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之友
當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時,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展;當非物質文化遺產遇上信息化手段時,文化的傳承手段更加豐富,同時也帶來了扶貧扶智的新模式。隨著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提高和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還能帶來一定的收益。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結合學校教學特點和學生故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以工作室的模式開展“信息化+非遺”教學,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扶貧扶智。
一、“信息化+非遺”模式的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是為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博物館中的活化石。隨著校園信息化教學手段和技術的普及和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方式必定與信息化結合,形成“信息化+非遺”模式。
“信息化”教學手段是指以運用網絡技術、電子設備、數據庫技術等為媒介,輔助教學實施,使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后,可提高教學的效率,降低教學的成本。非遺全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性,具有審美的價值,與物質文化相比,它主要是依附于人,通過口傳心授傳承(程乾,2013)?!靶畔⒒?非遺”模式是在教學中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運用網絡技術、電子設備、數據庫技術等信息化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理、歸納、管理等,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層次、多元化的傳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王艷華,2020);另外,通過信息化手段,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產品”,創造經濟利益,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信息化+非遺”不但是使用信息化技術設備教學的模式,還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產品的一種手段。
二、職業教育中“信息化+非遺”模式助力扶貧扶智的思路
“信息化+非遺”模式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兩個方面的優勢,一是直接優勢:通過信息化手段,更有利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二是間接優勢:信息化技術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起到扶貧扶智的作用。
1.以“信息化+非遺”模式搭建資源庫,促作品轉化為產品
在2014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明確指出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得到普及和推廣,避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傳。經過這幾年的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各層次學校得到了推廣,甚至成為一門課程,使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職業教育中,當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職業教育中,職業院校以市場為導向,通過企業項目驅動,培養學生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技能,學生通過實戰完成練習,最終目的是要把學生作品轉化成產品。在設計行業中,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提升和普及,建設了各種各樣的資源庫,豐富了設計元素,提高了設計的效率與效果。院校和企業可以通過信息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系統、全面的歸納、整理和記錄,從而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庫和教學資源庫。學生能夠在教學中通過資源庫直觀地學習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解決了教學上的局限性,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其次,信息化手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搭建了傳承、創新和發展的平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展現,設計人員通過資源庫,直接選取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進行創作應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組合或重組,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生命力,促進學生的作品轉化為產品,甚至創造效益。
2.以“信息化+非遺”模式推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加快精準扶貧的進程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載體,以“信息化+非遺”模式使職業教育對扶貧精準發力,帶動少數民族及偏遠貧困地區精準脫貧。我國許多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扶持”計劃,招收少數民族及貧困地區的學生,少數民族及偏遠貧困地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該地區生源學生對自己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針對少數民族及偏遠貧困地區的生源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通過信息化手段培養學生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此外,通過網絡、電子設備等信息手段,學生把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轉化為產品,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信息化+非遺”模式加快教育精準扶貧的進程。教育本身具有長期性、周期性和滯后性等特點,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教育扶貧難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教育信息化是以電子設備、網絡技術等為媒介進行教學,信息化教學手段具有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改變教學觀念和更新專業知識的作用,大大提高教學的效果。信息化手段能夠對教學經驗進行有效的復制和推廣,結合“信息化+非遺”模式,能夠加快教育精準扶貧的進程。
三、職業教育中“信息化+非遺”模式助力扶貧扶智的策略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職業教育中還處于起步階段,并沒有形成專門的一個專業或課程進行開設,在設備、資金、人力等方面投入有限,針對目前現狀及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實際情況,提出相關的策略建議。
1.加大信息化建設投入,提高教學質量
截至2022年5月,我國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達1557項,其中紡織類達百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職業院校中從走進課堂的傳承形態轉變為專門課程的發展創新形態。面對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作為課程開展的需求,只靠教師的個人力量是無法開展好教學任務的,我們需要借助信息化技術手段,采用網絡技術、數據庫平臺等資源,才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與質量。因此,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時,我們要加大信息化設備與資源等方面的投入,例如:VR展示設備、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庫、錄播系統等,信息化技術和設備的投入有效地提高教師授課的直觀效果,還有助于學生資源收集與參考,大大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
2.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與時俱進
在“信息化+非遺”模式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能是固定的,教師可以通過培訓、自學等方式提升;但信息化技術是在不斷地更新,教師需要不斷地提升和更新自己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更新自己的信息化知識與技能(任友群,2017)。
在職業教育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學會使用多媒體信息化設備,還需要學會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中的各項技術,具備一定的創新應用能力,例如:在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中,需要學會VR展示功能,帶領學生身臨其境;學會建立或使用數據庫,幫助學生總結歸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學會應用淘寶、抖音等平臺,教會學生線上銷售方式等。
3.從物質扶貧走向精神扶貧,扶貧必扶智
長期以來,我國許多地區的扶貧項目主要是從資金、基礎建設、農產品扶持等方式進行,這種扶貧方式往往只能治標不治本,難以從根本上脫離“貧困”(王衛軍,2017)。
扶貧必扶智,在“信息化+非遺”模式下,職業院校牽頭開發少數民族及貧困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少數民族及貧困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開發和研究,培養一批非遺傳承人,具備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和技能。
另外,通過結合信息化技術,培養學生掌握網絡技術、電子設備使用能力等,從“輸血”的幫扶方式轉移到“造血”的智力扶貧方式,從“被扶”的到“自扶”,讓職業院校的學生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能和發展創新能力,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使用能力,帶動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的發展,以“智”扶貧,從物質扶貧走向精神扶貧,從根本上脫貧。
4.充分應用本土非遺資源,精準扶貧對象
發達地區的中職學校的生源地較復雜,來自全國各省市,例如廣東省中山市中職學校生源中,祖籍中山本地生源占約50%,其余50%來源于其他省市,其中以云南、四川、湖南、廣西等地為主。這些地區是主要的勞動力輸出地,少數民族較多,具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祖籍來自該地區的生源一般是從小學或初中才到中職學校的城市生活,對祖籍本土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如在開展非遺課程教學時,針對地區生源開展本土非遺文化教學,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能夠系統、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因此,在實施“信息化+非遺”模式時,以地區為單位,應用本土非遺資源,針對地區本土學生開展教學,精準扶貧對象。
5.建立信息化非遺工作室,精準教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的專業面廣、數量大,單獨作為專業開設,條件未成熟,在職業教育中,可嘗試以課程項目或工作室的形式開展。職業教育中分專業開設教學班,可根據專業開設非遺工作室,例如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根據服裝專業開設了服裝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室,該工作室專門針對服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教學和研究。工作室模式教學具有針對性、系統性的特點,工作室只針對一項內容展開學習和研究,學生能學精,對技能的把握更加到位。另外,工作室開展教學與企業項目對接,使學生的作品能快速地轉化為產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室可聘請大師擔任工作室負責人或導師,形成技能大師與專業教師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培養學生成為“藝”“技”雙全的人才,既具有藝術審美能力和修養,又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藝和技術(魏玉君,2020)。
四、職業教育中“信息化+非遺”模式助力扶貧扶智案例2014年,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在服裝專業引入了服裝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在發展過程中,2017年建立了服裝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室,共計培養了100多名學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扶持少數民族地區及貧困地區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建立服裝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室,精準扶貧對象
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起初目的是為了傳承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學生在創作中有更多的元素選擇。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信息化技術的提升,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建立了服裝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室。
服裝專業學生籍貫為湖南、四川的約占班級總人數的20%,湖南省有苗、土家、侗、瑤、回、壯、白族等民族,四川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等民族。在2017年起學校開始接收云南省昭通市的學生,云南省昭通市少數民族有回族、苗族、彝組等,四川、湖南、云南具有豐富的少數民族資源,地區有豐富的服裝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工作室在招生培養時,注重選擇來自該地區或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來自該地區的學生對自己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一定的了解,更了解自己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更有利于對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建立服裝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室,以扶貧地區學生或少數民族學生為培養對象,精準扶貧,帶動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帶動地區的經濟。
2.以項目為導向,信息化提高教學效率
工作室的學生為高二年級學生,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縫制、制版和設計的能力,具備了獨立完成生產實訓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以項目為導向,以企業真實訂單為實戰,讓學生快速了解企業的需求。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各種信息化的手段進行教學和展示,學生也需要通過計算機等設備完成任務,信息化的手段大大地提升了教學的效率,也提升了學生實踐的效率和效果。
例如:在2017年海南黎錦服飾有限公司與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服裝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室合作,要求設計一系列黎族民族服飾紀念品,學生通過VR博物館系統,身臨其境地了解黎族文化,從中尋找到了設計靈感;學生使用工藝資源庫,快速地了解服飾的生產工藝流程,解決工藝難題;學生使用計算機進行設計,對設計效果直觀觀看和調整,大大提升了效率。最終該項目中,學生50多款作品被企業選擇生產,以項目為導向,結合信息化技術,把作品轉化為產品。
在以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大部分都是純手工制作,生產的效率較低,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生產化,最終還是離不開信息化技術的支持,提高生產效率。
3.信息化帶動產品銷售,實現經濟收益
產品最終銷售出去才能真正得到收益,線下實體店銷售或寄售的模式對現市場銷售模式較滯后,線上銷售模式不但成本投入少,而且能隨時隨地操作,滿足學生的需求。因此,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整合服裝非遺工作室與電子商務工作室資源,為學生開設了線上網絡銷售課程,教會學生充分應用好當前的網絡銷售平臺,例如通過抖音、淘寶、微信朋友圈等,把產品銷售出去,實現經濟收益。當前該工作室學生實現開設自己的線上店面或抖音號,已有多位學生目前堅持著店面的運營,解決日常生活開銷,不但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還實現經濟的收益。
五、結語
“信息化+非遺”模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手段更加豐富,同時也帶來了扶貧扶智的新模式。在職業教育中“信息化+非遺”模式助力扶貧扶智的思路中,以“信息化+非遺”模式搭建資源庫,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作品轉化為產品;以“信息化+非遺”模式,以少數民族地區及貧困地區學生為精準扶貧對象,信息化助力教學模式的實施和推廣,加快精準扶貧的進程,推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針對該思路,職業教育中“信息化+非遺”模式助力扶貧扶智的策略應從加大職業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從物質扶貧走向精神扶貧,扶貧必扶智、建立信息化非遺工作室等方法入手,精準扶貧、扶智。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