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黎捷 邱鑫
【摘 要】在建設“卓越新聞人才計劃2.0”背景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思政改革恰逢其時。本文通過梳理新聞德育發展歷程,重新挖掘新聞德育現實價值,結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思政改革實踐經驗進行分析,認為將新聞德育元素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是實現全媒化、綜合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新聞德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2018年,《教育部 ? 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以下簡稱“卓越新聞人才計劃2.0”)發布,其中提出了“打造新聞傳播人才德育新模式”(以下簡稱“新聞德育”)這一新聞教育新理念。這一理念已被運用到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環節中,形成了圍繞案例教學的“課前收集+課中分享講解+課后評價”教學模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將德育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將專業教學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相結合,新聞傳播人才德育新模式在新聞類課程教學中初步形成。梳理新聞德育的發展與沿革,深入挖掘符合融媒體環境的新聞德育元素,將新聞德育元素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成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路徑。
一、新聞德育的發展與困境
(一)發展:新聞德育教學模式初步形成
傳統教育模式是教師授課、學生接受課程內容的“講授”模式。2007年,學者陳鳳芝提出了“德育課堂滲透”模式,即采用“課前收集+課中分享講解+課后評價”的形式,將重點新聞作為案例,在課堂上師生汲取新聞中的“德育”營養,并付諸實踐。[1]2012年,重慶聚奎中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提出與實踐打破了傳統的“講授”模式,為學生主動參與課程教學提供了可行平臺,“新聞德育教育模式”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相似,此后,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這種課堂分享形式漸漸扎根在高校課堂中,高校成為“翻轉課堂”教學實踐的先行者。但需要警惕的是,過多關注技術層面或形式層面的教育模式,難免會忽略對德育內容的深入剖析和對德育元素的充分挖掘。
(二)困境:新聞德育教育未與課程真正相融
“卓越新聞人才計劃2.0”提出后,新聞德育研究開始與課程相結合,例如“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成為新聞傳媒領域思政課程改革的首選課程,但從整體上看,大部分改革還停留在結合的層面,尚未真正相融。有學者從教學手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與學生群體等方面指出我國高校的新聞德育教學所存在的諸多問題。[2]實現相融的第一步,需要挖掘新聞德育本身的道德價值、專業取向與政治元素,將這些德育元素通過理論學習、實踐教學、職業指導等方式使學生在學習和創作中接受、內化與吸收,從而滿足社會與國家對新聞人才的要求與目標。
二、新聞德育的理論路徑:政治、道德、技能三位一體
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從“知識、技能”的底層邏輯鋪設價值建設的發展路徑,使教育教學圍繞課堂這一重要場景發揮其重要的鏈接作用,實現課堂教學、課堂塑人與價值提升的三位一體。課程思政是指大學所有專業課程在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同時,承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3]“卓越新聞人才計劃2.0”提出要打造新聞傳播人才德育新模式。新聞德育在長時間的實踐中被賦予了多元的價值元素,主要包含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兩個維度。筆者認為,應挖掘新聞德育的思想政治、職業道德、專業技能三個層面的深層內涵,實現三位一體。
(一)思想政治層面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目標指導教育教學的思想層面,與課程思政改革天然契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要求學生在思想政治層面上堅定立場與傾向。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結合中國國情,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聞輿論工作實踐中總結歷史經驗、豐富實踐內涵,形成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重慶新聞學院開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通過回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發展歷史,以及馬克思、恩格斯新聞實踐、列寧新聞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中國化進程,深入分析特定時代領導人思想體系,比較不同階段理論與實踐發展,重點講解習近平新聞思想體系與內容,從中挖掘德育元素,課程以案例教學、現場教學等為主,引導、塑造及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二)職業道德層面
學者李良榮從價值理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規范與職業責任四個維度釋義新聞職業道德。[4]在新聞業務中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我國新聞從業人員道德實踐的重要內容: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堅持為人民服務是應具備的職業理念;從主觀認知出發,對本職工作持認可度,并具備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敬業精神是職業態度;從實際出發,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尊重新聞真實性、客觀性是職業責任。其中,職業道德元素是新聞德育在價值層面最直接的體現,它要求新聞工作者在認知、態度和行動層面遵循相應的準則與規范。
重慶新聞學院“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中重點講授“媒介責任”板塊,幫助學生理解新聞媒體牢記和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容及其重要性,通過案例分享媒體實踐中忽視社會責任的各種表現,反證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原則與方法,以及在實踐中踐行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三)新聞技能層面
融媒體時代下,新聞工作者的采、寫、編、評、攝等傳統技能在實踐中略顯捉襟見肘,新聞技能隨技術的迭代需更新實踐教學內容。傳播技術的革新倒逼出現“融合技能”的概念,其價值涵蓋“多媒體信息整合技能”和“融合采編技能”兩類技能,[5]這兩種技能分別指向信息選擇和信息處理的能力,是新聞工作者最核心的業務能力。在此背景下,“融合技能”成為新聞德育教育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種技能,能確保新聞工作者適應融媒體時代下不斷變化的需求,并在未來的新聞實踐工作中持續發力。
重慶新聞學院依托部校共建優勢,在融媒體實驗室等技術環境支持下,提升學生新聞技能,培養全媒型、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同時,探索體系化教學,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新聞學概論”“新聞采訪與寫作”“媒介法與媒介倫理”等課程內容進行體系化設計,協同分工,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為學生解決現實問題提供方法論指導。
三、新聞德育的現實路徑: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改革
重慶新聞學院依托部校共建優勢,積極推進“卓越新聞人才計劃2.0”建設,在馬克思新聞觀課程思政改革中探索了融合思想政治、職業道德、新聞技能三位一體的新聞德育元素,通過體系化教學、協同式參與、沉浸式實踐,打造全新思政教學課堂,形成良好的教學生態,培養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人才。
(一)體系化教學:發揮馬新觀的引領作用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立足新聞實踐,理論結合實際,通過典型案例和現實問題的分析、探討,幫助學生領悟基本原理,學會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分析、解決新聞傳播領域的重大現實問題。重慶新聞學院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課程教學中重點突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后的最新成果,即對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體系進行解讀與分析,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同時,逐步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新聞學概論”“中外新聞史”“媒體閱評”“新聞采訪與寫作”“媒介法與媒介倫理”等課程內容進行體系化教學,協同分工,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引領作用,全面推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確保所有課程在正確的新聞思想指導下開展理論、歷史、業務教學。
重慶新聞學院2019級新聞學1班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思政改革試點班級,課程結束后針對該班級學生(共34人)的課程學習情況進行了問卷調查,收到有效問卷33份。調查數據(下同)顯示:思想政治方面,38.64%的同學認為通過課程學習,具有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思想和立場;50%的同學認為通過課程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思想和立場更加堅定了;72.72%的同學認為,通過系統化的課程學習,能夠掌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發展歷程等教學內容;77.27%的同學認為,通過學習,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了習近平新聞思想體系與內容。調查表明,將新聞德育元素融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學具有積極意義。
(二)協同式參與:完善職業道德培養機制
融入新聞德育的職業道德元素,打造校內教師與業界導師協同式參與教學團隊,在提升專業實踐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新聞職業道德。當前國內高校新聞教育中普遍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脫節,思想政治教育難以融入專業教育等問題,封閉式的教學模式是一大原因。重慶新聞學院遴選業界、學界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課堂教學,并以聯合培養基地為依托,建立互利雙贏、穩定的合作關系,探索多元主體協同合作開展現場教學的協同機制。結合融媒體環境,培育新聞人才的擔當意識和職業責任;以社會為課堂,深入基層,了解民情民意,培養新聞人才的職業理念;走進媒體,實現校媒協同育人、優勢互補,提升職責責任意識。
職業道德方面,調查數據顯示,將新聞德育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教學后,對學生職業道德方面的塑造具有積極影響。97.73%的同學表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課程學習對樹立新聞職業道德有幫助,其中50%的同學認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對樹立新聞職業道德有幫助是“完全符合”的。
(三)沉浸式實踐:全方位提升專業技能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一門蘊含價值觀教育的專業理論課程,同時也是一門方法論課程。所謂沉浸式實踐,一方面是通過課堂教學引入新聞案例,模擬新聞現場進行課堂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的同時產生知識經驗的浸入式吸收效應。重慶新聞學院著力建設專業教學案例庫,吸納業界經典、前沿實踐案例,推動實踐性經驗落地,為沉浸式實踐教學提供豐富的案例資源。如在2019級新聞學專業試點教學過程中,將諸多現實問題導入模擬新聞發布現場,一方面,讓學生在模擬新聞發布會過程中學會回應輿論關切,提升新聞敏銳性及專業技能;另一方面,通過與紅巖連線、重慶報業集團、重慶廣電集團等多主體展開聯合教學,幫助學生走出校園,走進《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等歷史遺跡、新聞現場,學以致用,在沉浸式實踐中全面提升融媒體技能。
專業技能方面,調查數據顯示,61.36%的同學表示通過課程學習,能綜合運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觀點和方法解決實踐問題。但與此同時,僅有25%的同學表示,在課程學習中接受過校外老師的指導與幫助。這表明,學院雖然開展了聯合實踐教學,但還沒有全方位融入各個教學環節,對校外老師等資源的可獲得性仍較低,學生與校外老師的聯系尚待加強等。但總體而言,沉浸式實踐教學確實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素養,學院應進一步破除學生與業界的溝通障礙,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綜合提升學生專業技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媒體環境。
四、結語
新時代,媒體從業人員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培養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具有家國情懷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任重道遠。高校新聞教學是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的前沿陣地,新聞傳播人才德育新模式必須在改革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本文從新聞德育的發展與困境、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思政改革探討了新聞德育的理論和現實路徑,如何進一步挖掘更多、更深入的課程體系化教學內容,加強教學融通,仍待進一步探索實踐。潮
參考文獻
[1] 陳鳳芝.重大新聞德育課堂滲透模式[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7(11):22-23.
[2] 張俊.淺論新聞教學與大學生德育建設[J].文學教育:中,2011(05):148.
[3] 李建波.推行課程思政培養卓越新聞傳播人才[EB/OL].(2019-08-09).http://dzb.henandaily.cn/html/2019-08/09/content_360041.htm.
[4]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6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347.
[5] 欒軼玫,何雅妍.融合技能智能素養價值堅守:多元時代的中國新聞教育變革[J].新聞與寫作,2019(07):34-42.
(編輯:覃世默)
作者簡介 ? 賴黎捷,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重慶新聞學院)副院長,教授;邱鑫,重慶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
基金項目 ? 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卓越新聞人才計劃背景下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思政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201016S);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雙一流背景下新聞與傳播碩士案例庫建設長效機制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yjg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