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小杰
語文是學生學習母語的主要學科,更是貫穿于學生整個成長生涯的重要基礎課程。在小學時期,語文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語言溝通等多項能力的課程,也是教會學生認識生字、學會文字表達的基礎學科。而且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明顯的德育作用和功能,這對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具有較高的價值和意義。所以,語文課程是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的關鍵途徑,學生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能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品質,能真正成為社會所急需的德才兼備、高素質人才。
一、將德育滲透到文章講解中
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很多文筆優美、內涵深刻,讀起來令人回味無窮的文章。并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更多的人生道理,如“贊揚父母之愛”“頌揚英雄勇敢精神”“揭示大自然奇妙之處”等,這些都是豐富的德育素材。所以,教師除了要為學生講解語文知識外,還應有針對性、有選擇地挖掘文章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
比如:在教學《母雞》這篇文章時,教師除了帶領學生真正學會文章中的生字、生詞,還要對學生提出問題:“文章為什么以‘母雞命名?這篇課文中蘊含著什么道理和精神?”隨后,帶領學生解析文章內容,分析文章主題,讓學生通過文章的學習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順勢對學生開展德育教育,讓學生真正明白“孝順父母、愛護父母”的真正意義,體會到文章作者對母愛的歌頌與贊揚,并教育學生:“父母從小養育你們,無微不至地關愛你們、照顧你們,今后你們也要發自內心的對自己的父母好,主動承擔家務、關心愛護父母,你們是否能做到?”這時,大多數學生的回答都是:“能。”這個回答能體現出學生真正理解文章主旨,能感受到文章的思想和內涵,促使學生既完成了知識學習,還接受了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將德育滲透到課外閱讀中
通過多次的教育實踐能夠得出,有效開展課外閱讀,能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文學作品,能最大化地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在浩瀚無垠的文學世界中吸取更多的營養成分,能開發自身的智慧,具有“一箭雙雕”的良好教學效果。所以,不難看出,將德育滲透到閱讀教學中,具有良好的可實施性,能幫助學生掌握課外文章的真正內涵,還能促進學生的思想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比如:教師在以“植物”為話題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不僅要保證學生能流暢順利地朗讀出文章內容,還要帶領學生針對文章主旨展開分析。如,眾多的植物中,竹子是代表中華文人墨客的一種植物,很多文人墨客都通過詩詞的形式歌頌過竹子。而詩人之所以這樣做,不僅僅是因為竹子的外貌,更是因為竹子身上有詩人最熱愛、最尊重的高尚精神品質——面對挫折頑強不屈服的心態和精神。所以,我們也應該像古人先輩一樣,學習竹子身上的頑強不屈精神,敢于面對困難、挑戰困難、突破自我,從而收獲美好的未來。
三、將德育滲透到識字教學中
教師在進行識字教學中要立足美學原則,逐漸滲透德育教育。新課改后的教材中出現了大量的生字,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再加上互聯網、信息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普及,很多學生認為會不會寫漢字并不重要,能在電腦中打出來就行。同時,也有很多學生疏于練字,字跡變得越來越潦草、狂放。因此,教師應借助這一機會滲透德育教育。
比如:在教學《宿新市徐公店》中的生字時,教師就可以滲透德育教育,如:“字有高矮大小之分,因為它們要共同創建和諧的社會。兩個不同的漢字組成一個新的字體,相互之間需要幫助、謙讓,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某些筆畫還產生了一定變化。”通過這樣的方式,能讓學生在拆分、解析、學會生字的同時,感受到人與事物之間的聯系,將識字和人生道理結合在一起,接受團結友愛、相互幫助、互相謙讓等方面的德育引導。
總而言之,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明確德育的重要價值,以及幫助學生塑造良好品質的重要性,不斷的將德育元素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讓學生能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逐漸成長為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