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藝涵 段中燕
摘 要: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推動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這影響了教育行業等多個領域。高校英語教師應如何利用AI技術的優勢設計教學活動來取得良好的語言學習效果,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研究性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將其應用于英語閱讀課程,將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效。
關鍵詞:人工智能;英語閱讀課程;研究性教學
作者簡介:席藝涵(1989.02-),女,湖北襄陽人,武昌理工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英語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段中燕,武昌理工學院。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巨大沖擊,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機器翻譯、人機對話、大數據智能分析等技術的應用,使高校教師不得不重新思考本專業的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以及教學手段,以更好地適應時代格局的變化,英語教學也進入一個全面探索的新時期。在機器可以代替人類完成特定任務的時代,英語專業應培養何種人才、如何培養人才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高校英語專業教師面臨著新的挑戰。
英語閱讀課程是面向英語專業一、二年級學生開設的核心專業課。《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英語專業教學指南》明確指出,英語閱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英語文本并進行批判思維的能力,主要圍繞策略訓練、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三個方面組織教學內容。當前英語閱讀課程大多采用閱讀技巧講解加拓展練習的教學模式,語言輸出相對單一,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深度,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推理驗證等思維能力。同時,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手段落后,使得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涉及的知識面也不夠豐富有趣,難以引起學生共鳴。本文將著重探討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在英語閱讀課程中開展研究性教學。
一、研究性教學的實施背景和基礎
(一)研究性教學的實施背景
英語閱讀課程著力擴大的閱讀量,使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同時培養其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度。當前,英語閱讀課程大多采用閱讀技巧講解加拓展練習的教學模式,有的教師注重學生對詞匯的積累和閱讀材料的理解,把英語當成知識去傳授,沒有當成技能去訓練,這不符合語言學習的特點。這樣的教學現狀使得語言輸出相對單一,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深度;學生通過閱讀材料雖然能夠比較準確地獲取信息,但分析歸納、推理驗證等思維能力有所欠缺。同時,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許多閱讀任務難以在課內完成,也無法有效地在課外延展,達不到良好的閱讀訓練效果。
研究性教學起源于20世紀初,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其核心是把學習和研究相結合。通過學習和研究,學生對學習英語有了更大的興趣和更深的理解。在研究性教學過程中,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顯著提高。研究性教學可以真正將英語課堂轉變為由教師和學生主導的動態多樣的活動。研究性教學的實施可能會增加教師的實際工作量,但卻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二)研究性教學的實施基礎和依據
早期,研究性教學只在中小學實施,但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模式也適用于高等教育。目前,高校教學存在許多不足,研究性教學這些不足的有效手段。高校應積極推進教學與研究相結合,著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研究性教學與英語閱讀課程教學
在大學教育改革過程中,研究性教學是許多專家研究的重要教學模式之一。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研究性教學不拘泥于課本,學生可以在課本主題的框架下,結合日常生活中的興趣點選擇研究點;教學形式不局限于課堂,研究性教學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學以致用。研究性教學在語言教學方面有獨特優勢,將其應用于英語閱讀課程教學可引發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師角色的變化。與傳統的英語學習環境相比,研究性教學為英語教學創造了一個開放、動態的環境。教學環境不限于“內部”,但包括閱讀資源、教學模式、教學策略、閱讀氛圍、人際關系等要素。教師可采用主動研究、協作學習、對話和有意義的建構等新的教學方法。研究性教學下的英語閱讀課程教學實際上是在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完成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轉變為英語教學的組織者、協調者,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知識學習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在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可以培養學生積極、豐富的態度和情感,提升其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高校研究性教學的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一些頂尖高校開展研究性教學以來,在物理、數學、電子信息等領域和課程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踐表明英語教學也可采用這一模式。
四、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英語閱讀課程研究性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教師的支持和配合
教師可以將課程學習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部分,借助智能學習平臺,如學習通,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材料。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前完成資源探索和收集,課中完成小組合作學習,課后完成閱讀實踐活動,如主題演講、話題寫作、時事述評等。同時,要利用智能學習軟件對學生的小組學習過程進行監測和評價,保證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應及時向學習方面有困難的學生提供幫助。此外,教師還可以參與到學生的研究小組中。
(二)閱讀材料的搜集
在選擇閱讀材料時,教師和學生必須確保閱讀材料與教學主題的相關性。學生可以結合單元學習主題,利用網絡媒介,從學習通、英語學習類微信公眾號、英文報刊的官網搜集閱讀材料。
(三)小組的作用
研究性教學中,學生的學習和研究通過小組形式開展。在英語閱讀課程研究性教學中,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選擇的閱讀材料應貼近時代與學生實際生活,難易度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如何通過互聯網搜尋相關主題文章,同時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來進行圖文、聲音、語句短語和故事情節等的展示,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任務的設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分配學習任務。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較弱,教師可以讓英語素養較強的學生給予其幫助。
教師應注意分析研究活動的要素和主要過程,以避免學生的研究活動偏離主題。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評估具體活動的標準,以便學生開展的活動取得實效。
(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傳統英語教學中,學生往往忽視語言輸出,只在教師的幫助下識別語言材料。研究性教學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材料,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教材單元主題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提升自己的語言應用能力。在英語閱讀課程教學中,學生是閱讀活動的主體,教師需要根據主題設置能夠引起學生自主探索的課前、課中、課后活動,借助智能平臺,拓展第二課堂活動,實現英語閱讀課程研究性教學的良好效果。在研究性教學科研中,問題討論是一種重要方法。它有助于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幫助學生發現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營造開放、動態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教師應注意教學過程中思維領域的活動,這既是對教師的挑戰,也是對學生的挑戰。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應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與研究成果相關的問題上,創設以研究為特征的積極教學氛圍,通過獨立和合作探究得出研究成果。
英語閱讀教學方法涉及深入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組織討論、交換結果、交換問題、整合和改進意見以及在課堂外傳播,教學策略包括情境策略、實證策略、實踐知識獲取策略、分析與評價策略等。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被動的學習者,而是通過教學活動在實踐中掌握專業知識,學生能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的潛能,提升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結合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趨勢,利用網絡教學資源以及智能化的教學手段開展教學,已成為未來英語教學的方向。研究性教學模式與其他英語教學模式的最大區別在于,研究性教學模式不僅向學生展示知識,也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探究,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參考文獻:
[1]邢莉娜.大學英語閱讀策略實踐性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1(32):156-157.
[2]楊麗.研究性教學視域下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的重構[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144-145.
[3]劉智運,劉紅英.研究型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教學研究,2010(4):13-16.
[4]鄒斌,汪明潔.人工智能技術與英語教學:現狀與展望[J].外國語文,2021(3):124-130.
[5]金立.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英語教師的機遇與挑戰[J].海外英語,2020(2):161-16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