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化育人;詩教文化;審美體驗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79-0025-02
【作者簡介】趙華,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指導中心主任。
江蘇省無錫市積余實驗學校(以下簡稱“積余實驗”)是第五批江蘇省品格提升工程項目學校,他們的“積善·創編:新詩教立品行動”項目,立足吟詩養善、誦詩成美、創詩求真,建構“行—思—創”品格涵育范式。
一、詩教立品的內涵與時代價值
1.詩教立品是扎根傳統文化的品格內化
積余實驗的“遠志、仁愛、臻美、明禮”,分別對應儒家傳統的“志、仁、善、禮”,學校將“傳統經典與地方詩詞”融匯,將品格要素與“詩之德”貫通,形成獨特的詩教文化。學詩是中國倫理道德的教化手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庸”與“節制”,從“詩”到“詩教”,體現了孔子育人思想上十分看重“德行自覺與教育自覺”;二是“求真”與“求善”,《論語·述而》中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詩的作用在于習得人與自然界對話,習養人與群體交往。
2.詩教立品是中西方哲學體系的貫通
積余實驗以“以行悟道、以詩導行、以美養善”的實踐路徑,貫通中西方哲學對“詩教”的異同,強調實踐理性,“在親歷生活中體驗,在反思體驗中認知,在認知創新中行動”,將“詩—言—身—心—德”五維一體,涵育兒童“美善品格”。積余實驗的詩教價值在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循證。一是詩言志,德潤身;二是詩表志,心為志。
3.詩教立品重視對西方詩教的批判性吸收
以柏拉圖為代表的西方哲學體系十分重視“詩教”,也謹慎地批判“詩教”。柏拉圖認為,人在沒有能力把握理性的情況下,培養正確的愛恨習慣,要為接受理性做準備。因此,兒童在一定年齡段的“以詩教化”是在“植入美善”。西方詩歌教化的作用在于:鼓勵人理解世界的秩序,從而進行自我認知,認識到人在宇宙秩序中的位置,認識到自身靈魂的卓越和卑微。積余實驗的詩教重視“兒童的整體和全面自由的發展”,具體表現為關注心靈的整全和審美教育意蘊的發掘。
4.詩教立品是新時代的美育實踐
積余實驗的詩教十分關注“美學和美育”價值,吟詩中的沉浸設計、誦詩中的場景設計、創詩中的體悟設計,既注重文學性和審美性,也注重實踐性和創造性,融入積極心理學、生態美學、體驗教育等元素,增進詩教的美育功能,引導兒童在審美體驗中感悟道德,在詩意創編中升華德性,在充滿詩意審美的真實生活中凈化心靈、提升品格。
二、詩教立品的積余實踐
積余實驗的“詩意養德”主題行動立足于傳統詩教文化,努力煥發兒童詩性智慧,激發審美創造。
一是“詩意寫生”行動,兒童智慧書寫生活學習的每個詩意場景。該行動發揮詩教的啟智、涵美功能,利用校園地表文化主體性、內隱性,以藝術創編為載體,啟發學生形成詩意的審美觀照。學校依托社團活動引導學生藝術地再現生活詩意,在審美實踐中按照美的規律進行能動創造,追求超越自我、高于生活的詩意創作。學校根據兒童的個性特點和發展需求,創建特色社團、精選活動主題、自主設計活動、物化創編成果,學生在自主建設、自主管理和自主選擇中,提升理解、激發創造、培養詩性、厚積良善。
二是“超凡立人”行動,兒童個性創造播撒在每個責任空間。該行動充分挖掘詩教的實踐立品功能,開拓以勞動創造為載體的詩教立品途徑,引導學生參與日常家庭勞動,與家人一起創造。首先,立足“勞動育人”,將平凡的日常瑣事升華為合乎現代兒童學習生活的狀態,化狹隘的物質實踐轉為積蓄知識和能力、美德和理性等;其次,讓兒童在勞動實踐中體驗、感悟、沉浸,煥發生活詩意,內化善品良行,變外在的道德規訓為內在的自我德性成長需要。
三是“錫城追光”行動,兒童家國情懷根植在家鄉的土地上。詩是行動著的思想,是一種世界觀,是一種生活方式。行動采用生態體驗式德育,發揮詩教的勵志、勸學功能,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資源,拓展教育邊界,帶領學生深入社會,欣賞身邊的美好,厚植家國情懷。學校通過全校調查問卷確定自然風景、文化遺產、職業體驗、人文歷史、革命傳統、時代精神六大主題,緊扣時令和節氣、紀念日和傳統節日,共同開發設計六大主題行動,每個主題設計豐富的活動菜單,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生還可以自行拓展衍生性活動,不斷創新豐富行動內容和方式,對話詩意的世界、成就仁善美德。
四是“文脈潤心”行動,兒童的創意表達落腳在詩意場景中。學校重視三類主題場館建設,如米市風情主題場館,有“錫惠佳境”“米商遺風”“積善人家”三大墻體區域;文脈館,在圖書館設計中華詩韻、書法中國、魅力畫卷、錫惠泥塑等文化空間,打造詩韻、詩境、詩魂合一的文化空間;潤心坊,學生會招募志愿者,組建“陽光天使團”,進行學習結對、運動陪練、知心聊天等,使特殊兒童在朋輩的愛心善舉中融入群體。
三、詩教立品的實踐反思
西方的詩教是對于“真”的執著,中國傳統詩教是對“善”的專注。積余實驗詩教立品的品格實踐需觀照兩點,即如何批判地“求真”和如何傳承地“養善”。學校要認識到中國傳統詩教思想的道德教化旨歸,要兼顧追求理性;要有意識地挖掘傳統詩詞作品中的“真理性”特質,要重視現代科學,創編反映現代科技的詩詞作品,強調知識和理性、實踐和創新;要認識到“詩僅僅是對真理的影子的一種模仿”,要將中國傳統詩集中“感知的經驗性”的存在與不可感知的、超越現實的存在深刻關聯,力求“真”“善”“美”一體。
總之,詩教立品的當代價值在于,培育兒童至真理想、至善能力、至美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