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琴
[摘 要]民俗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對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塑造學生的民族品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小學階段民俗文化的教學存在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因此,教師要借助教材文本、傳統節日、實踐活動等開展民俗文化教學,讓學生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感染;同時,教師要規避民俗文化教學的誤區,這樣才能使民俗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統編教材;民俗文化;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28-0040-03
民俗文化,是指民間風俗習慣等文化現象。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以立德樹人為宗旨,增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選編的不少課文都涉及民俗文化。教材中的文本,不僅有二十四節氣,還有民間傳統節日;不僅有《姓氏歌》這樣獨特的姓氏文化,還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文化。民俗文化是一種世世代代植根于民間大眾的文化,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強化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的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感受民俗文化的特點,在學生的血脈里埋下民俗文化的種子,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讓學生自覺傳承民族優秀文化。
一、民俗文化在課堂上的教學現狀
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的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那民俗文化在語文課堂的教學現狀如何呢?
(一)民俗文化重視程度不夠
隨著國際全球化、多元化的發展,外國文化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較大的沖擊,以至于部分學生只記得一些“洋節日”,而對我國的節日知之甚少,這樣容易導致我們的民族傳統節日逐漸被忘卻。因此,在課堂上進行民俗文化教學顯得尤為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對民俗文化的教學,一些教師只是照本宣科,讓學生讀一讀便算是完成任務,更別提對民俗文化意蘊的挖掘與深入淺出的教學了。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如果教師不注重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的教學,那么學生就很難理解、感受、體驗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很難產生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二)民俗文化知識知之甚少
對于民俗文化,學生大都只了解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幾個節日,而對其他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如,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日積月累”《二十四節氣歌》,它所蘊含的意義、所涵蓋的生活方面的常識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如果教師不注重挖掘,引導學生理解領悟,就會使學生忘記了祖國的民俗文化,丟了民族的根。因此,教師應依據文本內容注重對民俗文化的開發與教學,使學生受到傳統民俗文化的熏陶與感染,理解與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三)民俗文化教學方法單一
統編語文教材中涉及民俗文化的很多知識,為學生感受、理解民俗文化營造了良好的氛圍與環境,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只注重對民俗文化相關知識的灌輸,照本宣科,沒有對所學民俗文化相關的內容進行挖掘,為學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學習體驗,導致學生對民俗文化的內涵不清楚,學習興趣不高。長此以往,不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二、民俗文化的課堂教學策略
統編語文教材選編民俗文化類內容,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塑造學生的民族品格。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教學,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借助課文,展開民俗文化教學
統編語文教材中選編了不少反映民俗風情的文本。這些文本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可以讓學生透過這些文本清楚地看到民族鮮活的歷史與厚重的文化積淀。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臘八粥》一文,作者沈從文主要講述了臘八節那天八兒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饞、對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驚異等,描繪了臘八節濃濃的民俗風情。讀這樣的文章,學生眼前浮現出一張臘八節的風俗畫,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說說自己家鄉過臘八節的情景、自己家做的臘八粥是什么樣的,或者是自己家鄉過臘八節與北京臘八節的不同之處。這樣,才能使學生對單元主題“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有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學《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北京的春節》等文時,教師可以把民俗文化節日與文本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深化學生對民俗文化的了解與認識,促進學生對民俗文化的理解與體驗。
(二)借助節日,展開民俗文化教學
借助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教學,是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民俗節日有許多,除了教材提到的一些民俗節日,還有“二月二”“六月六”“七月七”等也是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風俗習慣。要想傳承與發展我國優秀的民俗文化,就要注重對學生民族意識的喚醒,讓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文化。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教學,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端午粽》一課,主要講了粽子的做法以及端午吃粽子的原因,這是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教學的良好素材。提起端午節,學生大都不陌生,知道指的是農歷五月初五,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確立的節日。同樣是端午節,各個地方的習俗也不一樣,除了吃粽子,有的地方還會組織賽龍舟的活動。教學這篇課文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收集各個地方過端午節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學完課文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粽子,這樣讓學生對粽子有直觀的感知,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如,在學習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元日》這首詩的時候,教師可先引導學生結合詩詞旁邊的注釋,明白“元日”是古人對正月初一的稱呼,不是指現在的;然后,引導學生學習古詩,了解古人過春節都有哪些習俗。從“爆竹聲中一歲除”這句話中,學生知道過春節放煙花爆竹的習俗由來已久;在學習“春風送暖入屠蘇”這句詩的時候,學生明白了喝屠蘇酒是古人過春節的習俗之一,及至今日,過春節人們喝酒慶祝的習俗也流傳了下來;從“桃符”一詞中,學生了解到這是古人用桃木做的一種“門神”,懸掛在門兩旁,用來壓邪,后來這種習俗逐漸流傳下來,就是我們現在的貼春聯。教學這首詩時,教師結合詩歌內容,引領學生感受古今過春節習俗的差異,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挖掘傳統節日蘊含的民俗文化,對學生進行教學,能培養學生的民俗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三)借助活動,展開民俗文化教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依據一些傳統節日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而且可以促進學生產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例如,在學完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傳統節日》一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傳統節日的知識競賽活動——比一比誰知道的傳統節日知識多;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把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制作成書簽,然后送給老師、同學等。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傳統節日知識的了解,而且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走進社會,了解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節日的習俗。在端午節時,學校組織學生和家長一起包粽子;在中秋節時,讓學生帶來一些月餅與大家分享;在過春節時,讓學生親自參與貼春聯、打掃房子等活動。這樣,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與感染,獲得文化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進行民俗文化教學的注意事項
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教學,是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有效途徑。但是,在民俗文化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分清主次,辯證看待,關注差異,這樣才能真正把教材編者的意圖落到實處,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分清主次,避免喧賓奪主
對統編語文教材選編的涉及民俗文化的內容,教學時教師要分清主次,不要孤立、片面地進行民俗文化教學,避免喧賓奪主;要注重民俗文化的無形滲透,既要避免過分挖掘,又要避免一筆帶過。只有把握住民俗文化滲透的度,才不會偏離語文教學的本義。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少年閏土》一文,有一段這樣的描寫:“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這祭祀,說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祭器也很要防偷去?!边@部分的描寫是為了表明家里對祭祀的重視以及閏土能來到“我”家幫忙的原因,使讀者對 “我”當時所處的家庭環境有較為深刻的認識。有些教師在教學時曲解了編者的意圖,由“祭祀”一詞深挖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引導學生討論:“家里為什么要那么隆重地祭祀?祭祀需要哪些祭器、祭品,需要經過哪些環節?”這樣教學顯然違背了編者的初衷,也偏離了本課的教學目標。這個單元是“走近魯迅”單元,《少年閏土》刻畫的是少年閏土的形象,教學的目標應該定位在抓住外貌、語言、動作等來感受少年閏土的形象以及“我”與少年閏土的深厚友誼上。如果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讓學生了解祭祀以及祭祀背后的內容,無疑是喧賓奪主,分不清教學的主次,嚴重影響學生的閱讀。
在教學中,根據文本內容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滲透,可以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民俗文化滲透只是閱讀教學的一部分,教師要依據課文特點確定教學目標與重難點,注重教學目標在課堂上的落實,切不可喧賓奪主,分不清主次,否則就會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
(二)辯證看待,避免全盤接收
民俗文化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這就意味著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引領學生辯證地看待民俗文化,既要注意發揚其積極的一面,又要避免其消極一面的影響與傳播,這樣才能使優秀的民俗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例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清明》這首詩時,教師應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作者借景來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思上。課堂上,有的學生對清明節的習俗產生懷疑,認為清明節燒紙錢是封建迷信。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這些傳統節日。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帶領學生去烈士陵園掃墓,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勿忘國恥,緬懷先烈”的演講活動。這樣,引領學生辯證看待民俗節日,棄其糟粕,繼承其優良傳統,能促使民俗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展。又如,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北京的春節》一文,寫了北京從臘八到正月十五的各種習俗。在描寫除夕時,作者寫了北京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的景象。教學時,教師可以就北京過除夕的習俗讓學生討論:“除夕夜里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這一習俗要不要傳承下去?過春節放鞭炮這一習俗要不要制止?理由是什么?用電子炮代替鞭炮,你覺得好不好?”這樣,學生就會對民俗文化的內容展開辯證思考,感受民俗文化在當今社會中的利與弊,使優秀的民俗文化不斷得到發揚光大。
(三)關注差異,因人而異落實
民俗文化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社會文化和語言文化等方面,是一種“活”的文化。在教學時,教師要從學生的年段特征出發,采取差異化的教學策略,使每個學生都可以成為民俗文化的積極傳承者與發展者。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姓氏歌》一文,旨在激發學生對姓氏文化的學習興趣。到了中年級,雖然教材沒有編排有關姓氏的學習內容,但教師可讓學生背誦《百家姓》,了解姓氏文化。到了高年級,教師可以讓學生把百家姓的故事講給大家聽。這樣根據年段特征,選擇適宜學生學習的民俗文化內容,引導學生學習探究,能讓民俗文化真正入腦入心,讓學生真正受到民俗文化的感染與熏陶,獲得文化素養的提升。
綜上所述,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精神的結晶,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選擇適當的內容,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理解、體驗;同時,要用辯證的觀點去理解民俗文化,以優秀的民俗文化來培育學生的民族情感。這樣,才能真正激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民俗文化的熱愛,使民俗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張玉紅,王俊霞.民俗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11):55.
[2] 宋波.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6):87.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