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慶
摘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參與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與語篇形成反復互動,以活動為階梯,加深對語篇的理解。Where Boys Become Crocodile Men一課,以采訪活動為步入主題的階梯;以審美活動為深入語篇的階梯;以辯論活動為理解文化的階梯;以設計成人禮活動為語言運用的階梯。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習活動;文化理解;語言運用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學生在語篇學習中,可以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活動,獲取、闡釋和批判語篇意義,表達個人觀點、意圖和情感態度,分析中外文化異同,發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參與一系列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活動,與語篇形成反復互動,加深對語篇的理解。
Where Boys Become Crocodile Men是劍橋新思維第二冊Unit 5 Growing Up中的一篇短文,介紹了巴布亞新幾內亞島上一個名叫Niowra的部落的特殊成人禮。那里的人們相信是鱷魚創造了大地,也造就了人類,所以當男孩到了成人的年紀,他們會被帶進一個擺滿鱷魚尖牙和頭骨的“鱷魚巢”(The Crocodile Nest),接受為期六周的成人禮儀式。儀式結束后,他們會被簇擁著走出“鱷魚巢”,接受祝福并被賦予成年人的權利。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二學生,他們正處于青春期,既有長大成人的興奮和好奇,又有即將走進成人世界的不安。文本中的“成人禮”和“長大成人”的主題,正好契合他們的特點。教學中,我以活動為階梯,帶領學生與文本經歷多次互動,深入理解“成長”的意義。
一、以采訪活動為步入主題的階梯
我首先展示了一張學生“六一”兒童節參加退隊儀式的合影,引出關鍵詞ceremony后,再對學生進行采訪。采訪的問題包括:“Since you are above 14, you are teenagers now. Are you happy to be a teenager?”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teenage problems?” “Do you expect to come of age as soon as possible?”“Why if you say ‘Yes? Do you like the comingofage ceremony? Why?”
學生各抒己見,但基本都表達了對外貌、體重以及學業壓力的擔心;同時,他們對于成人禮儀式都給出了肯定答案,認為這樣的儀式是必要的,可以提醒自己需要擔負更多的責任和義務。由此,本節課的閱讀主題special comingofage ceremony(特殊成人禮)自然引出。
這一環節通過采訪活動,讓學生自由抒發對于青年期的焦慮和困惑,進而引發對“成人禮”的思考,引起對特殊成人禮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閱讀語篇的興趣和動機。
二、以審美活動為深入語篇的階梯
語篇賦予語言學習以主題、情境和內容,并以其特有的內在邏輯結構、文體特征和語言形式,服務于主題意義的表達。課堂上,教師應引領學生通過不同的閱讀活動,從結構到語言,再到意蘊,逐步深入語篇,挖掘語篇中的美。
(一)認識結構美
對于語篇結構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快速了解語篇脈絡,建立起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從而有效理解和掌握語篇的主題、內容。
這篇文章共有四個段落,可以分為三部分。第1—2段可以歸為第一部分,是對這一特殊成人禮的簡單介紹——以部落的信仰引出“crocodile ceremony”,既交代了背景,又吸引讀者往下讀。第3段作為第二部分,詳細介紹了這一特殊成人禮的實施過程。最后一段自成一個部分,是對這一儀式目的的介紹,也是對主題的升華,即這一儀式是為了給予這些男孩成人的責任。三個部分層層遞進、邏輯嚴謹、詳略得當,形成了“結構美”。為了讓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結構有更深入的認識,我還讓他們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將這樣的“結構美”直觀呈現出來,為后續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二)品味語言美
在帶領學生探究語篇意義和處理語篇信息的過程中,我還充分融入語言知識的教學和語言特色的賞析,引導學生體味與分析其表意效果,實現用語言做事的目的。
語篇中多處出現被動語態。被動語態和主動語態的主位和述位不同,傳遞的信息也不盡相同,所以,我讓學生從句子結構入手,分析不同句式的表意及傳遞的信息。我首先請學生找出文章中含有被動語態的句子,接著提問:“Why are there many passivevoice sentences? Is there any hidden information?”學生在深入思考后回答:“I think the passivevoice sentences show that they are forced to receive the ceremony.”“I think this is sort of writing skill because the passivevoice sentences can attract readers attention.”“I think the passivevoice sentences can create the atmosphere in which readers can feel the pressure.”
由于這樣的成人儀式對剛步入18歲的青年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考驗,所以作者用被動語態渲染了他們面對的壓力與心中的膽怯,但同時也烘托出了這一儀式帶給這些男孩的蛻變,充分體現了語言之美。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的創作手法和創作意圖,推進了對文本的深層閱讀。
(三)發掘意蘊美
雖然文章介紹的內容距離學生較為遙遠,大部分學生也表示這一文化比較“生硬”“冷酷”,但細細體會,可以發現其中蘊含著一些共性的美。課堂上,我向學生提問:“The ceremony is a painful process. The boys must have had a lot of pains and sufferings. Yet, we can still feel the warmth inbetween them. Which sentence can make you feel the warmth? ”學生很快找到這樣的句子:The boys play the drums together during their time in the hut—this helps them to feel that they are not alone.于是,我追問:“What messages can you get from this sentence? How do you feel when reading this sentence?”有學生談道:“They encourage each other to get through the hard time.”“I can feel the pain they are suffering, but I am touched by their courage.”學生的回答涉及鼓舞、勇氣、互助等關鍵詞,可見,學生發掘到了文章的意蘊美,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愛、情誼,以及這些青年人的豁達和開朗。
三、以辯論活動為理解文化的階梯
通過感知、比較、分析等探尋語篇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能夠加深學生對文化異同的理解,實現對主題意義的探究。
文章介紹的是存在于傳統部落的成人禮儀式。這樣的儀式是否可接受,是否符合現代文明觀,學生必然有各自的看法。于是,我組織了一場辯論活動:“有人認為這樣的儀式缺乏人性,是野蠻的,應該取締;也有人認為這樣的儀式是可以接受并需要保留的,因為男孩們要想在森林里存活下來,必須變得強壯、勇敢。對此,你支持哪一方呢?”辯論活動激發了學生思考和探討的熱情。
支持保留儀式的學生普遍認為,男孩們需要經過考驗才能變得強壯;也有學生持“存在即合理”的觀點,認為這是部落的傳統,他們這樣做是在傳承和保護他們的文明,而且,這已經成為他們的信仰,所以應該保留。支持取締儀式的學生則認為,這樣的儀式對男孩們來說是一種傷害,而且根據前面對語言的分析可知,文章大量使用了被動語態,足以表明男孩們是不愿意接受這樣的儀式的。
學生沒有一邊倒地反對和詬病這樣的成人禮,而是通過多元的批判性思維,理性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體現出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尊重。在這樣的思索過程中,學生也對我們的現代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
最后,我總結道:“In the eyes of modern civilized people, such ceremony is brutal and totally unacceptable. However, to the tribal people, to hold such ceremony is normal and natural, its their deeplyrooted culture and part of civilization. We cant treat different things as the same. ”無論這樣的儀式是否能被接受,也無論其是否符合我們公認的“文明”,它都是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的,是組成世界文明的一部分,我們應當對其報以理解的態度。學習一種語言,也是在學習一種文化。英語教學,應當讓學生看到不同的世界,了解認識到不同的文化。
四、以設計成人禮活動為語言運用的階梯
閱讀教學應該關注語言的遷移和創新,這是學生充分理解文本、理解主題后呈現的環節。此時活動應建立起語篇與生活的聯結,引導學生將所得所悟有效遷移和運用于真實的話題之中。
教學的最后,我以幾張高三學生畢業和參加成人禮的照片為引子——Is this your dreamed comingofage ceremony? If not, design a plan for having your ideal comingofage ceremony!對于這一活動,學生熱情十足,因為他們表示,成人禮儀式是需要的,儀式感滿滿的典禮會更好地提醒他們作為成人應該擔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他們也希望以獨特的方式紀念人生中這一特別的時刻。有學生談道:“I would do something crazy to honor this special moment, like wingsuit flying or bungee jumping.”也有學生說:“I would take pictures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same place every year.”面對這一不久將出現在他們生命中的情境,學生在設計個人成人禮的過程中,審視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明確了肩負的責任和擔當,對于成人禮的特殊意義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英語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以活動為階梯,能指引學生通過感知、獲取、分析、理解等,經歷基于語篇、深入語篇、超越語篇的學習,實現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思維品質與文化意識的融合培養,體現英語教學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 龔海平.龔海平的中學英語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2] 呂國征.英語深度閱讀教學的幾個維度[J].教學與管理,2019(13).
[3] 張曉玲.基于深度學習的中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52).
[4] 梅德明.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教師指導·英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5] 邢文俊.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議論文閱讀教學[J].英語學習,2020(9).
[6] 孟慶濤.核心素養視域下英語教學改革的反思與推進[J].課程·教材·教法,2019(6).
[7] 戴軍熔.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語篇解讀的多元視角[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7).
[8] 張琳琳.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閱讀教學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