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寧 陳霞波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主要立足于核心素養,結合課程的目標體系,設置有助于實現體育與德智美勞和國防教育相結合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教學內容。筆者對跨學科實施的不同途徑進行歸納,從“跨學科融合”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素養能力3個角度,用案例進行闡述分析。
一、作為教學方法的“跨學科融合”
作為教學方法的“跨學科融合”是指基于現有既定的學科課程體系,某一科目的授課教師在單一學科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使用其他學科的知識、思維方式等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以體育與健康學科為中心,列舉以下“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方法。
與數學的融合:在水平一《技巧滾翻》課中,通過觀察的形式,運用數學知識中不同形狀物體的滾動性原理,讓學生體會“只有團身緊,才能滾動圓滑”;在隊列報數練習中,通過運用乘法運算,快速計算隊列的總人數。
與音樂的融合:在萊格爾跑練習中,通過音樂節奏變化控制跑速,對體能訓練的速度、耐力等身體素質的測算更為精準有效;在課的結束部分,通過唱的形式,用舒緩的音樂結合拉伸動作,達到放松效果。
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用多媒體設備觀看體育賽事,學習比賽規則、分析技戰術,以獲取更多體育競賽知識;將動作技術以拍攝的形式進行錄制,通過軟件的制作,用降低速率來回放,讓學生觀察分解動作,從而明白錯誤點并進行有效糾正。
作為教學方法,需要融合不同學科知識點,找到本質的內在聯系、內在遷移、內在作用,要透過表象看本質,而非只是關注知識層面的“跨學科”,要注重解決實質問題的“跨學科”,使體育與健康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建立有意義的“交融點”。
二、聚焦教學內容的“跨學科融合”
“跨學科融合”的核心特征表現為在跨越單一學科的基礎上,圍繞一個內容展開設計與實施。這就意味著它不是在知識內容上追求跨學科,而是根據教學內容整合不同學科領域進行的教學。
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回歸于生活情境進行教學,如,常見的挑重物動作,可以將挑的工具以及挑的物體用體育器材替代,運用在體育課堂中,發展學生平衡能力;再如,海邊漁民踩著“泥馬”撿泥螺動作,教師在體育課堂中可以引導學生模仿其動作進行練習,發展學生協調、力量等素質。
三、培育素養能力的“跨學科融合”
通過跨學科的形式,聚焦不同課程核心素養的融合,有助于學生素養能力的綜合運用,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人。筆者結合不同學科的素養能力進行舉例。
與數學素養的融合:在肩肘倒立教學中,學生出現支撐不穩、夾肘無力,導致倒立不起來的現象,這時可以通過讓學生探究三角形形成的數學原理,分析動作形成的規律,從而更好地掌握該技巧動作。
與音樂素養的融合:在健美操教學中,教師教授基本步伐與手型,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組合動作創編,并尋找與動作相匹配的音樂,使之有效結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創編動作的能力、選擇音樂的能力、分析樂理的能力等,這樣的學習方式更能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與科學素養的融合:在耐久跑教學中,需要結合地圖,按順序找到各個省份的點位完成練習。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運動能力中的耐力素質,還使學生掌握科學中的地理知識,這樣學生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務。
改變以往的“教師教教材、教內容、教動作”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探究、合作的方式進行學習,對促成綜合素養的培育更有效。
——陸寧(浙江省寧波市鎮海蛟川書院,315201);陳霞波(浙江省余姚市舜北小學,3154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