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霍云鳳 張艷茹 翟鳳艷
[摘 要]植物病蟲害診斷及防治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是河南科技學院植物保護及植物檢疫專業核心課程的重要補充。為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文章結合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需求,針對該課程的教學狀況,指出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教學改革措施,包括完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融入思政元素、完善評價體系等,以期在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滿足學生需求,培養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人才。
[關鍵詞]植物病蟲害診斷及防治;教學改革;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9-0114-03
黨的十九大提出,涉農高校是農業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中起重要的支撐作用[1]。新形勢下,高等農業教育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與內涵,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體系。為了滿足新時期對人才培養的需求,高校應調整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特別是進行教學改革,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2]。
植物病蟲害診斷及防治是河南科技學院植物保護及植物檢疫專業大三學生的一門專業選修課,是植物保護和植物檢疫專業核心課程的重要補充。該課程分為病害和蟲害兩個部分,主要介紹植物病蟲害的診斷原則、診斷技術、診斷特點和防治方法。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要能夠獨立識別和診斷各種常見植物的主要病蟲害,掌握植物病蟲害的綜合治理措施,初步具備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課程2學分,共32學時,雖然學時數較少,但是專業性、實踐性較強,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課程的基本內容,并且能夠在今后的工作或學習中加以運用。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我國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對課程進行教學研究和改革。本文結合河南科技學院(以下簡稱“我校”)本科生培養的實際情況,針對該課程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從完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融入思政元素、完善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探討。同時,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教學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為新形勢下培養農業應用型人才提供參考。
一、植物病蟲害診斷及防治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課部分
在開設植物病蟲害診斷及防治課程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普通植物病理學、普通昆蟲學、農業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等主要課程。雖然學生已經具備了常見植物病蟲害的診斷及防治的基礎知識,但是植物病蟲害種類繁多,涉及的癥狀特點、病蟲形態結構各有不同,其對病蟲害診斷的整體思路依然不夠清晰。目前,本課程的教學主要是引導和幫助學生熟悉植物病蟲害診斷的基本方法,掌握各類病蟲害的防治要點。為體現生產實踐需要,課程還引入了果樹、蔬菜及花卉等作物的幾種典型病蟲害的診斷及防治措施。由于課時有限,且課程內容相對繁雜,知識點之間缺少明顯的連續性,學生難以完全掌握課程的重點知識。此外,個別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夠端正,即使他們選修了該課程,也沒有全身心投入課堂,導致教學效果難以保證。
(二)實驗課部分
本課程的實驗教學主要包括植物病蟲害癥狀、病原物與害蟲形態特征的觀察和鑒定。由于實驗內容的設置主要為驗證性實驗,學生只需要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實驗內容及實驗報告即可,雖然這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實驗結果都是可以預見的,學生自始至終不需要投入過多精力用于獨立思考和設計實驗。一般而言,新鮮病蟲害標本上的癥狀清晰,更利于病原及害蟲的分離觀察。但是,本課程所用實驗材料主要為教研室保存的干制標本、浸泡標本、永久玻片等,較少使用新鮮標本。受限于實驗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我校與大多數同類院校相似,實驗教學仍主要依靠病蟲害癥狀、病原與害蟲形態結構等傳統方法對植物病蟲害進行診斷,而先進的分子檢測技術并沒有很好地引入本科實驗教學[3],這樣不利于學生學習新技術。另外,在考核方面,撰寫報告是實驗課評價的主體。實驗報告主要以描述病蟲害癥狀、繪制病原及害蟲形態為主,但部分學生積極性不高,甚至存在個別學生完全照抄他人實驗報告的情況,最終導致實驗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植物病蟲害診斷及防治教學改革的探討
(一)完善教學內容
如今,植物保護學快速發展,教材中的知識不能一成不變。為了使本課程教學內容不與其他課程重疊,使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授課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補充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新出現的病蟲害,或者新報道的已知病害的新病原等。例如,2019年草地貪夜蛾侵入我國多個省份,造成巨大的農業損失,學生對草地貪夜蛾的識別及防治措施的學習十分必要。2018年我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蘋果壞死花葉病毒(ApNMV)與我國蘋果花葉病高度相關,這一成果顛覆了人們對蘋果花葉病病原的常規認知,為今后的防治指明了方向。學習以上病蟲害,有助于學生掌握當前新形勢下植物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植物病蟲害診斷及防治的主要內容,授課教師在教學大綱要求的基礎上,可適時推送一些研究論文和微信公眾號文章等,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從而拓寬其視野、知識面。此外,如何利用網絡資源對植物病蟲害進行學習,并做出準確判斷,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專業技能。
植物病蟲害的快速、準確診斷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本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本課程的教學首先基于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然后通過實驗教學來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相關的知識體系。實驗課的教學內容以病蟲害診斷為主,分為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兩類。對于驗證性實驗,學生可以對已知病蟲害標本的癥狀、病原及害蟲形態特征進行觀察,從而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為了解決學生對病蟲害診斷的整體思路不夠清晰、實驗課參與度不高等問題,在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可適當增加綜合性實驗的比重。綜合性實驗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校園內采集新鮮作物及花卉病蟲害標本作為實驗課材料。首先由學生自己從癥狀觀察、病原形態特征、資料查閱及柯赫氏法則驗證等方面設計實驗方案,最后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以對病蟲害進行準確鑒定。此外,由于病原和害蟲種類繁多,單純依靠形態學特征難以準確區分,需要在形態學特征的基礎上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手段進行鑒定。因此,有必要在實驗內容中增加一些與分子生物學鑒定相關的技能操作知識。例如,在對鐮刀菌屬植物病原真菌的鑒定中,可以在對形態學特征觀察的基礎上設置DNA提取、ITS基因擴增、序列比對等基本的分子生物學內容。從而使學生能夠突破病原真菌形態學特征“種類多、特征多、不易掌握”的限制,直接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進行病原真菌的初步鑒定。總體而言,綜合性實驗的引入和新技術的學習不僅有利于學生實驗技能和科研素質的提高,而且可以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二)優化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手段具有明顯的優勢,其能夠將抽象的理論內容具體化,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4]。在本課程的理論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學生講解植物病蟲害診斷及防治的方法和手段等,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學習課程內容。此外,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考,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將典型植物病蟲害的研究成果作為案例引入教學環節,講解病蟲害的診斷以及綜合防治手段提出的過程,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逐步建立所需的知識體系。如我國李振岐院士和康振生院士等幾代科學家的堅守,成功破解了小麥條銹病難題,不僅明確了小麥條銹菌在我國的傳播和變異途徑,而且提出一系列的防控策略。授課教師通過介紹我國小麥條銹病的研究歷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小麥條銹病的相關知識。同時,為增加學生的課程參與度,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授課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圍繞果樹、蔬菜、花卉等寄主上的新病蟲害或新病原等內容,自行查閱與病蟲害相關的文獻資料,每組選擇一名學生以PPT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同組其他學生可予以補充。授課教師以此為基礎進行講解和點評,并組織開展課堂討論,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查找和閱讀文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教學環節中引入多媒體,廣泛搜集實驗素材,并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在實驗課中向學生展示,這樣不僅可以充實實驗內容,而且能夠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此外,要充分調動學生在實驗課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給學生預留思考空間,從而激發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對于設計性的綜合性實驗可要求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與步驟,充分鍛煉和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授課教師不僅線下授課,而且利用“超星學習通”等教學平臺進行線上教學。如授課教師在課前將課程內容的相關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在線上發布,讓學生先思考,然后帶著“問題”上課,授課期間還可以利用教學平臺進行提問、隨堂測驗等活動。課后將與課程內容相關的課件、文獻資料等上傳到教學平臺,以便學生能夠在課余利用平臺自由選擇時間進行學習。此外,授課教師可以利用平臺反饋的信息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與學生進行線上互動,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課程內容,構建知識體系。將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進行有機融合,能夠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融入思政元素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至關重要。除了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也應深入發掘思政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思政教育[5]。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授課教師將科學研究進展、科學家故事等方面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融合,在講授課程內容的同時體現思政元素,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知識,提升道德素養。如在講授小麥蟲害時,介紹我國昆蟲學泰斗周堯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對小麥吸漿蟲的防治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在講解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及其團隊利用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的基本原理和具體措施的同時,介紹了朱有勇院士扎根貧困地區投身脫貧攻堅的先進事跡。除了以上事例,我國還有很多科學家取得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學習這些內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發展動態,而且通過可以優秀科學家不畏艱難、持之以恒的科學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專業認同感,最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完善評價體系
在課程教學中,采用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不僅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是增強學生對課程的重視度、提升專業興趣的有效手段。為了充分反映學生對本課程的掌握和理解,在成績評定中不能過分依賴考試分數作為最終的考核結果,考核應該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特別是要提高平時成績的重視度,要將出勤率、課堂匯報與討論情況、實驗課成績等作為平時成績的組合部分。為了提高學生實驗課的積極性,減少實驗報告中“照搬照抄,人人相似”的現象。在實驗課成績評定中,除了描述癥狀特點和繪制病蟲草圖,還可將實驗設計思路、實驗結果及分析等內容納入考核范圍。尤其是結果分析的內容更體現學生自主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此外,在綜合性實驗中,鼓勵學生采用PPT展示的方式完成考核。在期末考試中,要加強對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可在試題中設置一定比例的實驗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設置沒有固定答案的綜合性題目,給學生一定的發揮空間,考查學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例如,根據田間某種植物病蟲害的發生情況,讓學生自己設計診斷方法或綜合防治措施。總體而言,科學、合理、客觀的評價機制能對教學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三、結語
為了滿足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要求,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專業知識更好地服務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授課教師必須著眼于課程教學改革,在為學生傳授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前瞻意識,使學生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根據植物病蟲害診斷及防治的課程特點、培養目標,對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等進行了完善和優化,在提高本課程教學質量的同時,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為今后學生考研深造或開展基層植保相關技術工作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王從嚴. “新農科”教育的內在機理及融合性發展路徑[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1):30-37.
[2] 余洋,方安菲,楊宇衡,等. 新農科背景下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20(24):283-285.
[3] 劉曉妹,丁曉帆,林春花. 讓分子檢測技術滲入植物病理學本科課程體系[J]. 科技風,2018(27):12,14.
[4] 劉冰,陳先意,吳思夢,等. 對植物病理學教學改革的一些思考[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14):93-94.
[5] 王海光. 在普通植物病理學教學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J]. 大學教育,2019(3):96-99.
[責任編輯:李香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