高一學生。我入學后曾認識一位好朋友,但現在不是了。我與她發生的矛盾是我最近的煩惱,事后我也很后悔,但是每每看到她對我那種排斥的眼神,我就不想與她靠近、不想和她說話、不想和她辯解,讓矛盾持續下去吧,反正缺了她我的世界一樣精彩!可每當我獨處的時候,我又會默默地想起她,明知道是一件小事,可內心就是放不下來,不知如何和解。平日里與她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我始終會焦慮和尷尬。尤其是我們同住一個宿舍,每當回宿舍時,我內心總是疙疙瘩瘩的,無法舒坦平靜,我該怎么辦呢?我希望這種煩惱能早點遠離我。
珊珊
從你的信件中我能感受到你此刻的矛盾狀態。其實你現在面臨的煩惱事件并不是異常的,反倒在中學生群體生活中是普遍存在。埃里克森的理論中,青少年時期主要的發展沖突在于“自我同一性”的成長沖突,因此與同伴交往的問題正是我們關注的焦點。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遭遇具有普遍性時,自然減少恐懼感,認同只是暫時性困境,并能接納自己的當前問題,把問題正常化尤為重要。
青春期的我們,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期,面臨著雙重壓力。一方面是社會的高速發展容易引起觀念上的沖突,使得我們容易陷入價值取向的迷茫和困惑;另一方面是每個人來自不同的家庭,在過去的十幾年生活模式里,說話方式和行為習慣各有不同,由于語言及文化適應的局限,在高中第一次融入寄宿生活時,容易出現人際沖突、情緒困擾。你在家里也會有與愛你養你的父母起沖突的時候,何況是與自己相處時間不長的同學呢?因此矛盾是在所難免的,允許別人與自己的不一樣,多理解多包容,在交際中求同存異。
事實上,值得肯定的一點,你在成長路上已成功學會了克制。在矛盾的關系中,你越是焦慮、尷尬,說明了你越在意關愛這段人際關系;你越自帶勇于改變關系的決心,同時你也具備著認真和執著的亮點。心理學上提出,問題本身并不是問題,我們選擇如何應對問題的方式才是問題。要知道,我們青少年的情緒來得快也去得快,在行為上能逐漸有意識地學會克制,并敢于嘗試新任務、新方法來解決問題,不再是過去采取回避的方式,你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第一步:談談我就矛盾事件的看法、感受等。表達從“我”角度回看該事件的經過和感受。比如,“當時,我看到……/
聽到……時(陳述事件);我感到很生氣/煩惱……(表達感受);因為我想到了……(表達產生感受和當前行為的緣由)。”這是事件中“我”的想法、情緒和行為,直接向對方非常明確地講出來,注意語氣要平緩、不要輕易地被情緒卷入。
第二步:傾聽對方就此事的看法、感受等。表達從“你”角度回看同一事件的經過和感受。句式參考第一步的表達即可,請給對方充分表達的空間,不打斷不隨意插話。此時“我”可以客觀地換位思考、重新澄清事件的全面性,學會冷靜、有邏輯地看待問題,為下一步處理關系做鋪墊。值得重申的是,每人的表達順序都是先講述事實,后如實描述想法、情緒和行為,沒有帶著偏激和失態。
第三步:以“事已至此,你覺得怎么辦呢”為開場白,引導探討化解辦法。通過前兩步澄清事實和現狀后,“我”向對方擺出真誠友好的姿態,邀請對方一起商討解決矛盾的具體方法和思路。兩人若能順利進展到第三步,問題已被成功化解。要么和對方一起想辦法解決,要么“我”可以先提出方法來。例如,“我希望你能和我一起……,記得下次要……”當然“我”的希望僅僅是個人希望,每人把內心聲音表達出來,最終需要兩人努力達成彼此尊重需求、符合利益的新方法,兩人依據探討出的新結論作出各自的改變或調整。很多時候,當你主動說出“事已至此,你覺得怎么辦呢”,對方已是會心一笑,過往的怒氣和尷尬早已煙消云散。
注意,當矛盾問題異常激烈化時,科學對待也是運用這三步曲。只不過,順序不同,是倒過來的,三步曲可以在談話中依次循環,直至找出共贏策略達成化解。當然若對方若無其事無法給予回應時,你不妨嘗試先按下“暫停鍵”,重新審視這段關系是否值得你繼續投入精力和情感。
因此,在矛盾面前,我們既不用躺平,也拒絕擺爛。主動約談起來,用“三段式”可以跳出自己的局限思維,看到化解的妙招,進而撫平關系的裂痕、實現自助互助。當矛盾化解了,我們仍可以相約一起學習、娛樂,學會在關系中一邊接納矛盾一邊尋找有意義的快樂,滿足每個人內在的且合理的需求,彼此共生共贏。
矛盾時時有,三步化危機。這三個步驟,有感受有態度,有事實有理據,并且給出中肯確切的建議,是非常溫和的表達。我們倡導“溫和并堅定”地勇敢維持彼此的和諧關系,即“你好——我好”“你贊同——我也贊同”的狀態。關系中的危機,不是負性情緒渲染的擴大器,而是針對全面性的事實,實現彼此改進、彼此成長的好契機。每人都能通過人際的修煉不斷豐盈自己的內心。

最后,邀請你嘗試做“冥想練習”,喚醒過去你倆相處的愉快時光和美好感受,然后果斷開啟你的行動力,用“三段式”去約談你所在乎的這位小伙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