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萍
引言:
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識儲備已經達到了一定的要求,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學生的日常生活需求,所以小學生對新知識仍然保持著較高的熱情,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所以教師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去了解學生的心理。小學數學對培養小學生的思維邏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除了學到知識之外,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不斷提高。提問作為小學課堂的常用教學方法之一,大多數教師并沒有發揮到提問的真正價值,并且認為提問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方法,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本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分析課堂提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開展有效的課堂提問,希望能夠為廣大教育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傳統小學數學課堂的弊端
(一)整體學習效率低下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一講到底的方法,整體課堂秩序十分安靜,教師的教學工作開展得十分順利。但是這種方法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課堂氛圍十分沉悶,學生很難產生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方面很難得到真正提高,只能通過死記硬背才能達到教師的要求,對于小學生來講十分痛苦。雖然教師講課十分流暢,進度也很快,但是學生的學習效率卻十分低下,總體的教學效果并不好。課堂效率低下對于學生的學習會產生極大的危害,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會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二)師生之間缺少互動
在傳統灌入式教學背景下,教師的任務是單純地進行講解,而學生的任務在于聽講,師生之間的工作很少相互結合,沒有產生一定的聯系性。這種情況往往會導致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情況下,不愿意去詢問教師,師生之間的互動嚴重缺乏。久而久之,師生之間就會產生疏離的情緒,不利于教學任務的開展。師生之間缺少互動也是目前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之一,只有師生積極進行互動才能更好地展開教學。
(三)課堂學習氛圍低下
由于不正確的提問方式,導致學生對所學內容很難產生真正的興趣,進一步導致課堂整體的學習氛圍不高,對于教師開展教學任務造成了很大的阻礙。課堂學習氛圍低下會導致學生的情緒產生一定的變化,可能讓學生產生憂郁、散漫、懶惰等不良情緒,非常不利于學生的發展。長期受到不良情緒的干擾,很有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對學生造成嚴重的傷害。
二、有效提問的作用及意義
(一)活躍課堂氛圍
在課堂中如果教師巧妙運用提問這一技能的話,很有可能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在恰當的時間進行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情緒時刻保持積極的狀態,課堂的整體氛圍也會隨之得到活躍。例如,兩個數學教師,一個采用文字導入的方法進行提問,另外一個教師以圖片的方式導入提問,很顯然利用圖片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教師在展開提問的過程中可以借鑒此方法。環境對于學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良好的環境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作用,不好的環境也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阻礙,所以小學教師應該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向上的學習氛圍。
(二)有效提問能夠引導學生溫故知新
教師在課堂上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應該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在哪一個環節提出哪一個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應該涵蓋復習、思考、鞏固、總結等不同的功能。教師在正式開展課堂之前可以先對原有知識進行提問,引導學生回顧舊知識,然后開展新的教學。溫故而知新,只有對先前所學知識準確把握后,才能更好地學習新的知識。
(三)及時獲得信息反饋
教師如果單純地講解知識,而不與學生進行有效互動,那么很難對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一個清晰的把握。通過提問的手段,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如果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說明學生可能對該階段的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教師就可以及時得到信息反饋,然后對后續教學進行調整。如果學生對于所提出的問題了如指掌,那么說明學生對該階段知識已經熟練掌握,教師就能繼續開展新教學。
三、小學課堂開展有效提問策略
(一)提問應富有趣味性
學生的學習是一項相對主觀性的工作,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關聯。對于感興趣的學科,學生往往會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該學科的課堂中。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提問環節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這也是目前我國所提倡的啟發式教學的精髓之所在。為此,教師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將教學中心放在提高學生的興趣方面上,采用多變的的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地提出富有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生動的語言和靈活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拘泥于單一的“你問我答”的形式。
例如在學習《觀察物體》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對不同物體進行觀察的過程中,可以盡量選擇充滿趣味性的物體,而不是把觀察對象局限于單一的簡單圖形上。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具更有利于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師在展開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富有變化,盡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去開展。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觀察玩具不同角度之間的差別,然后利用家長的手機進行拍攝,增加類似的貼近生活的作業便于學生理解,同時也能讓學生擁有更強烈的學習欲望。
(二)提問應富有思考性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推進,教育部門鼓勵教師與學生之間積極進行互動,而提問,正是生生互動的一個良好載體,教師可以以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面對相同的知識,教師提出不同的問題,就會產生不同的課堂效果,數學教師在展開課堂提問時,應該關注所提出的問題是否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如果問題過于簡單或者過于困難的話,都不利于引發學生的思考,所以教師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選擇符合學生學習情況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引發學生的思考,同時注意提問的難度應該適中,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對于問題的思考。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加法與減法》這一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情感目標分別進行提問:什么是分數?分數的加法和減法與小數加法與減法的區別是什么?學習分數加減法的應用?這些問題不僅能夠增加課堂師生的互動,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課堂中去。提問應該遵循層層遞進的原則,在學生理解某一層次的知識后再開展下一環節的提問,防止學生產生知識盲區。
(三)提問應富有探究性
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新課改目標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學生學習的內容應該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就不應該是一個枯燥無味的過程,而應該是一個活潑的、充滿趣味性的活動。但是在以往教學方法之下,由于數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過少,導致學生和教師都將課堂的四十分鐘看作一個非常難熬的過程。針對這種弊端,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減少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而是引導學生主動去把握學習進度,給學生保留一定的空間讓學生主動思考,另外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同時應該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例如在學習《圓柱與圓錐》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不應該直接詢問學生“圓柱與圓錐的區別”,而是應該先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圓柱體以及圓錐體,例如路障、筆筒、水杯等常見物品,從而引發學生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在全部課程內容講解完畢之后,再提出該問題,學生既能對課堂知識進行鞏固,也不會認為所提出的問題難度過大、難以理解。
(四)提問應具有創新性
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新知識的講解應該自然有序地進行銜接,與先前所學知識進行融合,防止學生跟不上教師的教學思路。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知識點的銜接問題,同時要注意面對新知識所提出的問題也應該是新穎的,防止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數學素養進行培養和提高,讓學生在課堂互動中得到不斷進步和發展。讓學生對知識不僅僅停留在識記和理解方面,而是應該更加深入地去對知識進行探究,并且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學以致用,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例如在開展《圓的面積》這一部分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推算出圓的面積公式。首先將圓形均勻分成若干份,然后通過特定的方法將其拼接成一個類似長方形的圖形,其次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進行帶入,然后引發學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和圓的面積之間所存在的聯系,然后逐步推算出圓的面積公式。通過這種創新性的提問方式,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
(五)提問應具有時空性
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到,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思考速度與成人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應該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思考,而不是立刻請同學站起來回答問題。思考時間應該符合大多數學生的速度,以中等偏上學生的水平為主要標準,這樣的安排對于優等生來說不至于由于進度太慢而影響學習,對于后進生來說思維稍微集中就能跟上,相對來說最為合理。如果是課堂隨機提問,至少應該讓學生思考5秒左右的時間,對于課后的開放性作業,教師可以第二天再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評價。
例如在《圖形的運動》這一部分學習內容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部分開放性作業,例如讓學生通過“俄羅斯方塊”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去學習知識,然后在第二天詢問同學從游戲中的收獲,以這種學習方式更能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的熱愛之情。或者引導學生自行制作小彩旗,然后以旗桿為軸旋轉,觀察得到了什么。開放性作業對于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更是技能和思想層面的,所以教師應該多布置開放性作業,讓學生的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有效的課堂提問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應該將課堂提問環節作為教學的重點,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不僅能夠引導學生跟上課堂進度,同時還有利于拉近師生關系,讓學生更加喜愛教師,對于課堂學習也會更加認真。在提問技巧方面,教師應該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摒棄陳舊觀念,積極采納優秀教師的經驗,同時積極與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根據學生反饋對自己的教學不斷進行改正。教師只有在不斷學習中進步,才能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