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男
摘要:合唱是小學生需要掌握的演唱技巧之一。合唱不是簡單的齊唱,它需要不同聲部的通力合作來提升音樂演唱的效果,提升學生的音準程度與音樂節奏感。合唱可以為學生音樂素養與合作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從而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字:小學音樂;合唱技巧;課堂教學
音樂自古以來便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在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讓學生在學習音樂技巧的同時獲得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實現個體的不斷進步。合唱是小學階段常用的演唱形式,分為二聲部合唱、男女合唱、多聲部合唱等。增強學生的合唱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溝通技巧,讓學生在集體成果的促進下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
1? ?體態律動,提高學生的合唱技巧
合唱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歌曲表現形式,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發揮“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小學階段,教師需要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技巧,提升學生的合作能力,實現音樂合唱水平的進步。合唱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音準與和諧的節拍,教師可以適當運用游戲形式增強學生的節奏感與韻律感,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合唱效果,為學生的作品呈現保駕護航。
1.1節奏游戲,提升學生的節奏感
個體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在小學階段尤為明顯,部分學生存在著唱歌跑調的情況,所以不喜歡參加音樂活動。面對這樣復雜的學情,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利用學生喜歡的游戲形式訓練學生的節奏感,讓學生增強合唱的自信心,為學生的持續學習打下基礎。常見的節奏游戲有多種,教師既可以利用學生身邊的工具,讓學生進行節拍練習,也可以綜合運用多媒體資源,讓學生在現代網絡技術的加持下實現手眼合作,提升節奏感與音準,為其合唱樹立自信。
例如,教師在進行《憶江南》一課的教學時,便可以運用節奏游戲,提高學生的合唱水平。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看、想、唱等幾種方式了解江南的美景,培養學生對江南地區的喜愛之情,并讓學生在歌曲背唱練習過程中學會演唱一字多音,提升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力。由于本課的歌詞是學生熟悉的詩詞,所以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介紹歌詞,并讓學生描繪自己心目中的江南風景,然后大家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歌曲應該用中速優美的旋律完成演唱。接著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四二拍的節奏練習,讓學生跟著節拍器以拍手的方式完成打拍游戲,準確率最高的小組獲得勝利。本課的合唱以男生為主,女生和音,所以教師在組織完節拍練習后,可以讓不同聲部的學生結合歌曲的旋律打拍,并進行小聲齊唱,掌握本聲部的基本節奏。之后進行完整的合唱練習。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在節拍器的輔助下進行了以拍手為主的節奏游戲,簡單實用,強化了學生對四二拍的印象,為之后的音樂學習打下了基礎。同時,教師還組織學生跟隨歌曲進行了本聲部的節拍練習,有助于學生完成背唱。
1.2律動游戲,豐富學生的合唱表現形式
合唱不僅是一種聽覺藝術,也是一種視覺藝術。在小學階段,為了讓學生的合唱更具表現力、感染力,教師要適當為學生增加律動游戲,讓學生學會用肢體動作表現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增強合唱效果。愛玩、愛動是小學生的天性,他們喜歡在課堂上玩游戲,適合在游戲中學習技能。教師設計有趣的律動游戲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更符合學生的天性,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演唱技能的提升提供平臺,也為學生音樂感覺的培養提供助力。
例如,教師在進行《月亮勾勾》一課的學習時,便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律動游戲,豐富學生的合唱表演。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準確掌握本首歌曲的節奏,鍛煉學生二聲部合唱的能力,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呈現歌曲歡快、活潑的特點,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歌曲中的情感。在這樣的教學目標指導下,教師在上課之初先帶領學生進行律動游戲,讓學生隨著教師給出的節奏擺動肢體。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音樂教室的空地上盡情地展示肢體動作,只要節奏卡點即可。當學生完成歌曲學習后,教師便組織學生按照合唱的隊形站好,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指揮與歌曲的旋律進行統一的體態律動,為之后的合唱打下基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運用體態律動的形式增強了學生對歌曲的內在感受,讓學生在肢體動作的輔助下很好地完成了合唱,既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掌握程度,也豐富了學生的合唱表現形式。
2? ?作品展示,激發學生的合唱興趣
合唱與其他音樂表現形式相比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教師在小學合唱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激發學生的合唱興趣,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合唱,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面對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成熟的合唱作品:一方面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獲得音樂常識的積累;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模擬演唱的過程中習得合唱技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1運用作品,帶領學生了解合唱的技巧
教師的授課需要具有直觀性。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較差,面對教師的講述,學生很難在大段文字中提煉出重點信息。教師帶領學生賞析優秀作品,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合唱技巧的感受,便于學生對口型、肢體動作進行模仿,實現個體合唱能力的進步。模仿學習是小學階段常用的教學方法,學生會在模仿中不斷進步。同時,在小學階段,群體的促進作用也在不斷增強,利用合唱這種集體活動培養學生的音樂感覺,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技巧學習,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合作觀念,為其之后的社會參與打下基礎。
例如,教師在進行《送別》一課的教學時,便可帶領學生欣賞成熟的合唱作品,提高學生的演唱技巧。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背唱《送別》,感受歌詞與旋律的完美統一,增加學生對歌曲背景的了解,提升學生的歌曲表現力。在這樣的教學目標指導下,教師在上課之初先介紹了歌曲的創作背景,介紹了詞作者李叔同。接著教師說:“本首作品屬于民國期間的學堂歌曲,經常會在畢業之際演唱,適合合唱,接下來我們先欣賞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帶來的合唱。”之后教師提問:“你覺得他們的合唱有哪些特點?”學生可以答出他們聲音圓潤、飽含情感、節奏準確等,教師繼續引導:“我們仔細聆聽伴奏,除了有鋼琴,還有三角鐵、沙錘等簡單的打擊樂器,這些聲音讓合唱更加豐富,在我們表演的時候也可以適當使用。”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模仿性的合唱練習。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運用成熟的合唱作品為學生的歌曲演繹提供了借鑒,能夠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感受合唱的感染力,提升學生的合唱表現力,促進其綜合音樂能力的提升。
2.2運用作品,激發學生學習合唱的熱情
合唱的音域廣、音色豐富、力度變化大、音響層次多,擁有著獨唱無法企及的表現力。教師帶領學生欣賞合唱作品,很容易激發學生對合唱技巧的向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維持學生穩定的學習動力。學生對合唱產生向往,便會自覺學習相關技巧,思考教師傳授的知識,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為之后的合唱打下基礎。另外,培養學生的合唱興趣,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后生活,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選擇健康的愛好來放松自我,減少學生沉迷網絡的時間,指導學生更加合理地安排課后生活。
例如,教師在進行《東方之珠》一課的教學時,便可運用作品激發學生的合唱熱情。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歌曲中的情緒價值,提升學生對歌曲情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感受香港人民對回歸的渴望。在這樣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在授課之初便利用視頻介紹了歌曲的創作背景以及歌曲背后的歷史故事。之后教師說:“歌曲不僅是人類情感的傳遞也是精神文明的傳承,本節課的歌曲飽含了香港人民對回歸的渴望,體現了濃濃的愛國情懷。接下來,我們便來欣賞香港藝人們在香港回歸前的深情合唱。”接下來,教師播放音頻,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歌曲中的情感。最后,教師帶領學生總結歌曲情感,說道:“我們了解了這段歷史,懂得了歌曲的內涵,那大家能不能將其表達出來呢?”教師進一步組織學生進行合唱練習。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歷史為背景介紹歌曲,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歌曲中的愛國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同時,教師運用合唱作品范例,激發了學生的欣賞興趣與合唱熱情,營造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3? ?勤加練習,實現學生的能力提升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精湛的合唱技巧是在不斷實踐中獲得的。小學階段,教師不僅要為學生介紹合唱的原理,還要創造學生練習的機會,讓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發揮合唱綜合育人的作用,促進學生學習能力與音樂水平的不斷提升。
3.1課堂練習,促進學生合唱能力的提升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合唱也是一門需要實踐的藝術。小學音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合唱的原理,更要讓學生掌握合唱的技巧,提升學生的合唱能力,讓學生在完成合唱的同時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在日常授課過程中,由于時間的限制,學生很難完成大量的磨合練習,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合理挑選教材中的作品,從簡單的、學生熟悉的作品入手,讓學生展開練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學生也有了更多的課后實踐時間,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學習之余展開練習,勞逸結合,豐富學生的課后生活。
教師在進行《鈴兒響叮當》一課的教學時,便可帶領學生進行課堂練習,促進學生合唱能力的提升。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以“冬”為主題的不同音樂,學會運用活潑、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感受節拍、律動帶來的情緒變化,提升學生的合唱表現力。由于本節課的作品是學生熟悉的兒歌,所以教師在上課前先組織學生齊唱。學生完成齊唱后,教師說:“我們之前已經接觸過合唱,針對本節課的作品,老師希望大家可以用合唱的形式表現出來。接下來我們先分聲部,并以聲部為單位進行演唱練習。”在學生合唱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糾正學生的口型與發音,讓學生的聲音更具彈性。完成分聲部練習后教師組織合唱,選擇完成度較好的進行展示。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利用課堂時間完成了合唱排練,并采用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合唱作品進行展示。這種當堂完成、當堂展示的形式有助于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讓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到個體的不足,提升學生的演唱能力與演唱熱情。
3.2多樣展示,促進學生綜合技巧的進步
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新鮮的事物,一成不變的練習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面對這樣的年齡特點,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合唱技巧的提升。隨著課后服務的開展,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擁有不同的藝術特長,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平臺,讓學生將合唱與樂器、合唱與歌劇等不同的藝術形式結合起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在一次次的音樂實踐中體會到成就感,獲得學習的樂趣與成長的自信。
例如,教師在進行《西風的話》一課的教學時,便可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展示,促進學生合唱技巧的提升。首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對合唱表現形式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歌曲表現能力,讓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引導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本節課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學生掌握的音樂技巧有限,但已經簡單地了解了不同的合唱形式,可以用體態律動、小樂器等提升合唱表現力。面對這樣的基本學情,教師將班級成員分成四組,說道:“本節課的歌曲是大家熟悉的兒歌,我們要用不同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老師手中有四張卡片,分別是二聲部合唱、男女合唱、律動合唱和小樂器合唱,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小組。選擇完成后,我們便運用這種形式進行合唱展示。”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選擇指揮,進行排練。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不同形式的合唱表演,既尊重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提升了學生對不同合唱形式的認識,激發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了合唱能力的提升。
總之,小學音樂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讓學生在演唱音樂作品的過程中獲得持續學習的自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同時,教師也要積極尋找教學技巧,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幫助學生在合唱的過程中體會音樂學習的樂趣,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實踐中成長。
參考文獻:
[1]葛霜單.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探究[J].新課程,2021(44):177.
[2]孫藝.親近合唱,感受和諧之聲——小學音樂課堂中合唱教學策略[J].學苑教育,2021(33):27-28.
[3]華依.和而為聲,唱而動情——微探創新小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有效途徑[J].試題與研究,2021(34):61-62.
[4]孔令琪.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2(1):75.
[5]馮婉斯.提高小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科學咨詢,2021(41):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