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福

青春期的孩子,常讓家長、老師束手無策。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被重視起來,在一線教師的日常教學中,除了傳統的“傳道受業解惑”,另外一項愈發重要的職責,就是學生的心理疏導。作為一線教師,有過多年心理疏導經驗的“廣東省優秀教師”林元景,在和學生的日常接觸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面對青春期心理、生理等不斷變化的青少年,如何讓他們以健康的心緒面對人際交往、學業壓力,林元景老師將為大家帶來經驗分享。
林元景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梅沙雙語學校德育中心主任、班主任,專職心理教師,中學心理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廣東省“百系列”百名優秀德育教師、廣東省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省級名班主任、廣東省首批“心理名師”培養對象、廣東省心理C證培訓師、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A證教師、佛山市“三名人才”名班主任、南海區高級班主任、佛山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南海區教育發展指導中心特聘教研員、南海區班主任能力大賽導師團成員、南海區德藝指導中心理事、南海區優秀班主任。曾獲得廣東省首屆心理教師專業大賽一等獎,佛山市第三屆班主任能力大賽一等獎,佛山市首屆心理教師專業大賽第一名,南海區首屆初中專(兼)職心理教師專業能力大賽特等獎第一名。
本刊記者:結合多年班級管理經驗,您覺得當前學生面臨哪些人際關系處理的難題?產生這些人際關系難題的緣由是什么?
林元景:我認為在青春期階段,學生面臨的人際關系難題主要是兩大類,一是同伴認同,二是親子關系。產生這兩方面難題的緣由與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自我同一性是由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來的,簡單理解就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將自己與有關的各個方面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協調一致但又獨具個性的自己。和個體有關的各個方面包含了人際關系,并且青春期,人際關系尤為重要。
舉個例子,眾所周知到了中學后,學生的重要他人已經從家長、老師轉為同伴,在長時間的同伴交往中,如何獲得同伴認同,但又區別于其他同伴讓自己變得更獨特,成了青少年關注的重要“課題”。在這個階段,我們就會看見無原則退讓、強勢表現等極端的人際交往方式,這些青少年的內心無時無刻不充滿矛盾,這也對日后的人際交往模式產生了影響。
另外,親子關系也是這一階段重要的人際難題,父母的教養方式會直接影響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完成。孩子希望脫離父母的約束獨立處理成長的問題,但同時又沒有足夠的能力來獨立應對各種問題。
總之,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所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種矛盾體,這在人際關系中表現明顯。
本刊記者: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您開展過哪些活動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效果如何?是否有詳細案例可以分享?
林元景:的確,在我的班級中,活動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一般來說,我的班級所開展的活動主要分為學校的大型活動、班級的特色活動和家校的共育活動三大類。每一個活動均是一個溝通展示、互助成長的極佳平臺,這些活動對學生的人際關系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例如,今年我所帶的班級,我們便開展了小組說新聞的活動,將全班同學分為8個小組,進行每周的新聞播報,小組成員進行組內分工、各司其職,如新聞點選取、素材收集、課間制作、播報分工等,在活動進行過程中,同學們為了共同的目標而付出努力,不斷呈現每個人各自的特點,再進行深入討論,消除分歧、統一思想,最終將一個完整的新聞播報出來,在此過程中人際關系自然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
本刊記者:作為班主任,為了讓班級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您有什么建議和看法?
林元景:前面我也提到了重要他人這一概念,班級是青少年除了家庭以外最重要的生活場所。在過去,我們教師更多看到的是學校、班級中的學習屬性,忽略了班級的生活屬性,而班級生活屬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便是人際關系。用我們都熟悉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進行解釋,生理需求是最底層的需求,在絕大多數班級中這一層需求都能滿足,但到了第二層安全需求,班級便開始了分化,有一些班級人際關系淡漠,給學生的需求僅僅停留在人身安全方面上,學生的需求也就基本停滯。但如果順利轉化,從人身安全轉移到人際的安全與穩定,那么就可以逐步邁向愛和歸屬、尊重,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求,如果能夠輔助以更好的班級文化氛圍和學業方面的集體目標,那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里的審美需求和認知需求也可以逐步呈現出來,從而讓學生在班集體中得到需求的滿足。簡言之,在需求層次的提升過程中,人際關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要達到更好的結果,便需要豐富班級的日常生活,讓班級由一件件具有儀式感、生活化、日常化的小事所填充,這樣的班級生活才能更加豐富,人際氛圍才會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本刊記者:為了持續提升學生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您覺得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林元景:作為教育工作者,我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構建平臺、營造氛圍。之前也提到過班級的生活屬性需要各種生活化的小事來進行支撐,那么作為教師,開展班級活動、構建人際平臺則是我們要做的首要工作。從一個班級的初建開始,我們便通過活動、游戲等多種方式進行破冰,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身邊的善意和包容,人際關系自然能在溫暖的土壤中生根。
注重日常、言傳身教。這幾個字絕對不新穎,但卻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人際關系原本就體現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日常與學生的交談、與同事的相處、與家長的溝通等都是一種很好的示范作用。這種日常化的呈現,對學生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的提升則是潛移默化的。
抓住契機、轉危為安。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人際沖突甚至人際危機絕不罕見,但我認為每一次沖突或危機的出現恰好是學生人際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機。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提升教育的敏感度,遇到此類問題時要有“二心”。一是問題解決的決心,青少年人際關系沒有無法調節的死結,更多的是自我中心的禁錮,因此,這些問題是可以逐步化解的;二是轉危為安的細心,通過與學生針對矛盾事件的探討,引導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多想想“如果我是他,我會……”,具備這二心,我們才能幫助學生逐步提升自己的人際關系處理能力。
總而言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明確,知識的傳授許多時候是專題化的進行,但學生的成長教育更多時候是在日常中發生的。最后,用葉瀾教授的一句話和各位讀者共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