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冰清



一、引言
提升鄉村教師隊伍的整體素養,是提高鄉村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所在。廣東省是經濟強省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更應抓好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6〕40號)、《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粵發〔2018〕25號)等文件精神,通過實施“高校畢業生到鄉村從教上崗退費”政策、深化完善培訓機制、實施生活補助政策等,在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取得了較明顯成效。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廣東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盡管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于各種原因,我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仍存在不少問題。本課題組依托民盟廣東省委教育委員會,在廣東省的東部、西部和北部進行了網絡問卷調研。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六千份左右,收回有效問卷5462份。同時項目組還前往粵西地區湛江市的部分鄉村學校進行實地調研。下面就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反映出來的問題表現及成因進行分析。
(一)鄉村學校師資數量不夠,結構性短缺突出
雖然廣東省各地按照編制給鄉村學校配備教師,但是鄉村學校尤其是規模小的學校的教師數量仍然不夠。在調研問卷中,被問到 “您所在學校教師的數量能否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有68%的教師認為教師數量有短缺(如圖1所示)。
鄉村學校師資數量結構性短缺突出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目前的編制管理不適合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鄉村學校特別是農村非完全小學布局分散、規模不大、班額小,學生人數雖然總體上減少,但是班數并未減少,鄉村學校所需教師編制也基本沒有變化,所以以班數核定的教師編制存在缺編。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不少農村孩子隨進城務工的家長到城鎮學校上學,農村學校生源日漸萎縮,在數量上無論是班級數還是學生數都有越來越少的趨勢。近年來廣東省在100人以下規模的學校有六千多所。我們通過在湛江市的調研了解到,2019年全市農村小學689所,100學生以下學校560多所,小規模學校占比8成以上。
另一個原因是壓縮編制,沒有指標招收新教師。2018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加強教師編制管理,對我省小型農村學校(指鄉村小學和學生人數少于100人的教學場所)和鄉鎮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的教師實行優惠政策,在核定編制時推行師生比和班師比的結合的做法。但隨著城鎮化的進程,生源不斷減少,各地的編制總額也逐年遞減,沒有名額補充新教師。沒有編制名額,鄉村學校就更難以招到足夠的教師。
另外,在學科結構上,傳統學科如語文、數學、思想品德等傳統學科的教師比較充足,新興學科如科學、音樂、美術、體育專業教師嚴重缺乏,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如湛江市2018年全市應配備小學體育教師3484人,實際配備2354人,缺額率約為32.42%;應配備小學音樂教師2431人,實際配備1781人,缺額率約為26.73%;應配備小學美術教師2431人,實際配備1579人,缺額率約為35.04%,缺額部分主要集中在農村小學。緊缺專業教師也造成許多教師所教學科與專業不對口。在學生減少、編制緊張情況下,學校更加難以配備這方面的教師。
(二)鄉村學校平均師資水平偏低,無法滿足教學要求
鄉村學校教師的素質水平還無法跟上教改的步伐,缺乏有競爭力的骨干教師和教學名師。在學歷結構上,珠三角地區的中小學校里,占比多數的是本科以上的學歷,現在新入職的教師還必須是全日制本科,研究生學歷也不少。而粵東和粵西的中小學教師中,本科學歷還占比較小,粵北山區教師的學歷層次則更低。在年齡結構上,45歲以上的鄉村教師不在少數,在一些山區學校甚至流傳著“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阿姨教初中”的順口溜。在職稱結構上,鄉村學校中初級職稱的教師占比最多,高級職稱很少。
在問卷星調研“您認為當前教師觀念系統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多選題)題目回答中,選擇“教育觀念落后”占比最高,達60.26%(見圖2)。
由于鄉村教師的年齡偏大,教齡普遍比較長,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創新能力等方面,不少教師無法跟上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2002年“民轉公”和2010年“代轉公”的“轉正”考試中,相當一部分不合資質的教師以低分通過了考試,不少鄉村教師的學歷只是中專水平以下。許多老教師守著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意參加教師培訓,只想得過且過熬到退休。在問卷星調研“你參加培訓與進修的意愿”這個選項中,將近40%的教師選擇回答“一般”,反映了部分鄉村教師職業倦怠,專業發展意愿不強。
(三)鄉村學校教師待遇偏低,發展動力不足
近年來,廣東省積極響應中央號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與公務員收入同步增長機制,大幅提高了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待遇。徐滎等提到廣東省政府“從2013年起實施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學校教師生活補助政策,2016年有33萬農村教師享受人均815元/月的生活補助,2017年補助標準將進一步提高至人均不低于900元/月,2018年提高至1000元/月”[1]。盡管如此,鄉村教師與城區教師的待遇還是有較大差距。
在問卷星調研中,在“您認為教師政策中最需要健全和完善的是:[多選題]?”86.98%的中小學教師認為是教師待遇政策,53.49%的中小學教師認為是城鄉教師差異政策(如圖3所示)。在“您所在學校教師流出的主要原因是:[多選題]”,51.31%的教師認為是薪酬水平偏低,56.72%的教師認為鄉村教師工作不方便照顧家庭和不利于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鄉村教師待遇偏低,教師投入工作的熱情下降,積極性受到影響,也制約了年輕一代教師對鄉村教師隊伍的補充動力。
(四)鄉村學校部分教師敬業度不夠
在問卷星調研“您認為當前教師觀念系統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多選題]”題目回答中,選擇“缺少教育理想”、“缺少對事業的忠誠”分別占比56.74%、28.55%,排列第二、三位(見圖4)。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教師的主觀原因。不少鄉村教師把家庭安置在縣城,平時上班以“走教”為主,白天在鄉村學校,晚上回縣城的家。為了通勤方便,有的教師每周把課都集中安排在2-3天上完。不少農村學校的管理也較松散,有的教師在沒課的時候甚至在外面做滴滴司機幫補家用。另外,由于鄉村學校中不少兒童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只能由祖父母輩照看這些留守兒童,其父母難以和教師保持溝通和聯絡,家庭教育無法與學校教育相結合,教師的教學難以獲得家長的認同。因為留在鄉村的生源素質低,農村家長也不重視家教,使鄉村教師沒有成就感從而影響教學投入度。
三、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的建議
綜上所述,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成因集中于編制管理、師資水平整體偏低、鄉村教師待遇偏低、鄉村教師管理及鄉村教師自身因素等方面。因此建議從這幾方面努力,解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數量與質量問題。
(一)科學核定鄉村小學教師編制,重點解決結構性短缺問題
鄉村學校的班容量普遍較低,如果按照傳統的生師比來核準教師編制,不能滿足課程開足開全的需要。要把鄉村中小學教師編制管理納入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貫徹落實《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深入推進機構編制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法制化。按照2019年2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的規劃設計,“加大教職工統籌配置和跨區域調整力度,切實解決教師結構性、階段性、區域性短缺問題。”[3]深入推進實施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為了能留住優秀鄉村教師,應盡量招收本地生源的畢業生,培養本土化的師范生。縣教育局按照學科需求來進行統一協調,優先照顧鄉村學校。在招聘鄉村教師時,還可以提出最低服務期限。到期后可以通過考試形式擇優錄取,鼓勵教師繼續留崗,在工資待遇上按照服務年限給予適當獎勵。
核定教師編制總量時,充分結合生師比和班師比,同時對一些特殊情況進行適當的傾斜。發揮“專遞課堂”作用,努力解決鄉村學校音體美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對缺編嚴重的鄉村英語、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實行“走教制”。對鄉村學校英語、音樂、體育、美術教師不做定點安排,實施按片區劃分從教范圍,哪所學校有需要,就安排相關科目教師到校上課,保障農村學校英音體美教學能正常開展。
(二) 重視鄉村教師的培訓,加大公費定向培養合格師資的力度
鼓勵鄉村教師通過脫產學習、自考、函授等多種渠道積極提升學歷水平。開發網絡信息平臺,推動城鄉學校結對構建無紙化、遠距離、高效率的辦公系統,實現統一管理和同步教學。推動學科組建立共享教學資源庫,開展網絡教研。引入并完善建全雙師制授課形式,打通線上的通道,即名師在線上統一授課,當地教師進行跟進答疑。在偏遠的農村學校,利用互聯網網絡,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同步接收城鎮先進師資的教學內容。
建立優質學校對口支援薄弱學校制度,構建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支教激勵機制,將城鎮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傳遞到農村去,以解決城鎮和農村的教育資源差別問題,從而達到教育均衡。“通過選派城區骨干教師到鄉村薄弱學校任教、鄉村教師到城區學校輪訓、擴大支教等途徑,不斷提高鄉村教師質量。”[4]通過完善制度,規定城鎮教師在晉升職稱和評選先進時應有2年以上的鄉村支教經歷。
我省已于近年開始推行公費定向培養粵東西北中小學教師的做法,定向培養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師資。在調研中,用人單位對2019年開始實施招收初中畢業生的“五年一貫制公費定向培養計劃”反映良好,認為該手段能有效補充高素質鄉村教師。但該政策只計劃實施2年,2019年與2020年各招生1200名。為此建議招收初中畢業生“五年一貫制”定向培養鄉村教師政策能延續,擴大“五年一貫制”鄉村教師定向培養規模。
由于我省目前實施的定向培養計劃還是新生事物,承擔該任務的師范院校對該計劃仍未充分了解,表現在制定和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時存在較多的問題。陳彩燕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對此要加強檢查督導培訓,促進教師培養機構充分認識公費定向培養鄉村教師計劃的時代背景、歷史意義和使命擔當,把鄉村教師培養當作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培元工程。”[4]高師院校要加強研究,完善定向計劃人才培養模式,設計真正的“小學化”和“農村化”人才培養方案,講好鄉土故事,加強農村教育情懷養成教育,使鄉村教師培養精細化和專業化,努力造就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的教師隊伍。
(三)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激發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上,賴德信等提出,“應建立鄉村教師合理流動的激勵機制、建立鄉村教師醫療救助的綠色通道、建設鄉村寄宿制學校教師周轉房、建立市級統籌的鄉村教師差別化的山區津貼和補貼標準等對策來提高鄉村教師工作生活質量。”[5]
工資待遇方面,在核定鄉村任教的工作津貼時,除了計算教齡,也要考慮鄉村學校到縣城的距離和教師的職稱等因素,越邊遠的地區補貼應該越高,補貼金額還要與職稱的高低成正比,鼓勵高素質的骨干教師能長期扎根鄉村;在福利待遇方面,通過建周轉房或者廉租房等形式輔助解決鄉村教師的住房問題,使教師們能安心任教,免于舟車勞頓的奔波;制定優惠政策保證優質學位適當向鄉村教師子女傾斜;通過財政經費輔助解決鄉村教師的醫療和養老等問題,解除鄉村教師的后顧之憂。
如果能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和多維度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最終使鄉村教師的職業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激發鄉村教師的內在發展動力,對鄉村教師隊伍的穩定和發展擴將會是不錯的嘗試。
(四)加強規范管理,培養鄉村教師的教育情懷和奉獻精神
相關教育部門和鄉村學校要出臺制度,規范管理教師隊伍的出勤等。加強鄉村教師的師德教育,把師德考核擺在教師考核的首位,建立教師隊伍退出機制,對師德違規行為實行“零容忍”。在評價鄉村教師時,不能簡單用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做標準,要多維度制定考核要點,重點關注鄉村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鄉村一線服務經歷和育人業績等。
出臺政策鼓勵鄉村教師在鄉村安心教書,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對在鄉村堅守了10年、20年、30年的教師應由政府分別授予榮譽稱號,例如對從教30年以上教師頒發國家榮譽證書,對在鄉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的教師頒發省級榮譽證書,讓鄉村教師有尊嚴感和價值感。最后,歸屬感和認同感能促進教師自我約束,激發其對工作的責任心和身份認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和教師文化建設,增強教師歸屬感和職業認同感,促進鄉村教師隊伍的穩定和發展。[6]
參考文獻:
[1]徐滎,等. 準扶貧視閾下廣東省貧困縣學校體育發展研究[J].體育學刊, 2019(6):119-124.
[2]楊小微. 新時代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難點與對策[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79-90.
[3]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 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效與困難[N]. 中國教育報,2018-07-10.
[4]陳彩燕,廖偉群. 公費定向培養鄉村小學全科教師:緣起、現狀及超越[J].嶺南師范學院學報,2019(4):1-8.
[5]賴德信,魚霞,李一飛. 鄉村教師工作生活質量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教師教育學報, 2016 (6):40-50.
[6]林喜紅. 廣東省農村小學教師素質現狀分析[J].外語藝術教育研究, 2018 (1):10-16.
[7]楊茂慶, 董潔.美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 (2):80-86.
[8]李玲,李偉. 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政策協同性評價研究[J].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43-54.
[9]精準扶貧背景下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J].教學與管理,2020(21):56-59.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19年度項目課題:基于廣東“新師范”建設背景下的教師教育伙伴合作模式研究及創新實踐(GD19CJY09);廣東省高職教育教師教育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19 年度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基于教師資格證國考背景下的職前英語教師教學實踐模式創新與實踐”(2019G15)。]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