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英 于琰



摘 要:新文科建設為國學經典誦讀與英語專業課程建設的融合指明了方向。新文科強調要用中國特色教育促進道德養成、文化塑造等,同時英語人才培養強調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因此,國學經典誦讀與英語專業課程建設相融合符合英語專業建設的需求與導向。本文以哈爾濱劍橋學院英語專業為例,將國學經典誦讀的內容與方法融入英語專業第二課堂活動,舉行了中英文經典誦讀活動。三個學期的中英文誦讀實踐證明:國學經典誦讀能夠在文化素養、三觀、民族品質和學習能力等維度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
關鍵詞:新文科;高校英語專業;國學經典誦讀
作者簡介:潘春英,于琰,哈爾濱劍橋學院外國語學院。
教育強則國強,新文科建設是當前高校推進學科發展的重要導向。新文科背景下,高等外語教育將從“專業教育”邁向“跨學科教育”,高校英語專業必須以需求為導向,堅持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培養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
一、國學經典與新文科下高校英語專業發展的關系
目前,關于新文科建設的相關研究為國學經典誦讀與英語專業課程建設相融合指明了方向。張俊宗立足于中國立場,將新文科的“新”概述為:人文精神的主題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學科的融合交叉;數字化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其指出,要在中國特色教育中特別強調道德養成、文化塑造等。國學經典誦讀與英語專業課程建設的融合能夠實現道德養成和文化塑造的目的,也體現了學科融合的創新。此外,賀祖斌提出:堅持需求導向,推進新文科研究范式轉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堅持問題導向,大力培育新型交叉學科;堅持目標導向,創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正是基于英語專業建設中的問題、需求和目標導向,國學經典誦讀適合與英語專業課程建設相融合。
除新文科視角外,國學經典誦讀也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與《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以下簡稱《指南》)及課程思政的要求。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秶鴺恕放c《指南》指出,中國文化元素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這樣有利于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此外,國學經典誦讀與跨文化的結合更有利于英語專業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堅守中國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本文以哈爾濱劍橋學院為例,在新文科背景下,基于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將國學經典誦讀的內容與方法融入英語專業第二課課堂活動中,通過實踐創新、遷移創新和融合創新的方法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尋找專業發展特色。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問題
針對學生對提升文化素養、學習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需求,哈爾濱劍橋學院于2019年12月開啟第一期中英文經典誦讀活動。第一期中英文經典誦讀活動陪伴16、17和18級英語專業學生三個學期時間。國學誦讀群的成員一直保持在300人左右,平均打卡記錄為153天,最高打卡記錄為546天。其間,指導教師就中英文經典誦讀對學生文化素養、三觀、民族品質、學習能力的影響,學生對經典誦讀理論和方法的掌握,及對經典內容的理解進行了調查。
(二)活動設計與執行
本期經典誦讀活動選用了王財貴教授主編的中文經典誦讀系列中的《學庸論語》《老子莊子選》以及《英文名著選》三本書。在第二課堂活動中不用強調不同版本經典之間文字和讀音的差異,因為誦讀經典的目的不在訓詁,在于明理和踐行。
活動采用“137”經典誦讀法。這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經典誦讀積累法?!?”是每天至少讀1遍,最多7遍;“3”是每天可以選擇讀1到3樣,最多讀7樣;“7”是指連續7天重復相同的內容,不以熟記和背誦為目的,讀完7天就進入下周的學習。如此,兩年左右時間,《論語》《大學》《中庸》《道德經》和《英文名著選》可以誦讀近百遍。
在實踐的過程中,“137”經典誦讀法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創新。我們將其應用為“127”。以《英文名著選》為主線,搭配《道德經》或《論語》。學生根據各自時間安排每天讀1-5遍。這種方法也符合語言學習輸入輸出理論的要求。大量的輸入和多感官的同時調動更有利于語言產出應用。
在本期經典誦讀活動中,我們制訂了“中英文經典誦讀周計劃表”,讓學生對誦讀活動既建立宏觀前景也有微觀進程安排。此外,建立微信交流群,學生在群中記錄打卡天數和打卡內容,指導教師早晚兩次發送引領和鼓勵寄語,推送經典誦讀的理論和實踐案例等。同時,學生也會舉行線下的誦讀和分享活動?!墩撐摹泛汀兜赖陆洝返恼b讀可以遵循表1所示模式。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了問卷和訪談兩類工具。首先使用開放型問卷就研究的六個一級維度進行調查和因子分析。然后篩選各維度的因子并劃分二級維度,制作測試量表、調查問卷。根據數據分析,設計訪談內容。量表、問卷包含文化素養、三觀、民族品質、學習能力、經典誦讀理論和方法的掌握、對經典內容的理解,共計6個一級維度和60個因子。采用里克特五級分類法,“1”表示“完全不符合我”,“5”表示“完全符合我”。本次調查共計回收問卷108份,數據以描述性分析為主。
三、研究結果
(一)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
本次調查包含文化素養維度因子7個(見表2),總體均值為3.885,接近于“很符合我”。其中增強文化自信、開啟對中國文化和智慧的探索、對比古今文明和社會三個維度的培養效果明顯。數據顯示,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影響不明顯。
(二)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
本次調查包含三觀維度因子13個,其中世界觀因子4個,人生觀因子5個,價值觀因子4個??傮w均值為3.175,略高于“基本符合我”。數據顯示,經典誦讀活動有助于對學生三觀的培養,但是總體影響不明顯。從均值和方差的數值分析,影響最大的因子為:是非觀、對生活的熱愛、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戰、理解核心價值觀等。以上四個因子均值大、方差?。ㄒ姳?)。
三觀維度因子 極小 極大 均值 方差
(三)對學生民族品質的培養
三個學期的經典誦讀活動對學生民族品質培養的影響總體均值為3.085,略高于“基本符合我”,數據表明有一定的幫助,但是不夠明顯。其中較為明顯的因子為:用國學智慧指導生活,獨立思考、不盲從,專注力,品德和行為。以上因子的數值接近于“很符合我”,且內部差異小(方差?。?。
(四)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調查顯示,學習能力維度因子的總體均值為3.667,效果界于“基本符合我”和“很符合我”之間。數據顯示,誦讀活動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比較有效果。其中較為明顯的因子為:英語詞匯的積累、中文閱讀能力、記憶力、英語口語能力、誦讀學習方法的遷移、邏輯思維能力和普通話水平的提高。
(五)對經典誦讀理論和方法的掌握,對經典內容的理解
數據顯示,經典誦讀對理論與方法、經典內容的理解維度因子的總體均值為3.627,接近于“很符合我”。其中較為明顯的因子有:對“137”經典誦讀法的掌握,對《道德經》《論語》歷史地位和內容的理解。
四、結論與反思
綜合分析以上數據可知,中英文經典誦讀活動對以上六個一級維度均有輔助提升作用。較為明顯的維度為:文化素養、經典誦讀理論與方法、對《論語》和《道德經》內容的掌握、學習能力提升等。以上數據證明,新文科背景下英語專業將國學經典誦讀融入第二課堂活動會對學生文化素養、學習能力及經典誦讀理論和方法的培養起到明顯作用。
同時,訪談結果顯示,教師的引領與鼓勵對學生堅持誦讀很關鍵。所有受訪者均表示,經典誦讀和指導老師的推送已經在他們內心種下了國學的種子,有機會自己會成為國學經典的傳播者。
參考文獻:
[1]張俊宗.新文科:四個維度的解讀[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