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亮
雨后漫步在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碧綠的好心湖上籠罩著薄霧,風吹過,團團白霧從湖面上飄起籠罩在公園四周,站在湖邊猶如置身于神秘夢幻的仙境。公園內姹紫嫣紅的鮮花和翠綠欲滴的樹木隨風搖曳,涼亭、山丘、小橋,放眼處盡是美景。湖邊碧道上,三三兩兩的行人游客悠閑自得,不少人駐足拍照,一切都是那么的恬靜、安寧、美好。
“湖是同一個湖,卻又不是同一個湖!”住在公園附近村莊的老人們,見證了這座廢棄礦山從滿目瘡痍的“城市傷疤”成為如今綠意盎然的“礦山公園”,他們滿含哲理的評價,生動詮釋了這里的變化。
露天礦坑成為“城市傷疤”
“別看我們現在站在這里,綠意環繞風和水藍,特別是今天這種雨后天氣,整個公園如仙境一般。但是幾年前,這里就是一個巨大礦坑,根本站不住人,太臭太臟。”站在好心湖邊,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管理處(以下簡稱“公園管理處”)負責人向記者講述了生態公園的前世今生。
1962年茂名油頁巖露天礦正式開采,礦脈中儲量最豐富部位被打開一條縫,表土剝離后直接掘取礦石,猶如給大地做了個“剖腹”手術。
從1962年投產到1992年停產,茂名露天礦累計采掘量近2億噸,開采油頁巖1.02億噸,生產頁巖油292萬噸,為緩解當時國家石油困難作出了特殊貢獻。
大規模的油頁巖開采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特別是1992年之后,雖然停止了對油頁巖的開采,但是對伴生礦高嶺土、煤的開采還在繼續,由于開采技術、設備相對落后,加上管理上的混亂,對這里的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林誠回憶說,當時各種工業垃圾、生活垃圾、洗礦廢水都被排倒到這里,形成了“煙塵百丈高,油污遍地流”狀況,成為城市的“傷疤”。而且露天礦開采形成了一個總容積約為1.6億立方米的巨大礦坑,導致采礦場周圍邊坡巖體容易誘發滑坡、坍陷、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質災害。歷經30多年的開采和停采后的多年雨水積聚,露天礦形成了一個礦坑湖。由于油頁巖富含油和硫等礦物質,加之沒有進水及泄水設施,湖水酸化,水質差,影響著周邊居民的健康問題。
廢渣、臟土堆滿山頭,建筑、植被都積著厚厚一層灰塵;風一來,污塵漫天嗆得人咽痛氣喘;家里的地面桌子,半天就可以掃下一袋灰塵……回憶起當年“烏煙瘴氣”的生活,公園附近牙象村村民至今記憶猶新,“村里的地都種不了,因為沒有水,地下水都流到礦坑里去,灌溉水也被污染,果樹都不掛果。”
“當時女孩子都不愿意嫁到附近村里來,干部也都不想來這邊任職。整個礦區坑坑洼洼千瘡百孔,就像一塊‘死地。”公園管理處負責人感慨地說。
轉機從2011年開始,茂名市委、市政府果斷放棄該區開發高嶺土、煤炭等帶來的巨大采礦收益,作出了關停露天礦的決定。
“這個決定對茂名來說,需要巨大的魄力和定力。”公園管理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礦山雖然開采了三十年,但是依然有大量礦藏,不僅有油頁巖、煤炭、鐵礦石,表層往下220米仍有礦藏,保守估計價值超過1000億元,這對財政并不富足的茂名來說,是一筆巨額財富。
一邊是價值上千億元的礦藏,一邊是生態平衡和村民健康受到嚴峻挑戰。權衡再三之后,茂名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以生態修復為契機,關停礦山,著手進行環境整治和生態修復,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間。
四大工程打造“礦山公園”
決心有了,但是如何選擇生態修復的路徑,又成為一道考驗決策者智慧的難題。
按照傳統的做法,是運土將礦坑填平,并使用石灰中和土壤,然后植樹復綠。但是茂名露天礦留下的礦坑面積達10.07平方公里,最深處超過100米,僅填土工程就耗費巨大,且不說其他方面。
經過深入調查研究,茂名提出了“引水、種樹、建館、修路”的礦區治理修復思路,將閑置礦坑改造成富有茂名歷史文化特色、集賞景休閑于一體的生態公園,科學修復,逆轉被破壞的礦區生態,還礦于民、還綠于民,恢復綠水青山,劃分功能區,帶動周邊鄉鎮的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等產業發展。
引水改善廢礦湖的水質,是露天礦“起死回生”的前提。2014年10月,引水工程動工,通過建設引水渠,礦坑湖與高州水庫、鑒江、小東江水系連成一體。“引水入湖打通水系,徹底改變了礦湖水質,目前有部分指標接近Ⅱ類水質標準。”茂名市生態環境局督察協調科科長譚積云介紹說,項目實施前,通過排查周圍村莊污水偷排情況,進行排查、整改,確保生活、工業污水不再繼續污染礦區。引水工程于2016年3月31日通水,實現了變“坑”為“湖”的目標。“我們還順勢關閉了周邊數十家紅磚廠、洗礦廠、小煉油廠,環境安全進一步得到保障。如今湖中已有成群的魚類游動,鳥類也在湖中棲息覓食。”
礦湖水質的改善,將一個污染嚴重的廢棄礦坑改造成為了集生態、灌溉、景觀于一體的多功能水庫,對解決周邊約8800畝農田灌溉和有效改變小東江流域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茂名市增加一座庫容達1.6億立方米的水庫。2017年8月礦坑湖被命名為“好心湖”,以紀念“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
“復綠的挑戰性更大。”公園管理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礦區土壤受到污染,稍許干旱就板結,一下雨又排不出積水,“在這種土地上種樹,無異于在‘鋼板上種樹。”但是茂名人鉚足了勁,一步一個腳印,通過選擇適宜生長的樹種和采用挖坑換土方法對礦區進行大規模林木種植,最終給礦山鍍上了濃重的一抹綠色,“我們前后試種了30多個樹種,歷經幾年時間才選定了馬占相思、簕杜鵑等適宜栽種的樹種,其中經歷的歡喜和挫敗,真是難以明言。”
從2014年開始,每年開年上班第一天,茂名市領導帶頭,廣泛動員機關單位、人民團體、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到露天礦區造林種樹,成為了一項固定活動。見到公園真真切切的改變,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愛心企業及廣大市民也積極響應號召,踴躍認種、認養、認捐,到礦區“見縫插綠”種樹,為露天礦生態公園綠化建設不斷添磚加瓦。
如今,礦區已種樹復綠約9000多畝,種植林木約50萬株,大量的林木種植,有效地改變了礦區的生態環境。
露天礦承載著城市記憶和礦業歷史文化,是典型的工礦業遺跡。依托礦區廢棄廠房,就地取材,茂名在公園里修建起了廣東首家礦產遺址博物館。該館全方位展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茂名露天礦建設發展的歷程,是集展覽、科普、藏品收集等多功能于一體、傳承茂名礦業文化和油城精神的綜合博物館。
露天礦區還先后改造修建了主、支線道路9條,形成了長達36.11公里貫通公園內外的公路網,同時還建成了綠道、親水平臺等景觀,既解決了礦區周邊村民出行困難的問題,又盤活了露天礦生態資源、觀光資源。
“引水、種樹、建館、修路”,生態修復四大工程的實施,嚴重破壞的礦區生態得到逆轉,恢復“綠水青山”,為人民群眾創造了美好的生存空間,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好評,成為了當地群眾津津樂道的民心工程。
生態改善點燃發展熱情
2018年10月21日,茂名首次在露天礦生態公園舉辦“全馬”之“全力奔跑、給力中國”馬拉松系列賽事,吸引了來自美國,韓國,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十多個國家和中國各地近萬名選手參加環跑“好心湖”。選手們在享受運動快樂的同時,也體驗著生態公園的林蔭繁花與翠湖之美。
“在家門口就可以觀看到國際賽事,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公園附近豐田美村的村民開心地說,隨著露天礦公園越來越漂亮,村里的環境也發生了喜人的變化,村莊環境干凈整潔,周邊綠樹成蔭,公共設施遍布鄉里,村中老人常聚集在樹下弈棋、聊天,生活十分愜意悠閑。“環境好了,游客也愿意來,生活有盼頭了。”
數據統計,2017年以來,隨生態修復項目的推進,生態公園逐漸成型,游客數量逐年攀升。近年春節期間,露天礦生態公園累計接待游客均達80萬人次以上,排在茂名市熱門景區TOP10首位,成為了茂名市當之無愧的“最火爆景區”。游客的到來,為周邊村莊的旅游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不少毗鄰好心湖的村落借助地理優勢,掀起了打造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的熱潮。2018年5月,以生態公園為依托的茂名市茂南區農業綜合開發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項目成功獲得立項,獲批中央財政撥款資金1.5億元,成為了廣東省“田園綜合體”三個試點項目之一。
環湖路邊的油甘窩村,借助毗鄰好心湖的地理優勢,全力推動建設鄉村旅游項目,已經建成的就有油甘窩農莊、果繽紛生態采摘園、古城山農莊等。在牙象村,村民打造了花園式村莊,修起一棟棟小別墅,發展觀光農業、民宿旅游、農家樂等。
“搭上‘生態快車,大伙發家致富的心更齊了。”牙象村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少村民聽到家鄉變化后,都陸續返鄉創業,“在公園做保潔或者自己開農家樂,做民宿,買特產等,不用拋家離鄉每月也能夠掙幾千塊錢,還能夠為家鄉發展出一份力,何樂而不為。”
“周末節假日游客高峰時,人流量每天有1000多。”牙象村委會陂垌村食為天農業科普園負責人介紹說,游客的到來,不僅帶動周邊村民的商貿發展,很多游客還喜歡帶一些周邊農民自種的番薯、玉米等農產品回家,直接提升了村民的生產收入。
林誠告訴記者,公園修復后,層組織當年露天礦的老人們回來參觀,望著露天礦水面蔚藍壯闊、充滿詩情畫意的景象后備感欣慰。“礦藏好比‘及時雨,挖一挖效益立竿見影,但我們更要給子孫后代留下‘長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