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贏
摘 要:科學教學通過生生、師生間互動交流,幫助學生對科學知識進行建構,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促進學生的內心發展?!白灾鏖喿x+歸納交流”式的課堂追求教師對課堂的整體實踐和學生個體知識建構 ——從多個維度落實教學目標;從過度預設走向動態生成;從個人獨白走向群體對話,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給學生帶得走的智慧。
關鍵詞:科學教學;自主閱讀;歸納交流;知識建構
一、初中科學教學中互動交流的盲點
1.交流目標單一化
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是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因此,科學課堂應整合課程目標,不僅要體現知識的傳授和信息的交互,還要落實方法和技能的培養以及思維拓展、價值觀建構等深層次互動。
傳統科學課堂交流以事實性知識為載體,片面追求知識層面的目標,缺少了對科學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關照。
2.交流路徑定向化
很多情況下,課堂交流的問題往往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往往存在于教師的預設之中,因為這是我們認為有價值和有意義的知識經驗。因此一旦預設過強,源于學生的質疑和問題就會略顯尷尬。一般情況下,學生提的問題很有價值,但往往不合時宜。因此為了避免這一矛盾,信息(內容、對象、評價)更多的時候從教師流向學生,學生被動接受信息,其主體性地位動搖。
3.交流方式機械化
如果我們細細體會科學教材,會發現教材的結構和層次是鮮明的,邏輯關系也是非常嚴謹的。但是往往很多時候教師只是在接連提問,學生機械性回答,教師繼續補充講解。但所提問題與問題之間缺少邏輯聯系,問題與問題之間的層次感也不明顯,忽視了知識的前后串聯,導致交流方式的機械化。
二、“自主閱讀+歸納交流”式科學課堂的建構及方案設計
1.
“自主閱讀+歸納交流”式科學課堂的建構
2.
“自主閱讀+歸納交流”式科學課堂的方案設計
本文作者選擇以《真菌和細菌的繁殖》為例,按照提出的模型進行教學方案設計。對于《細菌和真菌的繁殖》這一課,教材主要從細菌的分類、細菌的結構、細菌的繁殖、細菌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這幾個角度對細菌進行概述??紤]到學生求知欲的激發需要結合生活實際,因此筆者選擇了生活中的情景導入——吃飯前為什么要洗手?從而引出生活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的細菌。接下來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書本搭建關于有關細菌知識的大框架,繼而再根據自己搭建的知識框架再次進行閱讀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
在展示交流、評價質疑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課題 無處不在的細菌(細菌與真菌的繁殖 —第一課時)
教學引入 【問題拋出】飯前為什么要洗手?——手上有微生物(細菌)。教師讓學生拿出雙手,追問手上的微生物(細菌)為什么看不到?學生提煉出“小”后,“獎勵 ”學生欣賞《手印》菌落,以及各種細菌在顯微鏡下的圖像,激起學生對細菌的求知欲。
【活動一】閱讀書本,疏通筋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書本 P33 ‐P35,自己概括書本通過哪幾個方面對細菌進行介紹,形成知識框架。
課堂流程 【活動二】歸納整理,伸展脈絡學生繼續閱讀書本 P33‐P35,當堂對細菌需要進行研究的幾個方面進行對應的歸納整理、補充記錄,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活動三】交流展示,修正啟發學生上臺分享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臺下的同學和教師補充修正。
【活動四】評價質疑,群體對話一部分學生對部分沒理解的問題提出質疑,并由其他學生或者老師自己進行解答。
課堂結語 【問題拋出】細菌為什么會無處不在?教師引導學生從生物科學的本質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論證。昀后提升為三句話結束課堂。生存——個體結構功能相適應生殖——種族繁殖延續無壓力共生——萬物受其影響相得益
三、“自主閱讀+歸納交流”式科學課堂的實施與評價
1.目標多維,從單一目標走向多維目標
教師永遠不要小瞧學生的能力和智慧。在“【活動一】閱讀書本,疏通筋骨”和“【活動二】歸納整理,伸展脈絡”兩個環節中,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能夠準確地歸納出教材從細菌的分類——結構——生殖方式——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四個方面對細菌進行框架的建構。繼而抽絲剝繭,層層深入,通過進一步閱讀能夠大致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的學習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課堂結語中,教師“籠統”地拋出“細菌為什么會無處不在”這個問題,看似無心,卻是有意。事實上,生物科學的核心離不開適應二字,細菌能夠無處不在,這是現象,透過現象分析本質,就是科學精神的內涵。因此,將課堂所學內容提煉為三句話——生存(個體結構功能相適應);生殖(種族繁殖延續無壓力);共生(萬物受其影響相得益彰),意在將科學精神拔高和提升,充分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
2.思維碰撞,從過度預設走向動態生成
思維的碰撞能夠產生有效的交流,有效的課堂交流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問題中交流,在交流中反饋,在反饋中碰撞,在碰撞中形成新的精彩。
例如在認識細菌結構的過程中,學生 1在展示細菌結構的過程中,提到細菌有遺傳物質。但是沒有提到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這個重點概念,此時,學生 2站起來繼續補充,細菌沒有成形細胞核,遺傳物質在不成形的細胞核內。教師再引導學生和動植物細胞進行比較,說明沒有成形細胞核的細胞屬于原核細胞,原核細胞的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學生腦海中建立,知識網絡也變得立體而豐滿。
3.結構提升,從個人獨白走向群體對話
課堂交流的存在方式是多樣的,現代教學論提出理想的交流模式(圖 2)應存在于教師與學生個體,教師與學生群體、學生個體與學生個體,學生群體與學生群體之間。特別是生生之間的互動,更有利于促進學生深入了解交流結果。
通過“自主閱讀 +歸納交流”模式,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進行交流,變得更加主動。在評價質疑,群體對話的環節中,學生 1提出細菌在分裂過程中遺傳物質是如何分配的這個問題,雖不是本節課重點,其他學生馬上能夠將知識遷移,從七年級上細胞分裂的知識將學生 1提出的問題進行合理到位的解釋。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經歷了師生角色的轉變,實現了個人經驗的全體共享,對學生自我價值也是一種提升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朱清時.科學教學參考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1.
[2]侯帥.中學化學課堂“低效”交流問題診斷與改進策略[J]化學教學,2016.3.
[3]杜漢生.現代教學論與教學改革[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