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杰
[摘 要]科學課程是一門具有高度創造性和探究性的學科,其學科屬性決定了教師要進行多元化、立體化的教學設計,為學生帶來多重學習體驗和感受。“讓學”理念是契合生本意識、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對構建高效課堂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在“讓學”理念的指導下開展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取知識,在增長見識的同時提升綜合素養。
[關鍵詞]科學教學;讓學理念;課內外對接
[中圖分類號] G6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30-0076-03
科學課程在小學階段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僅能夠教給學生最基本的科學知識,讓他們理解自然現象,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自主學習和探索的空間,在凸顯學生個性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當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一種現象: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部分教師迫切地想讓學生學會某一知識,于是用事無巨細的講述和指導填滿了整個課堂,似乎沒有了教師的指引,課堂就無法運行。顯然,這樣的課堂教學,教師“越權”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從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熱情出發,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一、“讓學”理念的內涵解讀
“讓學”是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提出的教學理念。顧名思義,“讓學”就是讓學生學,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促使他們自主探索,讓學習活動主動發生。在課程改革背景下,“讓學”理念與生本教學理念一脈相通,二者都將學生視為學習主體。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宰,以教師為本位,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讓學”理念糾正了這一教學模式,將學生推向教學的中心,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學”理念很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構建高效課堂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可在“讓學”理念的指導下,對科學教學進行多元探索,挖掘科學課程的價值,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成長力量。
二、“讓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實踐探索
有效的課堂是“學”的課堂,即學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學習知識。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是由內驅動力推進的,要想激活學生的內在學習動能,就要從激發學生的興趣著手。
1.呈現畫面,讓學生主動感知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的綜合性學科,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受學科特點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思維認知難以快速地與文本思維達成一致,這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心理,不愿意主動學習知識,導致教學過程難以順利推進。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展示畫面的方式,將學習主題呈現出來,為學生營造直觀、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沉浸在學習情境中,自然產生學習動力。
例如,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我們關心天氣》一課,要想讓學生快速感知天氣現象,教師可從畫面呈現著手,先從不同角度設計天氣畫面的呈現方式,如天氣符號、天氣現象等,再給予學生有針對性的指引。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依據學生有關天氣的認知基礎,筆者決定從天氣現象著手,對學生進行思維指引:“天氣千變萬化,不同天氣呈現出來的景象是不同的。(出示圖片)請大家觀察這幾幅圖,將圖片中不同的天氣現象所對應的天氣類型連接起來。”借助連線活動,讓學習變得趣味盎然。這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是簡單的,他們很快完成了任務。接著畫面一轉,一些天氣符號呈現出來,學生根據提示進行填空,猜想天氣符號指代的內容。學生一邊猜測一邊填空,思維高度活躍。學習主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這為科學課程的教學設計提供了便利。教師將相關畫面引入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從學習效果來看,學生能夠主動探索學習內容,對知識點的掌握也比較牢固,教學目標得以達成。
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培養是構建高效課堂的保障,也是學習活動順利推進的基礎。上述教學,教師根據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挖掘科學課程中的趣味因子,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使學生得到多元觸動。這樣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問題指引,讓學生且學且思
問題是思維的具體呈現,是探究知識的助推力。在傳統的科學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傾向于用淺顯直白的問題引出知識點,讓學生能夠快速記住知識。這樣教學雖然有助于學生記住知識,但弊端也十分明顯——學生變得不愿意主動探究知識,導致學習認知千篇一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部分教師存在認知誤區,認為學生的認知基礎較差,不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所以過多地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干預,設置有既定答案的問題。例如,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時,部分教師會設置這樣的思考問題:“這是什么物質?它放進水里會不會溶解?它溶解的速度如何?這兩種物質進行對比,哪一個溶解得更快?”這樣的問題缺乏科學性,學生不需要過多思考就能得出答案,不利于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
其次,部分教師認為學生的思維基礎較為薄弱,不能應對高難度的問題。不可否認,受身心發展階段性特點的影響,部分學生對問題的感知還停留在表面,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是淺層次的,也可能會偏離學習軌道,這些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回避學生存在的短板是不可取的,必須從鍛煉學生思維的角度出發,引導他們積極思考與探索問題,這樣才能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例如,教學《水能溶解多少物質》一課,教師可利用引導性問題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為什么有的物質溶解速度慢,有的物質溶解速度快?難道是水量的不同嗎?”借助引導性問題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主動投身科學實驗中。
3.實驗操作,讓學生交流探索
新課程理念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探究為核心、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實驗操作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沒有實驗探究,科學課程的教學活動是不完整的。實驗操作如何設計,考驗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要學會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在自由交流探索中完成知識內化,觸摸知識內核。在小學階段,學生對科學實驗操作比較好奇,參與積極性較高,教師可以從這一點切入,進行針對性設計。
例如,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水能溶解多少物質》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這一知識點,教師設置分組競賽實驗活動,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在水中溶解食鹽,二組在水中溶解小蘇打。同時,教師給出具體的操作步驟,要求兩組在既定時間內同時操作。因為是分組競賽實驗,學生參與熱情高漲,很快進入實驗狀態,全身心投入學習。在操作步驟的指引下,學生很快完成了任務。溶解速度較慢的小組不服輸,提出要改變操作步驟,按照他們自己的操作思路進行實驗。教師順勢而為,讓兩組展開第二輪較量。在趣味化的競賽實驗中,學生對本課的知識有了更全面的認知,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個性思維得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化身“旁觀者”,讓學生將自身的主體地位體現得淋漓盡致,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
實驗操作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檢驗,實施過程中要讓學生主動操作,教師也要在實驗過程中予以及時、恰當的指導。上述教學,教師適當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使學生在科學實驗中觸摸到知識的核心,充分體現了“讓學”理念。
4.匯報展示,讓學生創造精彩
人們對知識的理解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推進的。學生對科學內容的學習亦是如此,他們需要在交流、總結、歸納中完成認知體系的構建。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匯報展示的價值不可忽視。
匯報展示是學習活動或實驗操作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多維交互,將自身認知呈現出來的過程。要想構建高效課堂,提升教學效率,必須注重課堂交流,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匯報展示與“讓學”理念高度契合,是學生主體地位的具體體現。教師要認識到匯報展示的重要性,讓學生在總結中形成個性認知,完成認知歸納。
匯報展示的形式豐富,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匯報展示平臺。例如,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測量降水量》后,教師讓學生自選方法對學習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有的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有的學生借助繪畫的形式呈現,有的學生……匯報展示的形式豐富多彩,歡聲笑語充滿課堂。無論什么樣的匯報展示形式,都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成果、智慧的結晶,教師要予以肯定。
從本質來看,匯報展示是一種群體思維交流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以更加理性的態度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整理,不僅思維活動過程更加清晰明了,而且調動了學習內驅力和智力因素,實現了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
三、“讓學”理念在生活中的實踐運用
“讓學”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學習方法,當學生有了更多實踐探索的機會,其學科認知成長會更為顯著。在設計科學課程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將科學知識進行課內外對接,有意識地將“讓學”理念由課內引入生活實際,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啟迪。
1.整合資源,為學生實踐創造條件
科學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密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對接意識,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習資源進行整合,為學生的科學實踐創造更多的條件,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同的學生生活環境不同,教師在進行資源整合時要深入調查學情,充分掌握學生的認知基礎。
例如,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一課時,教師設計了生活化訓練任務:“探尋生活中的聲音及其傳播方式,并寫出觀察日記,參與班級展示活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展開深入研究,在生活中探尋科學知識,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
2.傳授方法,為學生學習給予支持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進行科學實驗,教師要在學法傳授上做出積極探索,為學生提供學法支持,幫助學生順利進入實踐環節,在創意性探索中習得科學知識。
例如,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營養要均衡》一課時,教師鼓勵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對小區中不同家庭的食譜進行調查并做具體分析,結合本課所學的知識,對收集到的家庭食譜進行科學評價。學生接受任務后著手實踐操作,與家長深度交流,教師適時給予引導,幫助學生利用科學的方法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解讀,形成科學的結論。這里,教師設計社會調查任務,成功激發學生的探索主動性,將科學課程的學習延伸到生活中。
3.鼓勵創新,為學生探索提供協助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生的信息意識不斷增強,為線上互動創造了條件。教師可以借助網絡交互平臺進行線上引導,讓學生充分利用生活經驗開展科學實驗,也可以指導學生借助網絡查找相關信息,為實踐探索提供素材支持。
學生對制作類實踐活動有參與積極性,教師做出針對性布設,能夠成功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例如,教學教科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設計制作小車》一課時,教師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制作小車的材料,在家長的協助下進行創意設計和制作,并將創意設計和制作成果做集體展示。學生能夠積極行動起來,投身實踐,教師與家長適時提出具體的輔助方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技術支持。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讓學”理念出發,以多維視角探索教學活動設計,讓學生在趣味化的學習活動中感受科學知識。教師可利用畫面呈現、問題指引、實驗操作和匯報展示等策略給予學生針對性指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發學生的思維碰撞。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關鍵期,教師可在教學中貫徹“讓學”理念,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實現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教學目標。
[ 參 考 文 獻 ]
[1] 梁福寶.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探究能力的培養[J].天津教育,2021(14):41-42+45.
[2] 鄭淑姬.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現狀分析[J].名師在線,2021(13):29-30.
[3] 丁言君,王亞菲,謝群.打破形式化探究:科學課中學生證據意識的培養:以教科版小學科學《運動與摩擦力》一課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1(15):67-68.
(責編 韋於坊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