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鐘啟泉先生說:“課堂教學應該關注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對智慧沒有挑戰性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也不具有生成性。”課堂教學如果失去了它的生成性,那么課堂也就失去了彈性和生命話力,從生命的高度來看,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
要以“有效生成”的理念來組織課堂教學,以教學活動中師生、生生的多重互動生成,教學環境的不斷變動和教師及時處理多種反饋的方式來推進教學進程,從而建構起開放的、充滿活力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
“有效生成”,視課堂教學為動態發展的,突出教學個性化的構建,是一種開放的、互動的、動態的、多元的教學形式,同時“有效”強調課堂的“度”,即課堂雖動態、開放,但也不能完全是師生的即興創造,重要的是和諧、融合、自然。“有效生成”的教學過程中既要重預設,更要重生成,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在有效生成中教師應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一、教師要做好設計師,精心預設教學過程
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超越,教師要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模塊和教學細節。
1. 預設彈性的教學目標
首先要依據課程標準,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目標預設;其次還要預設結果,學生在這節課可能達到的目標水平;再次要預設彈性和分層目標,在預設時,要充分考慮到課堂教學環境的復雜性,考慮到生生之間的差異,要考慮到預設與生成之間可能出現的差異。
2. 預設生動的教學模塊
一節課的教學可設計成若干個板塊。預設時,可依據教材本身來預設,也可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和生活經驗來預設,我們要以教材為藍本來建構知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教教材”本身。例如,學習《體味文化》,一般預設為兩個教學模快:“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力量”。但我們也可以視學情來重組模塊,將學生分為四組,即家庭組、班級組、學校組、城市組,學生可自由組合,每組設一名組長。要求學生課前通過收集資料、實地考察、問卷調查等方式分別在課堂展示家庭生活、班級、學校活動和城市建設中來感受文化和文化的力量。家庭組講了自己名字中蘊含的文化意義和家居布置中體現文化的物品;班級和學校組展示學校各類文體活動,及同學們通過參加這類活動所受到的教育和影響;城市組展示了南京在申辦青奧會過程中的一系列文化建設活動和成果,激發了學生勤奮學習、努力成才的熱情。
3. 預設偶發的教學細節
在預設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塊時,不能忽視對教學細節的預設。如啟發學生對一個社會現象表達自己的見解時,設想學生可能會說些什么,教師應如何引導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達到預定的目標,如果學生達不到預定目標時該怎樣分步實施,其中關鍵一步是什么等。預設學生生活中有怎樣的體驗,會提出什么問題,解讀會有哪些感悟,探究會有哪些答案,練習會出現什么錯誤……在此基礎上教師怎樣肯定、鼓勵、引導和矯正等。
二、教師要做好“助產士”,鼓勵學生思考、質疑
面對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師應向蘇格拉底那樣,做學生思想工作的“助產士”。教師的任務不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通過組織討論、辯論等,幫助他們發現知識。
1. 鼓勵思考、質疑
“學而不思則罔”,學生不是容器,不是灌輸知識的容器,教師在教學中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悉心保護,從而培養學生的質疑、批判的精神。要鼓勵學生不拘于某些固定的框架,不拘泥于課本中某些現成的結論,敢于大膽質疑,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當學生有“奇思妙想”、別出心裁的想法時,教師要鼓勵與正確引導。當學生有標新立異的提問時,教師要用心傾聽、及時捕捉,讓智慧閃光。
2. 教學留白,藝術化教學
在中國古代繪畫中,“空白”是一種常見的形式,能創造出一種“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把這種藝術手法引申到課堂教學中,即教學時間上要留有余地(讓學生思考和整理),教學內容要留有空白(讓學生自主探究,填補空白的內容)。留白藝術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留有余地,啟發思維,激發求知欲和探究的熱情,有效生成新的教學資源。
3. 組織討論、辯論明晰認識
小組討論、辯論會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究的熱情,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選取適當的方式鼓勵學生討論和辯論。例如,在學習《我國的政黨制度》內容時,有學生提出:我國可以照搬西方的政黨制度,采用議會制的方式嗎?對此,教師先不作任何“灌輸式”講解,而是平等地參與學生的討論,師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平等對話,相互啟迪,再通過比較和分析,使學生自主生成知識,課堂教學也找到了新的切入點。明確我國的制度優勢,適合中國國情,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三、教師要做好領航員,使學生在動態生成中不迷失方向
在動態生成的教學課堂上,部分學生常常一節課只關注了動漫或視頻資料、忽視了本學科教學的重難點和知識的生成;少數教師不加鑒別地把學生提出的所有的看法或問題,統統看成是進行生成性教學的有效資源,盲目地引導學生圍繞這些所謂的“新素材”進行討論、學習,在教學生成中迷失了方向與目標。教師要注意引導,關注教學的重難點,關注學生的價值取向,使學生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不迷失方向,要實現生成的有效性。
1. 關注教材的重難點
教學要圍繞教學目標來展開,力求達到預設的目標和效果。在課堂生成中,時常會遇到反映學生真實想法的意外生成問題。當課堂中的意外生成資源剛好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這時教師就可以將其加以利用,逐步質疑,讓學生自主探究出問題的實質,以小見大,深入淺出,這種生成就是有效的。但同時也經常會遇到課堂教學中的生成資源對教學目標的生成意義不大或者偏離教學目標,教師就要引導,來個及時“剎車”,一帶而過,不花過多時間處理,以免偏離了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教學中要緊緊抓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善于利用有價值的課堂生成。
2. 關注生成內容的價值取向
在開放的課堂中,生成性的教學資源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智慧的結晶,它涉及的內容很廣泛。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智慧,注重對學生的生成資源加以鑒別和引導,關注生成內容的價值取向。例如,一位教師在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這一課教學時,創設了一個讓學生討論的環節。在討論過程中,有一位學生突然冒出一句:“岳飛抗金是愚忠的表現,是忠君,不是愛國”。當時班級同學議論紛紛。但這一問題是在教師預設以外的,所以這位教師說:“這個問題我們放到課下去說吧。”很是可惜,一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生成性課程資源就這樣輕易流失了。我認為教師應抓住時機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岳飛的行為到底是不是愛國,從而生成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性、歷史性”。這樣,這節課既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又能出現預設中沒有的教學資源;同時,在生成的過程中,也使得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了提升。學生這樣的“獨特見解”,需要我們教師及時加以引導和糾正;如果任其蔓延,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會迷失方向。因此,在有效生成的課堂上,教師要注重生成內容的價值取向,要尊重學生,更要提升學生,用生命來啟迪生命。
3. 關注大多數學生的需求
教學要面向全體,要關注大多數學生的需求。有的教師在課上,只要有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哪怕只有一兩個學生感興趣,教師也如獲至寶,抓住這一“生成點”,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忙碌半天,結果大部分同學一點參與的欲望也沒有,這樣的教學是失敗的。其實,要處理個別學生提出的個體性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先肯定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引導學生課后自行查閱資料,進行拓展延伸閱讀。
四、教師要做創造者,激發課堂動態生成中的魅力
課堂的生成是動態的、復雜的、多變的,甚至是不可預期的。這就需要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不斷地捕捉、選擇、重組生成的教學資源,及時調整教學設計與教學策略,使教學更生動、更有效。
1. 巧用學生的提問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過程,雖然教師在備課時預設了多種方案,但課堂教學中時常會出現預設以外的偶發事件。這種“意外”發生時,我們教師應及時捕捉其閃光點并拓展延伸,舉一反三,動態生成三維目標,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在教學《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奉獻》時,有一學生突然提問:“我對社會做貢獻了,但當我需要別人對我做貢獻時卻得不到,這不是不公平嗎?”全班同學聽到此問題后議論紛紛,教師靈機一動,順著學生的思路拓展延伸,生成了新的教學生成點:“貢獻是商品嗎?能交易嗎?貢獻就一定要索取嗎?”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形成共識:貢獻不是商品,不是平等的交換,不能認為我貢獻多少,別人就必須回報多少。貢獻是一種社會責任,是我們追求的更高的道德目標,奉獻會使你找到生活的意義,讓你的生活更有價值。由于教師的及時調控,不僅沒有使原有教學設計的主要目標落空,相反,隨著教師的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的欲望得到了保護和激發,不僅回答了學生的疑問,而且保護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也進一步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
2. 巧用學生的錯誤
如我們在講《當今國際社會》時,在分析“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時,學生突然說道:“放眼全世界,地區沖突頻發,時代主題還是這個嗎?”同學們隨即議論紛紛。我在課前并未預設這一問題,因此原定的教學計劃無法繼續進行,于是我因勢利導及時調整思路,并迅速形成新的生成目標:“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是不是意味著就沒有戰爭和沖突呢?”學生在學習思考的過程中出現一些錯誤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如果教師用足夠的教學儲備和教育的智慧,巧妙利用這些錯誤加以引導、點拔,就會實現“理越辯越明”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更好的訓練,讓學生對知識理解更深刻。
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上,我們教師是大有所為的,教師的精心預設,教師的智慧運用,教師的因勢利導。我們教師要做有效生成課堂的創造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的價值觀,讓政治課迸發出活力和魅力,點亮學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