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連瑞 張慧 閆英倫
【內容提要】響應新文科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傳播能力,是當代賦予外語學科和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之一。要培養外語人才能講、會講、講好中國故事,外語學科需與國際傳播融合發展,注重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分類施策,加強國際社會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的培養,精進語言能力培養,推動高等外語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關鍵詞】 新文科 國際傳播 外語學科建設 融合發展
國際傳播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指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要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強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專門人才隊伍。①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新文科建設首當其沖,外語人才培養更是責無旁貸。2021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外國語大學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要努力培養更多有家國情懷、有全球視野、有專業本領的復合型人才,在推動中國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國上作出新的貢獻。②外語學科建設應以此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提升外語教育效能,更好地服務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新文科建設理念的時代引領性
2019年5月,由教育部和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主辦的“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正式啟動,由此拉開了新文科建設的序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明確,新文科建設,要扎根中國大地,突出中國特色,形成中國方案;要開放合作,注重國際視野,培養涉外人才;要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促進學習革命;要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再出新。本質上,新文科的提出是對現代高等教育精細化、專業化和學科化的反撥,目標在于打破目前高等教育中文科、理科和工科以及內部各專業間壁壘林立的局面,拓寬學科專業所覆蓋的知識面,培養知識結構交叉復合的高素質人才,響應當代科學技術發展越發顯著的綜合化和整體化趨勢。新文科自誕生之初,就具有問題導向、交叉融合、新技術應用和創新性發展的鮮明特征。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大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時代新人是新文科建設的核心關切。自新文科建設啟動以來,得到了高校外語學科的積極響應。作為人文學科,外語教育理應守本創新。外語教育具有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學性的多重屬性,應當促進外語學科與自然科學之間的互動交叉,塑造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素養,也要推動外語學科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交融互通,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長期以來,我國外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技能型、通用型人才的培養為主,強調外語基本功和應用能力的發展。面對新形勢的發展,外語學科需要培育能夠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和社會需求,既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全球競爭力的復合型國際傳播外語人才。
國際傳播能力提升的現實迫切性
西方發達國家因其綜合國力占據世界領先地位,且擁有強大的媒體傳播力和輿論影響力,長期操控國際輿論走向,進而影響受眾的價值判斷。相較于西方話語的強勢輸出與霸權,我國的敘事體系建構與話語影響力還處于相對弱勢的局面。若想在西方構筑的輿論主導體系中突出重圍,改變“失語”境地,唯有構建自己的敘事話語體系,加強國際傳播,不斷增強話語權。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是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途徑,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進而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外語是提高國際傳播效能的必由之路。外語學科可以憑借自身的天然優勢和專業特色,助力中國聲音的全球化、區域化、分眾化表達,為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做出應有貢獻。提升國際傳播能力,人才培養是關鍵,因此外語學科建設理應擔負起國際傳播能力人才培養的重任。中國外語教育一直以來都堅定地以國家的發展需要為導向,不斷對自身進行調整革新,而在新媒體和新技術成為主要傳播形式的當下,語言作為傳播的主要載體,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認識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方式,因此其重要性變得愈發凸顯。語言自身所具備的跨學科屬性以及在傳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為外語學科同國際傳播的結合開辟了新空間,突破學科壁壘,二者的融合發展將有利于培養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提升國家形象,建立中國文化影響力、號召力、塑造力,進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外語新人”。國際傳播與外語學科的融合發展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著手。
第一,頂層設計、科學謀劃。國際傳播與外語學科的融合發展應注重前瞻性的頂層設計,加強培育外語人才的國家意識和政治立場,著力培養具備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五大核心競爭力的高素質外語人才。外語學科建設需統籌推進與分類施策,將國際傳播專業知識和外語教學進行跨學科有機融合,培養“外語+專業”人才,能夠運用外語掌握各學科的話語方式,以此傳播專業思想和學術成果。
第二,內知國情、外知世界。對內,需對中國歷史、文化與現實有著深刻理解,擁有文化自信、傳播中國核心價值觀;對外,需了解對象國或區域的歷史淵源、文化傳統、政治因素等方面,加強文化解碼能力,這些是外語學習者必備的個人素養。外語教學賦能國際傳播能力培養,將跨文化傳播理念融入外語專業的建設與發展中,致力于培育融貫中西,具有跨文化互鑒與傳播能力的人才,促進中外交流與文明互鑒,進行有效的國際傳播。
第三,多元聯動、同向同行。我國的對外傳播多數借由政府或體制內的機構主導行為,往往容易受到誤解和歪曲。因此,需建構多元傳播主體矩陣,多主體、多渠道、多領域、多形式傳播中國聲音,打造立體式的話語表達與文化傳播平臺。政府部門、官方媒體和民間團體共同發力,譬如團結專家學者、國際友人、華僑華人、留學生群體、普通民眾等一切力量,增強國際傳播影響力。外語專業師生在其中可充分發揮作用,利用自身優勢主動向外宣介中國經驗、主張、方案、智慧,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豐富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道與術,以期全面展示真實、立體的中國形象。
外語學科創新發展的路徑可行性
新時期的外語學科建設應具備國家使命擔當意識,需以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為己任,彰顯學科特色和優勢。國際傳播外語人才的培養是我國外語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任務和光榮使命,踐行外語學科的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學性,構建并實施學科與國家戰略協同、團隊與國際師資協同、課題與優質課程協同、成果與社會需求協同、過程與培養結果協同的“五協同”高水平創新型外語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本科—碩士—博士貫通人才培養的良性互動,激發學科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力爭培養了解我國國情、具備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熟練運用外語、具有跨文化傳播能力、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傳播規律的復合型高端外語人才。具體而言,新時期外語學科的創新發展路徑需要從教材體系革新、課程設置優化和師資隊伍組建三個維度進行探新。
第一,深化教材體系革新,為外語學科創新發展“精確導航”。教材是教學的風向標,不但是課程教學依托的關鍵載體,而且能夠指引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直接制約著教學效果。外語教材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通過在外語教材中融入國際傳播內容來探索外語教學基本要求和傳播素材的契合點和互補點,是踐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保障。外語教材編寫需堅持“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戰略布局。就價值塑造而言,注重價值觀引導,體現國家意志,樹立中國自信,價值塑造應根植于外語教材中;就知識傳授而言,通識知識和專業知識應有機結合,通識為體、專業為用,體用融合;就能力培養而言,培養跨文化互鑒與傳播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外語教材編寫可呈現以下特點:其一,外語+專業,實現跨學科交叉融合;其二,新形態教材,實現紙質教材與數字課程的有機融合;其三,緊跟時代前沿,對現實生活素材進行有序設計和編織,選取最新熱點話題作為案例分析。
第二,加強課程設置優化,為外語學科創新發展“精準引航”。傳統的以語言技能為單一導向的課程教學需要轉變為以培養國際傳播能力為核心的多維度教學。加強外語課程體系整體設計,從形式拓展和內容拓展兩個層面進行創新。形式拓展層面可構建線上線下融會貫通的混合式課程教學。內容拓展層面需優化現有課程門類設置的排列組合,促使各門課程為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構建合力。一方面要持續加強學生的外語運用能力,夯實理解世界、傳播中國的基礎;另一方面要強化學生對中外文化對比、媒體議程設置等知識的涉獵,可開設與國際傳播密切相關的課程,如跨文化交際、國別區域對比、傳播學基礎、大眾傳媒、國際新聞寫作等。這些課程可有效幫助學生知曉西方人文知識背景,掌握西方媒體的思維與寫作模式,助力中國故事的國際傳播。
第三,強化師資隊伍組建,為外語學科創新發展“長距護航”。師資隊伍是外語教學的主力軍,提高教師的勝任力,是檢驗外語學科能否有效實現創新發展的試金石。師資培養是關鍵一環,提升教師的學術水平,促進產學研協同發展,將科研成果反哺外語教學;同時,針對教師進行國際傳播理論與實踐的培訓指導,轉變教師觀念,促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內容革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確保國際傳播取得實效。師資隊伍組建要立足學校辦學定位、辦學特色、地域特點統籌規劃,搭橋梁、建機制、促聯動,校內外、國內外開展合作,整合優秀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開展教師合作實踐、協同育人。譬如,外語教師可與新聞傳播學、國際關系學等專業的教師聯合授課,豐富師資知識結構和能力,也可充分利用優質的網絡資源,進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實現跨學科融合與技術賦能,助力國際傳播。
總而言之,響應新文科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傳播能力,是當代賦予外語學科和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之一。要培養外語人才能講、會講、講好中國故事,外語學科需與國際傳播融合發展,注重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分類施策,加強國際社會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的培養,精進語言能力培養,推動高等外語教育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目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在國際舞臺上演奏出華美的中國樂章。
本文系2021年山東省本科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海洋強國戰略背景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
楊連瑞系中國海洋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外國語學院院長;張慧系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閆英倫系中國海洋大學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第1版。
②《80周年校慶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北外老教授回信》,北京外國語大學官網,https://ef.bfsu.edu.cn/info/1060/1406.htm,2021年10月18日。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