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草案)》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后,引起了各方關注,對公司治理機制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在諸多革新舉措中,首次引入了董事會審計委員會的監督職能,從而允許選擇“單層制”治理模式,監事會權責由此會被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取代嗎?公司治理監督這一長期存在的弱項是否得到優化?這些問題尚需在實踐與質疑中加以驗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草案)》增加第六十四條:“有限責任公司可以按照公司章程的規定,在董事會中設置由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會,負責對公司財務、會計進行監督,并行使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在董事會中設審計委員會的有限責任公司,可以不設監事會或者監事。”在董事會中設置了審計委員會,就真的可以不設監事會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草案)》第七十九條規定:“監事會行使下列職權:(一)檢查公司財務;(二)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職務的行為進行監督,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公司章程或者股東會決議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出罷免的建議;(三)當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損害公司的利益時,要求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予以糾正;(四)提議召開臨時股東會會議,在董事會不履行本法規定的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職責時召集和主持股東會會議;(五)向股東會會議提出提案;(六)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提起訴訟;(七)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董事會審計委員會是董事會下屬的專業委員會,即代表董事會監督企業財務報告過程和內部控制,以保證財務報告的可信度和各項財務活動的合規性。董事會審計委員會職能普遍包括:提議聘請或更換外部審計機構;監督公司的內部審計制度及其實施;負責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之間的溝通;審核公司的財務信息及其披露;審查公司內控制度,對重大關聯交易等進行審計;公司董事會授予的其他事宜等。
通過監事會與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兩者職能的對比,可以清晰地判斷其差異。監事會對股東會負責,為公司執行層之外獨立運行的監督機構,通過其監督職能的履行防止公司執行層利用其職權侵犯股東、公司及員工的合法權益。監事會的監督職能范圍更廣,監督層次更高,除了監督檢查財務信息,亦對公司執行層職務行為進行監督,偏向事后監督。而董事會審計委員會為董事會的專門委員會,即公司執行機構下設的監督組織,主要向董事會報告工作,其監督職能主要集中在內部控制、內部審計方面,偏向事前、事中監督,內部監督。兩者監督職能的履行雖各有利弊,但可以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監事會的監督職能不僅不應被董事會審計委員會所取代,反而應不斷加強,其所履行的監督權、罷免建議權、提案權和訴訟權等都是公司治理中權力制約的重要屏障。
在公司治理的具體實踐中,董事會審計委員會與監事會所履行的監督職能確實存在重疊的地方,可以替代部分監事會的職能,特別是檢查公司的業務、財務狀況等方面。但根據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原則,董事會審計委員會不可能過分(過度)涉入公司管理,對信息的了解更多是通過管理層和內部審計部門的記錄和介紹,影響信息的可信度。另由于審計委員會受董事會管轄所限,獨立性、權威性無法突破,監事會的其他監督職能則無法替代,包括對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行為進行監督等方面。如在國外一些實施公司治理“單層制”的國家,和我國現有的公司治理結構還是有著很大的差異:一方面,公司股東會并非議事機構,在以股東會為權力中心轉向董事會為核心的過渡環節,需要一個相對獨立并可以部分實現監事會功能的機構,內設于董事會的審計委員會是折中選擇;另一方面,審計委員會雖主要由公司董事組成,但卻履行著公司監察、反貪腐及有關紀律約束等職能,可以直接向股東匯報工作,并行使有關處罰權、處置權。
從職能的定位可以看出,董事會審計委員會與監事會的職責規定存在相似甚至重疊的現象,而且監督機構的具體職能與其地位不相匹配,難免出現各監督機構互相推諉或權力爭奪的不協調局面,明顯不利于監督職責的有效發揮。但從根本上講,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和監事會在實現公司利益最大化,維護所有股東權益、監督董事會和管理層行為等問題上的目標是一致的,因此兩者在本質上并沒有利害沖突,通過加大對董事會和管理層的監督力度,提高監督效果。此次公司法修訂,并未取消監事會,而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只是承擔了監事會的部分職能,公司內部審計機構的隸屬關系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內部審計機構的職能及作用發揮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此次公司法修訂說明中有這樣一段表述:“在現行公司法基本框架和主要制度的基礎上作系統修改。保持現行公司法框架結構、基本制度穩定,維護法律制度的連續性、穩定性,降低制度轉換成本;同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新形勢新要求,針對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和制度短板,對現行公司法作系統的修改完善。”公司治理“實踐中的突出問題和制度短板”到底是什么?公司治理“黑洞”往往來源于監督機制弱化,不可否認,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定位面臨著非常現實的困境,監督制衡與責任追究制度長期無法完善,董事會審計委員會的設立在實操過程中反而極易出現監督盲點,導致治理結構失衡。現代公司治理的特點不僅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更要使監督權科學合理地內嵌于組織架構中,使組織權力受到良性制約。這不是簡單的方法論,如何科學設定監督機制并有效加以制約和保障,是亟需破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