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空間成為信息傳播的集散地,很多現實問題在網絡空間被放大,易形成網絡輿情。一些網絡輿情所裹挾的負面信息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和理性判斷,更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當前網絡輿情環境下高校開展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大學生網絡素養偏低、部分教育者網絡素質缺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缺乏創新性、優質網絡文化建設乏力等現實問題。為此,文章提出強化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提升網絡自律能力;加強教育者網絡素質教育,強化教育主導作用;豐富教育方法,深挖教育內容的時代價值;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暢通教育渠道等舉措,以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
關鍵詞:網絡輿情;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7-0048-04
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為大學生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方法,學生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網絡平臺為載體暢所欲言。大學生的表達欲不斷增強,針對一些熱點問題表達的觀點往往會因網而聚、因網而生,乃至發展成網絡輿情,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因此,開展網絡輿情研究,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網絡輿情的內涵及基本特征
(一)網絡輿情的內涵
網絡輿情的內涵總體可分為廣義和狹義概念。廣義的網絡輿情主要指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廣大民眾通過信息技術終端平臺表達出內心情緒的總和。而狹義的網絡輿情具有一定的限定性,“主要指在政治領域中人民對其制定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及行政管理的方法等的認可度情況”[1]。其中主要表現為,當政府制定的政策和規定及具體的執行措施滿足民眾的內心需求,達到民眾的生活期盼,人民的認可度較高。反之,當政策、指標和方針等難以達到民眾的內心要求,則幸福指數走低,人民的滿足感、獲得感不高,認同度不高。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依托互聯網平臺表達自身的想法和意見,逐漸形成輿情。高校網絡輿情是指“大學生利用網絡平臺或網絡終端,針對校內外的事宜或突發事件集中表達自身情感和行為的綜合”[2]。
(二)網絡輿情的基本特征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終端為民眾提供了信息交流的便利,廣大民眾可以自由而直接地在平臺上發表觀點,較易發展為網絡輿情。這也凸顯出網絡輿情的直接性、突發性和交互性及非理性特點。
其一,網絡輿情的直接性及自由性。互聯網的發展也使得社會生活不斷延展,很多現實問題在網絡空間相聚、發酵,使得信息傳播和傳遞的自由度非常高。主要凸顯為民眾忽視了現實世界的真實身份,自由而直接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反映現實的矛盾和問題,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同時,因為互聯網平臺打破時空的限制,民眾可以隨時隨地獲取網絡信息和表達主觀意愿,凸顯出網絡輿情的直接性和自由性。其二,網絡輿情的突發性。網民在互聯網上主觀地表達觀點或看法,忽視了社會的道德要求和真實身份限制,有可能會聚成強大的網絡聲勢引發網絡輿情,產生難以想象的后果,這種輿情表現出突發性的特點。其三,網絡輿情的非理性。網絡輿情的非理性往往是因為廣大網民內心情緒或感情的非理性表達。廣大民眾在網絡平臺表達自身想法或意見時,經常表現出情緒化或者非理性化特點,更多是把網絡空間當成發泄私憤、排解壓力或表達不滿的場所,這種負面的影響往往會引發情緒的傳導,造成輿情的非理性發展。其四,網絡輿情的復雜性。互聯網具有隱匿性特點,廣大民眾在網絡上不用以真實的身份去表達觀點,利用虛擬性表達現實中不敢表達的觀點,針對社會熱點問題發表看法,甚至會出現不和諧的聲音、相互謾罵與詆毀,導致網絡輿情極為復雜。
二、網絡輿情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互聯網信息技術及平臺的發展使網絡輿情呈現出新的特點,網絡輿情的直接性和自由性等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豐富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黏著度和趣味性,這也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
(一)有益于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傳統的媒介信息傳播可能側重于單一的主導性宣傳,而網絡輿情則體現出信息交互性,信息傳遞者和接收者之間注重雙向互通。同時,網絡輿情還體現出信息傳播的及時性,突破了時空限制。網絡輿情傳播的特點,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改變過去傳統的單一式教育方式或灌輸式的教育方法,有益于改進教師至上的現狀。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利用網絡輿情的特點,堅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開展研討、對話、交流和分享。同時,了解學生的內心需求和網絡活動陣地,依托“兩微一端”等網絡平臺,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樂于接受的平臺,開展網上論壇、網絡直播。此外,網絡輿情信息的傳播往往是直觀的,這也啟示教育者要充分運用視頻、圖片及聲音等多媒體方式輔助思政教學的內容,既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點。
(二)有益于推進教育內容與時俱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內涵
當前部分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抵觸心理,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學內容無法滿足學生的內在要求。
為此,“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度就要使教育的內容與時代發展相匹配,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結合國內外時事形勢和學生的心理需求及時調整教育內容”[3]。部分大學生在現實社會中有所顧慮,把網絡空間作為自己傾訴的主要場所,而網絡輿情的傳播恰恰反映了大學生內心情感表達和真實的關注點及想法。因此,教育者可以通過收集和整理網絡輿情信息,了解學生的內心及需求,以網絡輿情熱點為案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體系。同時,由于網絡輿情具有復雜性,內容廣泛,層次多元,教育者應充分梳理和過濾不良輿情信息,找到思政教育和輿情發展的結合點,以正能量輿情信息引導大學生。此外,網絡輿情傳播可能存在的一些負面信息和不良影響,也可以成為思政教育的反面教材,可深入剖析其緣由,引起學生的警惕,從正反視角出發增強教育實效,優化教育內容。
(三)有益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從內容宣傳上往往側重于書本知識和理論政策,對事實或者熱點問題的關注度還有待提升,內容上無法滿足大學生的獵奇心理,同時教育的方式方法呈現單一化,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網絡輿情傳遞的信息廣泛,傳播的速度及時,形式上更加多元化,網絡信息以其共享性、及時性和廣泛性特點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例如,針對時代楷模、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及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等網絡熱議人物和故事,“教育者充分利用網絡輿情傳遞的優勢及特點,積極宣傳網絡輿情的正向信息,提升浸潤教育的實效”[4],既能增強青年學生對網絡輿情信息的理解,又能激發其社會責任感,更有益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三、網絡輿情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問題
作為網絡世界的“常住居民”,大學生受到網絡影響較大,由于價值觀和人生觀正處于形成期,其自身的判斷力和辨別力還有待提升,一些互聯網上的負面輿情信息容易使其產生錯誤的認知,這也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部分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偏低,網絡自律能力有待提升
良好的網絡素養體現為具備較強的網絡辨別能力和網絡過濾能力,在錯綜復雜的信息流中能夠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梳理出有效信息,作出客觀判斷。在當前互聯網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在網絡輿情信息處理和辨別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時,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不足,網絡道德素養體現為大學生對網絡行為是非善惡的評判標準。大學生具備基本的網絡道德認知,但是由于受網絡空間特殊性的影響,存在著網絡道德認知與網絡行為“二張皮”的現象。部分大學生的網絡自律能力不高,網絡理性參與度和認知度不高,極易受到網絡輿情負面信息的影響,產生從眾心理,助長了網絡暴力、網絡偏見。
(二)部分教育者的網絡素質缺位,駕馭網絡的能力有待提高
當前部分高校教育者的網絡素質出現缺位,首先體現為網絡育人主體責任認知不足,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系統要素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管課上不管課下,只管線下不管線上,甚至只顧自己的“責任田”。部分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或高校輔導員的事,忽視了自身的網絡育人主體責任,缺乏對“三全育人”的理解。其次,對網絡輿情的引導不足。部分教育者對網絡信息的處理和判斷能力不足,導致錯過輿情引導的重要時機,甚至一些教育者關注的點和學生不同頻,缺乏對網絡輿情的重視。當網絡輿情產生時部分教師引導不當,反而引起了更大的輿論風波。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缺乏創新性,教育內容時代價值不足
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是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力的重要影響因素,然而,當前部分高校中思想政治方法缺乏創新,教育內容的時代價值不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方式較為生硬。網絡輿情的發展使網絡語言呈現碎片化、情緒化等特點,這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體系嚴謹、權威等特點相左。部分教育者忽略了網絡特點及學生的網絡語言表達方式,導致育人時效大打折扣。其次,教育內容選用缺乏時代特點,忽略了學生的內心需求。部分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偏向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忽略了內容的時代性,容易引起學生的抵觸和反感,起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同時,部分高校教育者忽視了網絡輿情傳播所蘊含的豐富資源。積極的網絡輿情或消極的網絡輿情都代表了學生的關注點,反映了學生的內心需要,然而部分教師采取“冷處理”的方式對待網絡輿情資源,造成教育內容的吸引力不足。
(四)優質網絡文化建設乏力,網絡文化產品良莠不齊
優質的網絡文化是大學生提升自信的來源,只有強化網絡文化建設,創造高質量的網絡文化才能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更高效地抵御不良網絡信息的侵蝕。當前網絡空間內容繁多,網絡文化建設乏力,產出質量良莠不齊。究其緣由,從高校視角而言,部分高校教育者網絡創作技能有待提升,高質量網絡產品創作人才缺乏。此外,文化產品開發缺乏整體的產品設計和包裝,高校缺少資金投入,導致宣傳不足設計不夠“精美”。很多負面的網絡文化資源和信息搶占了網絡空間,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挑戰。
四、網絡輿情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強化網絡素養教育,提升網絡自律能力
網絡素養主體表現為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網絡道德認知及網絡自律能力等內容。高校教育者可立足于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加強理論體系的研究,采取多元手段,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其一,依托課程建設強化網絡素養和網絡道德認知教育。高校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和課程思政加強大學生網絡安全素養和網絡道德素養教育,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堅定學生的政治立場。其二,開展主題班會或團日活動,選取典型案例進行細致分析、群體性分享,引發學生共鳴,起到警示教育作用,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其三,找到網絡言論表達規定和校規校紀的結合點,堅持柔性教育和硬性規范相結合,多管齊下,強化大學生網絡自律行為。
(二)加強教師網絡素質教育,強化教育主導作用
提升教育者的網絡素養有助于增強其應對不良網絡輿情傳播的控制力,發揮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其一,強化網絡素質理論培養,夯實知識體系。高校開展常態化培訓使廣大教育者明白網絡輿情“是什么”“為什么”以及“怎么做”等,“理解網絡輿情傳播的實質、內涵及網絡輿情傳播的基本原理和解決不良網絡輿情對大學生造成惡劣影響的方法等”[5]。其二,強化立德樹人的主體意識,自覺開展網絡輿情引導。由高校主導開展校內外研究與合作,聘請校內外專家以實踐的形式強化教師的育人主體責任。同時,向教育者傳授輿情引導的實踐經驗和基本技巧,強化教育者對網絡輿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預判能力,提升教育者的網絡輿情引導能力。
(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達,深挖教育內容的時代價值
高校教育者應研究網絡話語的表達特點和表達方式,了解學生的網絡需求及網絡使用習慣,堅持與時俱進尋求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與網絡思想話語表達形式的內在結合點,創新話語表達方式,靈活運用話語形式保障與學生同頻,引起學生的關注。同時,加強對網絡輿情理論的相關研究,選用體現時代價值的思政素材。把握網絡時代特點,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育人的理論體系,推動思政教育和網絡育人結合。選取具有時代價值的網絡輿情素材,例如“中國夢”“時代楷模”等正向且受到學生熱議的素材。深挖素材的時代價值和激勵元素,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提升育人實效。
(四)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暢通教育渠道
由高校主導依托融媒體中心,以高素質學生人才為基礎強化校園網絡文化的創作和包裝,提升網絡文化的質量和精美度。結合學生網絡輿情的關注點,分析學生所需,創作出“適銷對路”的網絡文化作品。同時增加資金投入,建立網絡文化作品的激勵機制,既保證創新的質量又激發創作的動力。此外,加強校園網絡平臺建設,拓寬宣傳渠道,充分利用“兩微一端”等平臺,建立網民平臺矩陣。依托網絡平臺,建立網絡輿情版塊及網絡留言版塊,整合網絡資源,保障輸出供給,加強對網絡輿情的預警和預判。
五、結語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輿情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影響。網絡輿情的影響具有兩面性,既有積極方面也有消極方面,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臨機遇,也極具挑戰。高校教育者應立足網絡輿情發展的實際創新育人方式,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振. 網絡輿情預測關鍵技術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0.
[2] 李海峰. 大學生網絡輿情新特征要求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東方企業文化,2012(19):258-259.
[3] 王迪. 網絡輿情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8.
[4] 葉凱. 芻議網絡輿情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 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6,18(05):94-95+91.
[5] 楊瑜雙. 網絡輿情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 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1.
(薦稿人:唐湘珍,甘肅醫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
作者簡介:尚碧波(1985—),男,碩士,甘肅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