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要: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使用地域紅色文化資源,讓學生賡續革命血脈,堅定初心使命,涵養家國情懷。具體可以采用走近當地遺址遺存,關注地域革命文物,發掘革命親歷者回憶,精選地域相關原始文獻等做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紅色文化資源;家國情懷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在艱苦奮斗的征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不同地域的紅色文化有其當地特色和精神。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使用地域紅色文化資源,精選當地遺址遺存、革命文物、親歷者回憶和原始文獻等地域紅色文化資源,讓學生賡續革命血脈,堅定初心使命,涵養家國情懷。筆者以南京地區為例,闡釋相關舉措。
一、走近當地遺址遺存
作為地域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遺址遺存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所包含的革命事跡蘊含著厚重的紅色基因,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遺址遺存不僅是常見的實物史料,也是學生直觀感受歷史的物質載體。它反映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屈不撓、英勇奮斗的光輝歷史,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抓手。
南京革命遺址和紀念地眾多,其中,南京工運紀念館位于浦口區的頂山街道,浦鎮機廠的廠區內。1922年,這里成立了中共南京市第一個黨小組;1923年,這里是兩浦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指揮所。教師可以由此向學生提出問題:“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浦鎮機廠為什么會成為南京早期工人運動的中心?”“如何認識南京早期工人運動的歷史作用?”這樣的設問將地方史料與教材知識有效銜接,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還能促使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探究,學生逐漸明確:1908年,英國人在修筑津浦鐵路的同時,建立了浦鎮機廠。浦鎮機廠緊鄰長江浦口碼頭和浦口火車站,交通便捷,吸引了周圍民眾來此經營謀生。隨著浦鎮機廠規模不斷擴大,工人也日漸增多。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利,他們不斷與外國資本家、封建勢力乃至帝國主義進行斗爭,逐漸成為南京革命運動的中堅力量。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爆發,以及中共一大、二大的召開,大大加快了馬克思主義在工人隊伍中的傳播速度,工人階級的力量得到進一步壯大。在著名工運領袖王荷波的領導下,南京的工人運動積極聲援京漢鐵路大罷工,給予反動軍閥列強猛烈的政治打擊,有力地促進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通過以上分析,學生充分理解了“在所有國家里,只有當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結合以后,才造成了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牢固基礎”;并且深刻認識到: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就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也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
二、關注地域革命文物
革命文物主要是指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這一歷史進程中形成并保存下來的重要實物見證。革命文物不僅是地域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更是共產黨人崇高精神價值與優良革命傳統的力量彰顯。
在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的展廳里,陳列著一張1946年周恩來邀請雷潔瓊到梅園新村赴宴的舊式請柬。作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張請柬靜靜地講述著一段往事。
教學中,教師先出示請柬照片,讓學生捕捉請柬中的圖文信息。再提出問題:為什么周恩來等中共代表要請雷潔瓊先生到梅園新村赴宴,這與當時的哪一歷史事件直接相關?學生可聯系相關史實:1946年6月23日,由中國民主促進會等組成的上海人民團體聯合會代表去南京進行和平請愿。當代表團抵達南京下關車站時,遭到國民黨特務的圍攻和毆打,雷潔瓊等人當場被打成重傷,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下關慘案”。
接下來,教師補充相關史料,比較“下關慘案”后國共兩黨截然不同的做法。國民黨集團不僅對傷者不聞不問,混淆民眾視聽,而且就在慘案發生的當天,蔣介石調動大軍圍攻中原解放區,向中共建立的革命根據地展開大規模進攻,內戰一觸即發。中共方面則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強烈譴責和抗議,并第一時間趕到醫院慰問傷員,還邀請代表團成員在身體痊愈后,到梅園新村赴宴。由此可見,“一份小小的請柬見證了這段歷史,也記錄了中國共產黨與愛國民主人士同舟共濟、肝膽相照的奮斗歷程”。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下關慘案”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一方面,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面目逐漸暴露,其倒行逆施所導致的經濟和政治困局表明,國民黨政權面臨著統治危機;另一方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結成廣泛的統一戰線,國統區內的愛國民主運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探究珍貴文物,既可以搭建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彌補宏大敘事的不足,又能豐富學生對歷史現象的解釋,完善他們對知識體系的認知。
三、發掘革命親歷者回憶
當地親歷者的回憶也是一種重要的地域紅色文化資源,能從當事人的角度來完善對區域歷史事件的認識。
在南京下關碼頭附近長期流傳著“渡江第一船”的歷史故事。以下是老船工陸連云的回憶:
4月22日下午,有幾個偵察兵乘著小木船過江到我們這邊(下關)找船。當時是特殊時期,沒有船,下關電廠的廠長韓德舉在知道解放軍來找船后,派出了停在下關碼頭的鋼制蒸汽船“京電號”。
時任人民解放軍第103師偵查科長沈鴻毅這樣回憶:
船到江北之后,第35軍的第104師、103師都爭著搶先渡江,因而爭執不下。在找船之前,軍首長曾經命令104師先過江,而此時只有103師偵察連找到的唯一的船。當時偵查科請示了師里的參謀長林毅,接著又請示了第35軍政委何克希。軍首長最后決定,103師偵察連找到的船,讓103師偵察連先行過江。
通過對親歷者回憶的解讀,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渡江戰役的艱辛。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或聆聽當事人的回憶,學生能切身感受到普通民眾對渡江戰役的支持、基層指戰員為搜尋渡船付出的努力,以及軍首長的運籌帷幄、統一部署。尤其是“搶先渡江”“爭執不下”的場景,更讓學生感悟到人民解放軍不畏犧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除了“京電號”小火輪以外,當事人講述的這場戰役的其他瞬間也讓我們難忘:千百只渡船冒著槍林彈雨直奔南岸;江北人民用木制三輪手推車運糧草、救傷員……教師不妨挖掘這些生動素材背后的感人故事,從歷史合力論的角度引領學生探究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讓他們真正體會到:革命戰爭年代,正是靠著深入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的“法寶”,中國共產黨才贏得了最終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仍然堅定地堅持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僅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應有之義,更是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時代使命。
四、精選地域相關原始文獻
歷史學家榮孟源在《史料和歷史科學》一書中指出,原始文獻因其內容特有的真實性和生動性,在歷史教學中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說服力。仔細剖析反映地域相關黨史的原始文獻,能夠使學生開闊視野,提升素養。
“許多雨花英烈在革命歷程中,都曾寫下感人肺腑的言語文字,包括遙寄思念的書信、記敘生活的日記、抒發情懷的詩詞、陳述觀點的文章。這些文字穿過血雨腥風的革命歲月留存至今,成為我們了解雨花英烈心路歷程、提煉雨花英烈精神內涵的原始文獻資料。”據此,教師在《雨花英烈日記》一書中選取部分原始文獻呈現給學生。考慮到學生興趣與文獻形式等因素,教師選取了可讀性、感染力強的史硯芬烈士寫給弟弟妹妹的書信材料:
親愛的弟弟妹妹:
我今與你們永訣了。我的死是為著社會、國家和人類,是光榮的,是必要的。我死后有我千萬同志,他們能踏著我的血跡奮斗前進,我們的革命事業必底于成,故我雖死猶存。
……
妹妹,妳(你)年長些,從此以后,你是家長了,身兼父母兄長的重大責任。我本不應當把這重大的擔子放在你身上,拋棄你們……我相信你們在痛哭之余,必能諒察我的苦衷而愿(原)諒我。
弟弟,你年小些,你待姊應如待父母兄長一樣,遇事要和她商量,聽她指導。家里十余畝田作為你倆生活及教育費。因我死以后,不要治喪,因為這是浪費的。以后你能繼我志愿,乃我門第之光,我必含笑九泉,看你成功;不能繼我志愿,則萬不能與國民黨的腐敗份(分)子同流。
現在我的心很鎮靜,但不愿多談多寫,雖有千言萬語要囑咐你們,但始終無法寫出。
好!弟妹!今生就這樣與你們作結了。
你們的大哥硯芬囑
從這封寫給弟弟妹妹的訣別信中,學生看到作為共產黨人的史硯芬身上所散發出的高尚而偉大的人性光輝。一方面,作為長兄的史硯芬擔負著教養弟弟妹妹的責任,“我本不應當把這重大的擔子放在你身上,拋棄你們”,所以,他對沒有擔負起兄長的責任而愧疚;另一方面,作為共青團南京市委書記的史硯芬保守黨的秘密,遵守黨的紀律,充分表達了他為共產主義理想甘愿獻身的決心和對黨的事業必勝的信念。
雨花英烈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愛國主義精神的生動寫照和集中體現,是南京紅色文化精神中的杰出代表。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史硯芬烈士在內的許多雨花英烈都是社會精英人士,擁有著優裕的家境,接受過高等教育,他們為什么愿意放棄享受衣食無憂的舒適生活?究竟是怎樣的力量在支撐著他們?這樣的問題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思考欲望,讓他們從雨花英烈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和不懈追求中啟迪思想,從雨花英烈追求共產主義理想的生動實踐中受到啟發,更好地夯實信仰根基。所以,學生從烈士家書和日記中獲得的不僅是應銘記的歷史,還有奮進的力量。
此時,教師可以將雨花英烈的價值追求與當代學子的成長之路相結合,讓學生感悟到求學之旅不能僅僅聚焦于成績提升,更要追求全面發展,“每個學生都應該把推動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作為畢生的價值追求,這樣就契合了馬克思主義倡導的育人目標”。
其實,地域紅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在歷史教學中使用的途徑也各有不同,需要教師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繼續探索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