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文波 秦瀚杰
【內容提要】智媒時代的算法形塑了平臺傳播的分發機制,推動國際傳播行為樣態的轉變,成為我國國際傳播的重要技術手段。在傳播鏈方面,算法技術推動傳統媒體組織架構和生產模式的革新,實現國際傳播內容的智能化生產,助力國際傳播渠道的即時化、場景化、精準化分發,滿足國際傳播受眾的個性化推送和多元化需求,為我國國際傳播帶來新的機遇;但另一方面,算法技術也造成把關權位移、話語權流失、信息繭房、算法黑箱等問題,為我國國際傳播帶來新的挑戰。探究算法對我國國際傳播的影響,可以更好地厘清算法利用策略,提升對外傳播效能,利用算法賦能我國國際傳播。
【關鍵詞】算法推薦 國際傳播 策略
2022年以來,俄烏沖突等地緣政治風險相繼涌現,國際安全形勢錯綜復雜,國際輿論環境眾聲喧嘩,而我國媒體在國際傳播體系中仍然較為邊緣化。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輿論斗爭,我國亟需改變話語權弱勢地位,迫切需要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國際話語權,集中講好中國故事。”①近年來我國在高校加強國際新聞傳播專業建設,在業界打造外宣媒體集群,在國際社會建構中國敘事話語,國際傳播的投入力度和成效穩步提升。
當前國際輿論場和網絡空間日趨重合,國家的信息地緣政治與人工智能技術實力日益交織。在我國國際傳播領域,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算法傳播已有諸多實踐,新華社的“快筆小新”改造傳統媒體生產鏈,人民號的“黨媒算法”提高國際傳播內容可見性,運用算法學習精準捕獲受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目前國際傳播的聲浪和渠道來看,西強我弱、西多我寡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在技術手段的應用及算法問題的治理方面我們也處于劣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增強緊迫感和使命感,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不斷實現突破,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反饋中,用主流價值導向駕馭‘算法,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②作為一種技術工具,算法對我國國際傳播的影響具有雙面性。要利用好算法智能技術,需要我們揚長避短、守正創新,有針對性地探討算法訴諸國際傳播的新策略,從而提升我國國際傳播實效性,提高我國國際傳播質量和聲量。
一、我國國際傳播活動的算法應用現狀
(一)實踐與機遇
從傳播鏈角度看,算法在傳播主體、內容、渠道、受眾等環節改變了傳統媒體時代的生產、分發、接收方式。以算法為中心的算法新聞、算法推薦、算法學習等技術實踐,初步實現了國際傳播內容的智能化生產、渠道的精準化分發、受眾的個性化滿足,從而打破了國際傳播的時空邊界和身份隔閡,為我國國際傳播帶來全新機遇。
1.算法新聞實現內容的智能化生產。算法新聞主要是指將算法或結合了機器學習的技術手段融入到新聞生產流程中,通過編寫的代碼和程序使新聞的生產實現自動化。③2015年11月7日,新華社第一個機器人寫稿系統“快筆小新”正式運行。在進行新聞稿件的寫作時,“快筆小新”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使用內置的算法程序搜索數據庫、爬取網絡信息,利用機器學習和算法技術自動組稿。同時,記者負責人工對“快筆小新”的稿件進行篩選、修訂與核查,確保人機結合的國際新聞有速度、有精度、有溫度、有深度。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宣傳報道中,“快筆小新”接通奧運信息成績系統,對各項體育賽事進行實時跟蹤報道,第一時間向全世界發布快訊,極大地提高了國際傳播的時效性。除此之外,今日頭條的“張小明”、第一財經的“DT(數據技術,Data Technology)稿王”、騰訊財經開發的自動化新聞寫稿機器人夢幻寫手(Dreamwriter)等,都是“快筆小新”的“伙伴”。由數據采集分析、自動組稿、智能編發等技術構成的算法新聞,實現了從技術到業務的成熟化、智能化、現代化,拓展了我國國際傳播內容生產機制。
2.算法推薦助力渠道的精準化分發。從傳統媒體到社交媒體,再到大數據時代的智能媒體,國際傳播的語量呈指數級增長,信息超載促進國際傳播的分發渠道從編輯篩選到社交過濾,再到算法推薦的演變。利用大數據計算、處理和分析,算法為每個用戶生成獨一無二的用戶畫像。在二次過濾中,用戶產生的新數據和算法推送雙向反饋,從而使算法迭代的分選性不斷提高,用戶畫像的顆粒度不斷降低,最終實現傳播效果的千人千面。2019年9月20日,人民日報社成立智慧媒體研究院并與第四范式簽約,共同打造新媒體主流算法平臺,通過質量評估系統、用戶與平臺雙向互動的推薦系統、文本分析系統、用戶畫像系統等多個系統的實時、高維運轉,④人民日報客戶端為用戶推送包括國際新聞在內的個性化內容,提高了內容分發效率,增強了用戶黏性。
3.算法學習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國際傳播的有效性不僅取決于傳播渠道的精確性,更取決于傳播內容的準確性和適配性。我國是高語境社會,對外傳播的編碼度較低,加之缺乏分眾意識,缺乏對不同民族文化、思維、習慣的充分了解,長期以來在國際傳播信息流中處于逆差地位。進入智媒時代以來,我國主流媒體開始引進數據團隊,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融媒體矩陣和媒體智庫,利用算法技術精準識別和掌握不同平臺、不同國家的受眾偏好,反哺國際新聞生產。以人民日報海外版為例,在進一步構建“海聚”平臺、“俠客島”、“望海樓”專欄等融媒體矩陣的同時,不斷完善海外平臺官方賬號矩陣,利用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的算法分析學習臉書、推特、優兔等不同平臺受眾特性和興趣點,制作對應語境、國別的短視頻和文章,吸引了境外網民關注。⑤通過飽和式傳播主體、分眾化數據分析,人民日報在國際傳播效果和范圍上有了很大突破。
(二)問題與挑戰
隨著算法技術的廣泛應用,國際傳播和信息技術的耦合樣態愈發清晰。依托算法推薦和大數據的進步,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不斷提高。然而技術并非絕對向善,算法把關、算法繭房、算法黑箱等問題,為我國國際傳播活動帶來新挑戰。
1.算法把關削弱傳播公共性。從編輯篩選到算法推薦的分發模式,體現的是傳播方式從“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變化,議程設置從公共性議題到個體性偏好的轉化,新聞把關從社會利益到商業考量的異化。把關權的移交并不意味著新聞職業精神的傳承,算法開發者、工程師和程序員們不一定像傳統駐外記者、媒體編輯那樣熟悉職業規范、新聞倫理和法規,客觀公正的新聞價值理念讓位于流量化的受眾喜好,造成國際傳播出現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沖突。再者,國際傳播是國家間、民族間、文化間的交流與互動,往往是具有重大公共性的議題,而在算法包裹的“注意力經濟”中,一些泛娛樂化的新聞攫取了更多的可見性,高質量的地緣政治分析、國際專家的長尾解讀和國際深度報道反而有邊緣化傾向,對中國方案的敘事建構造成了挑戰。
2.算法繭房限制我國話語權提升。技術層面上,算法的用戶畫像帶來受眾偏好的固化,同質化的內容推薦帶來受眾意見的極化,協同過濾推薦讓受眾更容易聯結趣味相投的用戶,帶來社群區隔的分化。這類由“過濾氣泡”“信息繭房”“回音室效應”包裹而成的負面擬態環境,影響了國際傳播受眾對國際交往的認知、判斷和參與。媒體層面上,西方媒體占據國際新聞發稿量的80%以上,且經常污名化報道中國,如2021年1月英國廣播公司紀錄片《重返湖北》借助灰暗的濾鏡對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湖北進行丑化報道,2022年7月《紐約時報》在我國成功發射問天實驗艙后渲染火箭殘骸威脅等。算法增強了這類負面報道的信息繭房效應,固化了西方受眾對我國的刻板成見。平臺層面上,國際活躍用戶數量排名最高的五大社交媒體平臺全部來自美國,他們憑借算法權力、核心數據和市場影響力制造認知繭房和話語錯位,阻礙了中國故事、中國聲音、中國方案的傳播,隔離了海外用戶與我國的國際敘事。算法、媒體、平臺層面的三重掣肘,使我國的話語權提升受到很大限制,對輿論斗爭主動權的爭取依然面臨挑戰。
3.算法黑箱制造偏見和風險。算法黑箱的本質是信息和權力的不對稱。對平臺之外的用戶而言,實然的新聞報道是可見的,背后的算法代碼和技術原理是未知且不可更改的,但對于開發者和設計者而言,算法是已知的可修改的,這構成了對受眾和用戶單向的“算法黑箱”。算法設計端的不透明造成傳播結果端的不平等和偏見,表面上用算法推薦代替編輯分發摒棄了人為干預因素,實現去意識形態化和去價值化;實際上算法依然由人開發,依然受開發者的主觀偏見、算法的客觀缺陷、資本與權力的影響,依然具有技術偏見。代碼技術掩蓋下的算法歧視更具有破壞力,使國際傳播更容易產生議程操控、話語霸權、技術資本壟斷等風險。例如,俄烏沖突期間推特在中國、俄羅斯、伊朗等國的官方媒體鏈接下進行“特別標注”,制造陣營對立,引發傳播失序;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竄訪中國臺灣地區期間,推特鎖定了《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的推特賬號,并刪除他“違反推特規則”的推文,蓄意利用算法“不可見性”打壓我國聲音。在目前的國際傳播業態中,除了抖音國際版(TikTok)的多數社交分發平臺對我國都處于算法黑箱狀態,影響了我國國際傳播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二、國際傳播活動中的算法賦能策略
(一)共性傳播塑造受眾認同
國際受眾是我國國際傳播的目標指向,如何利用算法塑造、增強和穩固受眾對我國敘事體系及話語表達的內在認同,是我們必須考量的關鍵問題。從另一個角度有針對性地看待算法把關現象,或許能為我們贏得用戶認同提供一種獨特思路。算法把關塑造了以用戶偏好為核心的傳播模式,但用戶的喜好既有差異化的個性,也有一致的共性。對和平、發展、公平、正義的向往,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受眾在價值取向上的最大公約數;對優秀傳統文化、獨特民族文化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是不同群體的受眾共通的情感傾向。精準識別全人類共同價值,利用個性化算法進行共性傳播,將是我國成功贏得國際受眾認同的傳播密碼。
1.通過情感共振塑造價值認同。在北京冬奧會中,不同國家的觀眾紛紛被吉祥物冰墩墩“圈粉”,于是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在推特、優兔等平臺的官方賬號上轉發各國運動員與冰墩墩的合影和視頻,引導受眾發現、接受冰墩墩的熱點話題標簽,強化冰墩墩與受眾間的情感聯結。此外,中國國際電視臺還推出融媒體節目《冰雪緣夢》,展示中國和北美的六名青年運動員的訓練生活,將奧林匹克精神這一共同的情感支點融入北京冬奧會的對外傳播。北京冬奧會的實踐表明,情感的共鳴更能讓中國故事贏得國際受眾認同。在社交媒體平臺中,用戶發布的意見性信息、情緒性信息往往要多于事實性信息,因此運用算法對文本和話語中的情感傾向、價值理念進行提取和統計分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實際操作中,可先抽取具有代表性、相關性的用戶樣本進行統計調研,將調研數據經過篩選分類后進行量化研究,形成可供算法分析的用戶情感數據,最終根據不同的數據類型生成不同的算法模型,例如量化的內容分析算法、質化的話語分析算法和文本分析算法等。重大國際性事件的傳播,可利用算法模型模擬和預測用戶可能的、共通的情感傾向,從而采取對應的傳播策略和敘事手法。
2.通過民族風情塑造文化認同。以中國古代名畫《千里江山圖》為藍本創作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在2022年春晚亮相后,引發海內外觀眾熱烈反響,相關視頻在優兔平臺獲得超過百萬人次的播放量;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倒計時將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與現代攝影相結合,讓全球觀眾領略中華文化魅力;電視劇《父母愛情》走出國門在68個國家的電視臺播放,關于西藏的央視紀錄片《第三極》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首播等。由此可見,相較于宏大的文化敘事,普通視角下的中國文化、小切口大特色的民族和地理風貌展示似乎更受海外觀眾歡迎。對于海外用戶而言,我國本土性、民族性的傳播題材是具有稀缺性的注意力資源,選擇何種視角、哪些傳統文化和民族特色來講述中國故事,是共性國際傳播中可供算法解決的課題。一些可參考的策略包括:利用算法測量不同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在社交平臺、媒體報道、用戶行為中的話語權重,在對外傳播敘事中有針對性地增加相應文化內涵;利用算法分析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契合度,以北京冬奧會二十四節氣攝影為榜樣,生成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文化產品、節目和短視頻,讓國外受眾在欣賞傳統民族文化的同時,促成對我國國際傳播的理解、共享與認同。
(二)多元傳播塑造媒體勢能
人民時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日報等主流媒體是我國國際傳播的主力軍。面對“西強我弱”的國際話語權格局,面對算法、媒體、平臺層面的三重信息繭房,面對自帶技術偏見和傳播風險的算法黑箱,我國國際傳播可采用主體和渠道雙拓展、技術創新突破遏制的策略,形成國際傳播合力,塑造傳播勢能。
1.主體渠道雙拓展,增強話語聲量。2022年8月佩洛西竄臺期間,中國國際電視臺英語主持人王冠接受英國廣播公司節目采訪,揭批美國政府的錯誤立場;中國國際電視臺多語種主播和評論員連線43家國際主流媒體并發表署名文章;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2192條多語種報道得到多國超280家主流媒體轉載;歐洲總站專訪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里等,揭批佩洛西竄臺背后的政治目的以及帶來的嚴重后果。⑥在佩洛西竄臺這一重大國際事件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讓多位海外主持人、記者、評論員密集發聲,團結國外相同價值觀的主流媒體同頻共振,邀請知名學者、普通民眾進行自媒體傳播,多主體、多渠道發聲形成的現象級傳播勢能,突破了西方媒體和平臺利用事實歪曲、算法繭房、平臺審查等手段進行的聲音封鎖,把清晰的事實全面完整地展示在海外民眾面前,使中國立場得到有效傳播。除此之外,由于官方賬號容易受到海外平臺審查以及受眾的刻板印象看待,還可拓展民間外交、自媒體、社會媒體力量,包括非政府組織(NGO)和非營利組織(NPO)、孔子學院、國際拍客等,通過非官方渠道的多元化表達突破算法繭房,彌補主流媒體在算法推薦下暴露出的宣傳色彩濃厚、渠道單一、資源整合不足等問題。
2.技術創新突破遏制。目前多數主流媒體都采用“借船出海”戰略,入駐臉書、推特等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發文推送,借助優兔等海外視頻播放平臺發布現場直播和實時報道。但是受地緣政治環境因素影響,我國主流媒體進入全球市場后受到各國政府和平臺的關注和審查。為了克服算法黑箱的劣勢,在數據建設方面,可借助相關研究院、高校和智庫的研究成果,發揮融媒體中心、智慧研究院等媒體內部的實踐優勢,在全球范圍內搜集、儲存用戶數據,建立和發展數據倉庫,并通過設定不同的維度來實現數據的“參數化”,以便根據傳播活動的具體需要快速地調用不同的數據子集,⑦建設獨立自主的算法工具集。在人才培養方面,引進相關算法科研團隊,利用自建數據庫構建對外傳播算法治理體系,主動開展國際傳播的輿情研判。例如,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的互聯網治理團隊多次承辦烏鎮互聯網大會的互聯網空間治理分論壇,主動與國際專家進行算法研討、科學評估和技術共享。媒體內部的技術提升、與科研機構的外部合作、與國際社會合作進行算法治理等策略,有助于實現算法的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不斷突破,從而克服國際傳播平臺算法的技術偏見,增強我國對外傳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本文為中國人民大學“雙一流”建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創新研究成果“算法環境下新聞生產創新案例研究”(項目編號:MXG2020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匡文波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秦瀚杰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杜尚澤:《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正確方向創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人民網,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1/2016/0220/c1024-28136187.html,2016年2月20日。
②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求是》2019年第6期,第7頁。
③方師師:《算法如何重塑新聞業:現狀、問題與規制》,《新聞與寫作》2018第9期,第12頁。
④《第四范式與人民日報簽約共同打造新媒體主流算法》,中國日報中文網,http:// ex.chinadaily.com.cn/exchange/partners/82/rss/channel/cn/columns/snl9a7/ stories/WS5d847faaa31099ab995e13ab.html,2019年9月20日。
⑤衛庶:《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就人民日報海外版融媒矩陣報道新氣象探析》,人民網,http://m.people.cn/n4/2021/0916/c23-15200460.html,2021年9月16日。
⑥康琪雪:《全球3000多家媒體密集轉發!總臺聲音持續宣示中國立場》,北晚在線,https://www.takefoto.cn/news/2022/08/06/10129969.shtml,2022年8月6日。
⑦程明、奚路陽:《關于大數據技術與國際傳播力建構的思考》,《新聞知識》2017年第6期,第22頁。
責編:吳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