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凱
日前,記者跟隨相關部門前往韶關,了解當地近年來如何以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為契機,積極探索老工業基地產城融合新路徑,通過“廠區變園區、產區變城區”的“雙變”轉型,將一座老工業城市打造成為全省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全市“雙變”轉型初顯成效
韶關地處粵湘贛三省交界,礦產資源豐富,是華南老重工業基地,鋼鐵、有色、礦產是其支柱產業。由于受認識和歷史的局限,生態環境歷史欠賬多,環境質量也受到一定影響。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開展以來,韶關以落實督察整改為契機,全面推動老工業基地的綠色生態發展轉型,一手推進工業企業污染治理,一手推進生態環境修復。
經過近年來的持續治理,韶關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2017年以來水環境質量保持優良,13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保持100%;9個縣級以上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均達到Ⅱ類標準。大氣環境質量大幅改善,2017—2021年市區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率逐年上升,從2017年89.3%上升至2021年98.4%,全市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作為廣東著名的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韶關于2019年8月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全市也以此為契機積極探索轉型新路徑,在2021年創新實施“廠區變園區、產區變城區”轉型改革試點。截至目前,第一批啟動的項目韶鋼、韶冶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原本單一的工業園區經過改造提升轉型為綜合性產業園,兩家企業在廠區原址分別成立了寶武鋼鐵(韶關)現代產業園、中金嶺南(韶關)功能材料產業園,已經有一批高端智能裝備制造項目和研發型企業已落戶,第二批“雙變”改革試點企業(東陽光、凡口礦、丹冶)也已經順利啟動。
在發展經濟新動能方面,韶關積極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探索,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推動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打造了以一個碳中和研究院、一個碳中和產業園、一個碳中和產業基金、一個碳中和智庫、一個碳中和交易平臺、一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的“六個一”韶關模式。
憑借粵北的生態資源稟賦優勢,近年來韶關在低碳新能源產業加快全產業鏈布局,全力建設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目前三峽新能源、明陽智慧能源等已經計劃“十四五”時期在韶關開發陸上風電裝機30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800萬千瓦。
此外,借力國家“東數西算”布局,韶關加快引入大數據產業,今年5月29日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集群已經正式動工,預計到2025年將建成50萬架標準機架、500萬臺服務器規模,投資規模超500億元,未來韶關還努力構建輻射華南乃至全國的實時性算力中心,打造千億級的電子信息和大數據產業集群。
鋼廠成為旅游網紅打卡點
櫻花大道、風鈴大道、紫荊大道、彩虹噴泉、工業風的咖啡書店,光看這些名字很多人第一反應會是風景區,很難把它們跟三大五粗的鋼鐵廠聯系在一起,但實際上它們確實坐落在有著56年歷史的韶關鋼鐵廠區里。
近年來,韶鋼在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提出了三步走的綠色發展規劃:第一階段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第二階段實施美麗韶鋼建設,第三階段徹底走上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為此,韶鋼自2007年起陸續對落后設備及工藝進行淘汰,先后淘汰了多座小型燒結機、焦爐、高爐及低效電機,實施了燒結余能發電、煤氣高效發電等技術改造項目,提高了余能發電和煤氣綜合利用發電量。2017年后,韶鋼還按固體廢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原則,先后推進工業垃圾源頭分選、生活垃圾分類、固體廢物協同處置、資源化利用和產品化認證,2021年固廢綜合利用率達99%以上、返生產利用率達26.26%,成功實現了“固廢不出廠”。
多項環保技術投入使用之后,如今的韶鋼已經在多項生態環保指標上有了大幅提高:2021年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6年降低59.91%,廠區大氣降塵量降低32.01%;噸鋼工業廢水排放量降低53.07%、工業固廢出廠率下降4.47%,綜合利用率達99%以上。
在解決了工業污染治理之后,韶鋼按照“廠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思路,打造“四季有花、季季花不同”的自然景觀,五年來累計綠化改造投入約1.6億元,實施改造項目39項,打造了天空之鏡、彩虹噴泉、彩田花海、松山湖、717智慧小鎮等網紅景點,“多彩韶鋼—工業文化園景區”近日正式被授予國家3A級旅游景區,成為廣東省內唯一一家以鋼鐵為主題的工業旅游景區。
為了響應韶關市“兩變”轉型的發展戰略,如今的韶鋼還從自身的工業基礎出發,提前布局清潔能源。去年10月,韶鋼光伏發電項目(一期)并網成功發電,是省內首家鋼鐵行業光伏發電成功并網發電項目,光伏一期項目完成后,可實現年發電量2390萬千瓦時。此外,去年12月韶鋼產業園加氫站正式投運,通過利用自身生產流程中產生的焦爐煤氣作為原料制氫供廠內的氫能物流運輸車使用。
如今的韶鋼廠區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傳統鋼鐵產業基地,而是既有生態景區又有研發創新區、新能源產業,還有花園廣場和咖啡書屋的綜合產業園。
生物多樣性保護
讓丹霞山聲名遠播
不久前,在丹霞山管理委會員(以下簡稱“丹霞山管委會”)舉辦的丹霞山生物多樣性保育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科研人員宣布2019年以來這里相繼發現了12個動植物和菌類新種,丹霞山剛竹、丹霞山天葵、廣東假野菰、光柄徑邊菇、雙唇蘭、腐生齒唇蘭、卡氏伏翼等一批新品種開始逐步為世界所知。此外,10年來丹霞山累計發現新物種(絕大部分為丹霞山特有物種)25個,目前還有大批新物種待鑒定發表。
不斷發現的新物種不僅說明丹霞山一直堅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正在取得成效,也生動了展示了這里的生態環境保護卓有成效,現在的丹霞山成為眾多動植物生存繁殖的王國。
據丹霞山管委會介紹,目前這里已知的高等植物有216科891屬2266種,已知的動物資源有1540種,其中鳥類總數已經達到247種,較2010年增加了80種;蜘蛛的種類預估有300種,鱗翅目昆蟲總量預計也將超過600余種。
管委會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丹霞山已經與中山大學等30家高校機構建立教學實習實踐和科研合作關系,聘請地質地貌、生物多樣性、人文以及產業發展等多學科專家擔任特聘科學家和科學顧問,建立了完整系統有序的科研體系,先后開展丹霞山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研究和監測、陸生脊椎動物多樣性調查、竹類調查、昆蟲調查、蜘蛛調查、大型真菌資源調查、丹霞山生物多樣性科考專項等多個科研監測項目,發現了一批新物種、新紀錄種、新分布種,其中特有物種20余個,進一步摸清了資源家底,提升了丹霞山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有效支撐。
為了能夠全方位對丹霞山景區范圍進行監測保護,此前管委會還爭取資金先后引入了無人機巡查監測、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地質災害自動監測、野生動物自動監測等新技術手段,對區內的生物生境實時全方位監控和監測,提高科研監測的廣度和深度。2021年投入使用的野生動物自動監測平臺已監測到白鷴、赤麂、豹貓等野生動物30多種,拍攝視頻、照片資料2000多條,這些資料對研究人員摸清整個丹霞山生態家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現在的丹霞山已經日益成為全球知名的自然科普基地,近年來,丹霞山科普志愿者訓練營、中國丹霞進校園、奇美天成丹霞山圖書漂流、丹霞山野生植物辨認大賽、國寶丹霞等系列遺產教育品牌活動相繼舉辦,這些活動不僅讓保護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也為丹霞山的地質遺跡保護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
廢棄舊礦坑成國家級礦山公園
廢石堆積的舊礦坑改造成帶博物館的生態游覽區,成為廣東省唯一一座在產礦山建成的國家級礦山公園;原本因尾礦貯存難以修復治理的尾礦庫修復成鄉野綠地,近年來韶關凡口鉛鋅礦發生的巨大變化,展示了老工業基地礦區煥發新生的另一個故事。
有著60多年歷史的韶關凡口鉛鋅礦是亞洲最大的鉛鋅銀礦種生產基地之一,日產礦石 5500 噸,年產鉛鋅金屬 18 萬噸。早年因為各種原因,長年的礦石開采給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帶來一定污染,而最近幾年在國家大力推行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礦山開始通過生態修復和環境改造工程讓整個礦區的面貌煥然一新。
仁化縣董塘鎮暖坑村山谷空地,是凡口鉛鋅礦尾礦庫,礦山采選后剩余的尾礦及部分廢水通過密閉管道輸送至此貯存。從2016年開始,凡口礦開始對其進行生態修復,技術人員通過原土直接改良的辦法,通過改變士壤酸性、加種特定植被等手段,逐步恢復了這里的生態群落,建立了多物種的、多層次的、自我更替,接近自然的生態系統。
凡口鉛鋅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尾礦修復第一期100畝在2017年順利完成取得了良好效果之后,2018年又進行了第二期 110畝的生態修復,截至目前已完成生態修復尾礦庫區320畝,尾砂堆置區490畝。憑借這一項目的良好示范效果,這里也成為同類礦山尾礦庫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示范基地,還被評為“廣東省首屆國土空間修復十大范例”。
除了修復尾礦之外,多年前凡口礦還主動將礦區內部歷史遺留形成的露天采坑和碴土場改造成公園,內有博物館、主碑廣場、礦業遺跡展示區及露采坑生態游覽區,現在這里已經成為礦區職工家屬日常休閑的空間場所。三年前,這里還順利被評為廣東省唯一一座在產礦山建成的國家級礦山公園和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如今提起凡口,當地人的第一印象不再是灰蒙蒙的傳統礦區,而是充滿了綠意和詩意的生態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