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平 羅紅麗 袁紅梅 羅麗娟 陳銀華
[摘 要]文章提出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農學專業課程建設的若干策略如下:1.以滿足創新發展戰略要求和服務社會為導向,以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為基點,動態優化目前的農學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2.協同建設學科、專業和課程,將作物學一流師資隊伍配置到農學專業本科教學中去;3.促進教學與科研、教學與產業融合,強化培養農學專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4.以一流學科建設帶動一流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打造農學專業品牌化和課程精品化;5.著眼于農學專業的歷史底蘊和辦學地理位置,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農學課程體系;6.完善課程管理體制,推進農學專業課程群建設;7.給學生配備學業導師,為課程學習保駕護航,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8.加強與國外一流大學的交流合作,探索優秀本科生國際化培養模式。這些策略不僅可為農學課程體系建設提供參考,也可為“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其他專業課程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農業專業;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9-0045-03
自2015年11月5日國務院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簡稱“雙一流”建設方案)以來,高等教育界已基本達成共識,那就是一流本科教育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基本特征,而一流本科教育建設的核心和成敗取決于課程建設的水平高低,因為課程建設是大學提升教學能力、保證教育質量和培養一流人才的重要抓手[1-2]。換句話說,一流大學和一流本科教育必須以建設一流的本科課程體系為基礎。
海南大學是一所“部省合建”的綜合性大學,2017年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作物學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作為作物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學專業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農學課程建設成為學校本科教育的重中之重。為此,我們提出“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農學專業課程建設的若干策略如下。
一、以滿足創新發展戰略要求和服務社會為導向,以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為基點,動態優化目前的農學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
農學專業是高等農林院校的一個傳統專業,隨著現代新興農業的快速發展,社會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不斷擴大,傳統的農業人才培養目標與新形勢下農學專業培養目標脫節,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尤其是傳統的課程設置和教學體系,越來越難以滿足社會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基于“雙一流”建設戰略要求,針對“農學專業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的現狀,農學專業應以滿足創新發展戰略要求和服務社會為導向,以培養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基點,優化目前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具體來說,就是夯實植物學、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作物生態學、試驗設計與分析、作物病蟲害防治、作物育種學、作物栽培學、種子學、農作學等農學基礎課程,同時設置內容豐富的選修課程。選修課程分學術研究、育種拓展、栽培拓展、生產管理、熱帶作物五個模塊,每個模塊由若干門內容相關的課程組成,每個模塊的課程隨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而不斷地靈活調整和優化。選修課程能體現內容上博與專的結合,既有通識內容,又有專業內容,既有針對學術研究的拔尖創新人才方向,又有針對應用型的創新創業人才方向,從而加強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突破了以往單一目標培養模式的局限。總之,優化目前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的目標在于,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和農學專業人才未來流向,同時著眼于培養能滿足創新發展戰略要求和服務社會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協同建設學科、專業和課程,將作物學一流師資隊伍配置到農學專業本科教學中去
為了避免出現國內近年來常見的“重學科建設、輕專業建設”及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實踐過程中的“兩張皮”現象,應當從心理上消除對“堅持以學科為基礎”的“雙一流”建設原則的誤解,正確處理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關系[3]。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長張大良所指出的那樣,“有無一流師資隊伍、有無政策和制度保障一流師資隊伍配置到本科教育中去,學校是否把一流學科優勢、一流科研優勢轉化為本科教育優勢,一流科研成果是否及時轉化為一流本科教育內容,是否培養出一大批創新創業人才”應當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觀察點。因此,“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農學專業課程建設的重點是,將近年來在學科建設中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充實到農學本科教學中去。這些高層次人才在學術研究上成就卓越,專業知識深厚,因而是作物學一流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有生力量。將他們配置到農學專業本科教學中去,不僅有利于學科、專業和課程協同建設,促進教學名師培養,加強精品課程建設,而且他們在“導師制”下展開對本科生的培養,也有利于將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有利于農學本科創新人才培養。
三、促進教學與科研、教學與產業融合,強化培養農學專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針對目前存在的重科研、輕教學,重學科建設、輕課程建設,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等問題[4],應以培養創新能力為中心,強化實踐教學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具體措施上,促進教學與科研及產業互相融合,協同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中,加大實驗實踐型課程所占的比例和份額,將課內實驗改為實驗課獨立設課,同時在實驗項目中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并結合課外創新實驗,構建起包括課程實驗、專業綜合實驗、課程實習、專業綜合實習、科研訓練、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在內的7種創新性實踐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加強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校內研究所和實驗室)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生產性企業和專業科研單位)建設,以此強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給本科生選配學術水平較高的科研導師或創業經驗豐富的實踐導師,指導學生自主地提出科研創新創業課題,申請并指導學生完成國家級、省級、校院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這些措施增進了科研、教學與產業融合,強化了農學專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5]。
四、以一流學科建設帶動一流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打造農學專業品牌化和課程精品化
早在2018年11月的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就表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教育的微觀問題,解決的卻是戰略大問題。課程是當前中國大學帶有普遍意義的短板、瓶頸和關鍵所在,為此要建設中國“金課”。教育部于2019 年4 月9 日正式發出通知,啟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即2019 年至2021 年建設1 萬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和1 萬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此外教育部表示,啟動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即建設1 萬門國家級和1 萬門省級一流線上線下精品課程,以建設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課程。教育部的這些指示和目標必須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農學本科課程建設中得到體現。海南大學農學專業2019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接下來的工作是在作物學一流學科建設的帶動下,加快一流農學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打造農學專業品牌化和課程精品化。按照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的意見,根據“金課”“兩性一度”標準,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打造農學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金課”系列,為做強一流農學本科專業,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農學本科課程體系而努力。
五、著眼于農學專業的歷史底蘊和辦學地理位置,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農學課程體系
有專家指出,課程建設應傳遞和反映學校的歷史底蘊和深厚積淀,以課程建設體現學校的特色定位和優勢領域,避免學校、專業和課程建設中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局面。我國熱帶、南亞熱帶地區包括8省(區),48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區)。“十一五”末,我國熱帶作物種植面積已超過1.3億畝,年產量超過1.97億噸,總產值1950億元,作物種類超過200種。海南大學是海南唯一和全國熱帶地區唯一、面向南海最前沿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建校初期(原華南熱帶作物學院及華南熱帶農業大學)是專門進行熱帶作物教學與科研的學院和大學。50多年來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熱帶農業科技成果,為我國熱帶地區和熱帶農業培養了大量人才。這些都是海南大學的歷史積淀和發展優勢所在。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海南大學在農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專門設立熱帶作物的選修課程模塊,這不僅能發揮學校的專業和人才所長,充分體現學校和專業的特色和優勢,而且對于培養服務我國熱帶農業、滿足針對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的農業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六、完善課程管理體制,推進農學專業課程群建設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提高學校教學水平的重點是加強課程建設。然而多年以來,我國大學多數只針對單一課程進行建設和改革,即對某一課程的具體內容、教法、評價方法等進行建設,側重的是“點”的建設,缺乏對內容相關的一系列課程組成的課程群“面”的建設。因此,出現單課門程內容老化,課程之間內容重復或脫鉤,學時數分配不合理,相關課程的教師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和協調等問題,這些都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此外,在學院教學領導與單一任課教師之間缺乏中間管理環節,教學管理缺乏“抓手”。為了對本科專業課程進行有效管理、促進相關課程之間協調發展,可把具有內在聯系的、圍繞同一學科或知識主題的一系列課程集合為課程群進行管理,以課程群為單位進行建設,這樣有助于專業課程模塊化設計和優化,有利于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重組,從而有利于一流專業和課程建設。課程群為教師間的教研工作和教學團隊的組建提供了一個平臺,有利于課程群內教師隊伍的師資配置,有利于跨課程、跨學科的優秀教師團隊的建設,有利于重點課程、精品課程的示范和推廣,有利于新課程的設置與開設,有利于將課程群中的重要核心課程建設成為省級和國家級的一流課程,從而提高整個課程群的教學質量。
七、給學生配備學業導師,為課程學習保駕護航,將教書與育人有機結合
學生進入大學后,在課程選修、課程學習方面往往存在不少迷茫之處,因此,給學生配備學業導師,為學生課程選修指路和提供建議,為課程學習保駕護航,是以學生為本,確保學生高質量完成學業的重要舉措。此外,部分大學教師通常上完課后,與學生接觸相對較少,這部分教師重點在教書,在育人方面往往做得不夠。為了扭轉這種劣勢,給學生配備學業導師,在經常性指導中,學業導師以自己的品德與為人、學識與成就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有利于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志向,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其效果遠遠好于單純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通常情況下,學業導師可以讓學生參與課題組的相關科研活動,在發表科研論文、參加學科競賽、進行創新創業和考研就業方面給予一對一的具體指導。
八、加強與國外一流大學的交流合作,探索優秀本科生國際化培養模式
早在1983年鄧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已經是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長期戰略指導方針。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引進或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推進本科教育國際化,這也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應有之意。作為“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農業專業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南大學熱帶作物學院加強與國外一流大學的交流合作,探索優秀本科生的國際化培養模式。具體而言,第一種培養模式是選派優秀本科生赴國外短期(1~2個月)和長期(6~12個月)修讀專業課程的交流訪學形式,第二種培養模式是邀請國外一流大學的名教授到海南大學進行短期開班授課。這兩種形式的本科生國際化培養模式,對于創新本科生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增強學生科研創新能力都具有積極意義。
總之,本文提出的“雙一流”建設背景下農學專業課程建設的這些原則和策略不僅可為農學課程體系建設提供參考,也可為“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其他專業課程建設提供借鑒。
[ 參 考 文 獻 ]
[1] 劉興國,張玉歌.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大學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 化工高等教育,2018(4):9-12,56 .
[2] 閆長斌,時剛,張素磊,等. “雙一流”和“雙萬計劃”背景下學科、專業、課程協同建設:動因、策略與路徑[J].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9(3):35-43.
[3] 張銘凱.“雙一流”建設與課程變革[J]. 高校教育管理,2018(3):7-12,20.
[4] 董洪亮. 沒有一流本科,很難成為一流大學[N]. 人民日報,2016-05-13(3).
[5] 劉進平,羅紅麗,王英,等. 農學專業創新性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建立[J]. 教育教學論壇,2020(39):278-280.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