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萍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財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鑒于此,小學英語教師應積極探尋中華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融合的有效策略,以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需要。
關鍵詞:傳統文化 小學英語教學 融合 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 7260.2022.10.036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文化實力的不斷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弘揚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幟。回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相融合的各個階段,不難發現在中華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融合的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層次淺、覆蓋面小等不完美之處。本文將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的重要意義、現狀分析、有效策略三個方面闡述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中華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的意義
1. 有利于激活學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內驅力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深度融合,有利于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和西方各國文化的同時,守好祖國的文化之根,樹立文化自信意識,為學生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學習和運用英語有助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逐步形成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學會客觀理性看待世界,樹立國際視野,涵養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學生終身學習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奠定基礎。基于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大勢所趨,是新時代的召喚。目前的小學英語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和輸出。小學英語教學既要關注語言學習,也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依據英語學科學習內容,適時融合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從教材主題和內容著手,找到教材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
比如,《 Welcome back to school》單元圍繞文化教育,在“Lets start”部分不僅安排了色彩鮮明的插圖,還配以優美的手勢。筆者這樣設計教學:結合小學英語課本中的“Nice to meet you. Good morning”會話,筆者引導學生交流平時自己是怎樣給長輩、朋友打招呼的,聊一聊古代中國人又是怎樣打招呼的,并在學生討論交流中提供幫助,教給學生飽含傳統文化的問候語,并配合恰當的手勢,如握手、鞠躬等。實踐證明,把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的文化意識得到了提升,激發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了英語學習的趣味性,提高了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2.有利于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力
英語教材既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和載體,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媒介。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有利于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意識。小學英語教材中蘊藏著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如《My favorite seasons》單元,教學時注重引導學生感受季節的輪回,四時的變化。詞匯教學,先啟發學生思考風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流傳的形式,而后及時給予指導,在潛移默化中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進而增強文化自信。小學英語教材中蘊藏著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設計時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是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力的有效途徑。
二、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1.教師重視學科知識教育,忽視中華優秀統文化教育
課堂教學是承載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陣地,決定著學生受教育程度優劣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關乎學生核心素養高低的關鍵要素之首,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亦是如此。筆者針對區域內的7名英語教師和21個班級三至六年級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30%的教師認為英語課堂教學與傳統文化無關;17%的教師認為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師的事,與英語學科關系不大;19%的教師認為在自己所教學科中應該適當融入傳統文化教育,但考慮到教學任務和教學時間的限制,不敢嘗試;97%的學生認為傳統文化教育就是班主任要求的文明禮貌教育,感恩教育,與小學英語課堂學習無關。
3.家長輕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每個家庭的希望,家庭教育在其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產生著深遠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少家長越來越重視學科培訓,而輕視傳統文化教育,不讓孩子參加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甚至異化傳統文化教育,把傳統文化教育當成懲罰孩子學習不好的手段,或者不用學習傳統文化知識當成對孩子學習成績好的獎勵。比如,考試成績不理想,抄寫10首古詩;考100分,當天的古詩詞背誦取消等。筆者調查本校三至六年級的學生發現,79%的學生都曾受到自己家長如此的教育。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孩子們的傳統文化意識淡薄、傳統文化知識缺失,最終導致孩子們對傳統文化不熱愛、無興趣。如今,很多家長打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旗子,逼著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很多學生失去了獨立學習的機會,導致對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雙減”政策落實以來,孩子們被逼著奔波于各種補習班的現象逐漸減少,但家長不重視,甚至輕視傳統文化教育的現象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現狀不容樂觀。
4.小學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度不深,教師傳統文化素養有待提高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方面有著較大的優勢。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等方面還處于低級階段,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判斷、感知、理解、運用還需要教師具體指導。要想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應該提升小學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尤其小學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因為小學時期學段長,學生年齡小,喜歡模仿,特別信賴自己的教師,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被學生模仿。然而,目前大部分小學英語教師自身傳統文化蘊藏不足,自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識淡薄,能夠把中華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真正融合進行英語教學的教師比較少。基于此,提升小學英語教師傳統文化素養是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經之路。
5.大部分學生有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愿望
筆者針對本校三至六年級21個班的1253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題涉及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錄制視頻用英語講述中國傳統藝術、表演課本劇等。調查問卷顯示,87%的學生對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有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觀愿望;17%的學生對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感興趣,不愿意學習傳統文化。
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小學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
1.研讀《課標》,找準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合傳統文化教育的切入點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學習和運用英語有助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逐步形成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學會客觀、理性看待世界,樹立國際事業,涵養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為學生終身學習、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奠定基礎。依據教材內容,小學英語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環節和教學任務,用以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情感,成為有文化涵養和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深度融合,能夠引導學生感受文化感染生活、激發蓬勃意志力的真實體驗,為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它有著優越于其他場所的諸多教育切入點,小學英語教學亦是如此。
2.深鉆教材內容,挖掘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的銜接點
文化教育是小學教育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較高的育人功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科教學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落實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從小學英語教材內容中挖掘中華優秀文化教育的銜接點,是實施文化教育與學科融合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對《 At the farm》單元進行整體教學設計時,要把握教材從farmer到farm,從plant vegetables到pick the green beans,從clean the potatoes到cook dinner的內容,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英語教學,引導學生體會勞動的艱辛,感受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真實體驗。教學時,借助多媒體把中華民族古代農耕的小視頻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體會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和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再如,《My day》單元中關于購物的話題,設計時,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在教室里上演“shopping”,體會文明購物、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針對wash my clothes、clean my room、water the flowers等詞匯教學,筆者結合英語環境,用肢體語言描述相關動作,引導學生邊做動作,邊練習說英語。在本節課教學中,筆者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有針對性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中國古人和今人購物的對比圖片,借助多媒體呈現對比圖,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成就感和獲得感,體會中華優秀文化中獨立自主的精神內涵。
又如《What can you do?》單元,進行詞匯教學時,適時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有效激活英語課堂學習氣氛,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國情懷。借助信息技術,指導學生表演中國功夫,錄制成小視頻,并配以英語解釋說,課堂教學時把影視作品中的中國功夫和學生錄制的視頻一起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召力,激發學生文化自信心。筆者借助play the erhu和play the guitar等詞匯教學,引導學生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指導學生比較、判斷、評價,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小學英語教學實踐證明,從小學英語教材內容中挖掘中華優秀文化教育的銜接點,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3.創新教學活動,搭建融合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連接點
說演結合、文化融合,是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融合可行性途徑。筆者在實際英語教學中這樣設計:一是在小學英語熱身教學環節設計豐富的文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如學生小組合作背唐詩、表演中國功夫、表演茶藝等,并制作相應的英語單詞卡,使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在熱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中開啟。二是在英語詞匯教學中選擇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如China 、Spring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the Great wall等詞匯,筆者在教學中一方面引導學生制作中國國旗,繪制長城圖畫,一方面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觀看與端午節有關的視頻,了解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事跡,激發學生熱愛自己的祖國,在英語教學中厚植愛國主義教育。三是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比如《 Dinners ready》單元,筆者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時,引導學生借助課本插圖和多媒體教學,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針對knife and fork和chopsticks適時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學生學習中西餐桌文化的異同。同時,借助信息技術把我國優秀的餐桌禮儀、文明用餐的文化滲透到小學英語教學之中。四是在英語教學鞏固練習環節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比如《 My favorite season》單元,結合單元教材內容,筆者是這樣設計的:繪制自己喜歡的季節,并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如風箏、餃子等),用英語談談自己喜歡這個季節的原因以及自己繪畫時的真實感受。
4.優化作業,打造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的創新點
“雙減”政策落實以來,減少了作業,減少了課外培訓機構,學生有了更多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如何讓學生把有限的時間用到有意義的事情上來?是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英語教材中提到了京劇,作業設計可以是聽京劇、學唱京劇,并通過網絡平臺了解京劇,知道京劇是我們的國粹,是我們獨有的傳統文化,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依托小學英語教材內容特點,還可以設計手工類作業(如剪紙、泥塑等)、調查類作業(針對學生熟悉的傳統文化進行問卷調查)、表演類(京劇、中國功夫)、設計類作業等。
5.拓寬綜合實踐活動渠道,形成傳統文化深度融合的實踐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適應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英語綜合實踐活動也是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以英語綜合實踐活動為抓手,如英語角、英語報、雙語社團、中西文化宣傳等,拓寬小學英語課外活動渠道,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在英語綜合實踐活動中感知中華傳統文化,進而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堅定其文化自信。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財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有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小學英語教師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想和感情,積極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英語教學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以適應新時代教育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朱亞《小學英語教學中傳統文化融合點的挖掘方法》,《教書育人》201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