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建青,陳希文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選取教材中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內容,以“合作學習單”的形式呈現合作學習任務,使學生明確學習的內容、程序,反饋學習結果,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中,發現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發展數學素養。作為其關鍵,設計和使用“合作學習單”要在把握目標價值、觀照構成要素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時機,比如動手操作的材料豐富可選時、解決問題的方法靈活多樣時、思考探究的難度容量較大時等。
關鍵詞:小學數學;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單
合作學習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的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教師通過選取教材中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內容(素材),布置合作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過程)中,發現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發展數學素養。
如何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有序、有效地展開?“合作學習單”的引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謂“合作學習單”,是指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時,使學生明確學習內容和程序、反饋學習結果的功能性菜單。它的設計與使用,要綜合教師對教材的解讀,顧及學生的認知特點,遵行一定的原則,講究一定的策略。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單”的設計和使用,談一些筆者的思考與實踐。
一、“合作學習單”的目標價值
無論在何種合作學習的情境下使用“合作學習單”,目的都是保證小組合作的效率大于個人的“單打獨斗”。首先,“合作學習單”的設計要讓小組的所有成員有自己的任務——任務讓學生能參與。其次,“合作學習單”的設計要讓小組的所有成員有共同的目標——目標讓學生有動力。雖然小組成員因為合作的需要,所需完成的任務不盡相同,但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合力解決小組共同的任務。再次,為了保證小組成員之間的有效互動,“合作學習單”中的學習任務除了要責任到人,更要實現積極“互賴”。所謂“互賴”,一是要求所有組員學會完成布置給自己的任務,二是確保所有組員掌握布置給其他組員的材料。
通過合作學習,學生可以合力突破學習重難點、解決問題,在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獲得提升。但是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來說,這只是“合作學習單”的使用價值之一。“合作學習單”不僅是一張學習任務單,更能在組織學生有效合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合作品質——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學會傾聽與表達、認可和信任、接納和支持等。比如,提出“幫助小組內有困難的同學共同完成”“讓‘弱者先說”“給予贊美和鼓勵”等要求,來改變傳統學習過程中只注重學生之間競爭關系的局面。
二、“合作學習單”的構成要素
“合作學習單”一般包含三個要素:一是明確的學習內容,二是規范的學習程序,三是小組成員的學習反饋。明確的學習內容就是告知學生做什么。合作學習不同于獨自學習,不僅要讓小組成員知道自己做什么,更要讓小組成員知道共同的目標是什么。規范的學習程序就是告訴學生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保證學生的學習循序漸進地進行。比如,先個體獨立思考,再小組成員之間合作交流。學習反饋是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基礎上,促進學生面對面地互動交流——既可以是問題的提出,也可以是成果的匯報;既可以是見解的辨析,也可以是結論的發現,等等。當然,有時為了更好地保證合作學習的開展,也可依據具體的學習內容設定合作時間,作為“合作學習單”的第四個要素。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認識三角形》一課時,設計的“合作學習單”內容如下:
1.小組分工,每人選擇一種材料(釘子板、小棒、扇形紙片、方格紙等),通過圍一圍、擺一擺、剪一剪或畫一畫等方式做一個三角形。
2.在小組里討論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3.推薦組員代表小組進行全班交流。
這一“合作學習單”,明確了每個小組成員要“選擇一種材料做一個三角形”,整個小組要“探究三角形的特征”;規范了學生先通過圍一圍、擺一擺、剪一剪或畫一畫獨立探究,積累基本活動經驗,再在小組內合作交流,形成一致的觀點,然后全班匯報。同時,要求學生進行兩次學習反饋:一是組內交流自己做三角形的體會,如圍三角形的學生可指出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擺三角形的學生可指出三條邊要首尾相接,剪三角形的學生可指出三條邊是直的;二是全班交流三角形的特征,目的是形成共識,即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首尾相接圍成的平面圖形。
三、“合作學習單”的設計與使用要把握時機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需要擇機而定的。因此,“合作學習單”的設計和使用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一)動手操作的材料豐富可選時
盡管有些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但是更多的動作操作,特別是材料豐富可選的動手操作,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從而保證學生充分參與學習過程,深刻理解學習結果。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認識平行四邊形》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且平行,在學生從生活實物中抽象出平行四邊形后,增設一個動手操作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在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的同時,發現平行四邊形邊的特征。設計的“合作學習單”內容如下:
1.以4人小組為單位,組長分工,每人選擇一種材料(釘子板、兩塊相同的三角板、小棒、方格紙等),通過圍一圍、拼一拼、搭一搭或畫一畫等方式做一個平行四邊形。
2.幫助小組內做平行四邊形有困難的同學完成。
3.小組內輪流說一說:平行四邊形的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本次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之間存在良好的互動。比如,一位學生選擇的是用兩塊相同的三角板拼一個平行四邊形,但是沒有拼成,經過小組內其他成員的幫助,最終順利完成了“做一個平行四邊形”的任務。從小組成員對“平行四邊形的邊有什么共同的特點”的交流反饋中可以看出,學生有自己做平行四邊形和觀察其他成員做平行四邊形的兩次經歷,對平行四邊形邊的特征有了不同層次的感受。用小棒搭成平行四邊形的學生依次指著左右和上下兩條邊說:“這兩條邊一樣長,這兩條邊也一樣長。”用兩塊相同的三角板拼成平行四邊形的學生指出:“上面和下面的兩條邊相等,左面和右面的兩條邊相等。”在方格紙上畫出平行四邊形的學生補充:“平行四邊形的上下兩邊互相平行。”
縱觀本次動手操作,學生按照“合作學習單”設計的學習程序,通過個體的獨立思考以及同伴的互相幫助,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平行四邊形,并圍繞平行四邊形邊的特點進行了有效的交流,小組合作取得了預期的成效。
(二)解決問題的方法靈活多樣時
小學數學中,有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法靈活多樣。對此,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拓寬思路,多角度、多側面地認識問題,提出多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發散性和創造性。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時,出示改編自教材例1的題目:已知美術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則美術組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這是一道稍復雜的分數應用題,學生在先前的學習中已經具備了解決此類問題的經驗,而且解題方法比較多樣。這里引入合作學習方式,便于學生對不同解法的交流與理解。設計的“合作學習單”內容如下:
1.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每位組員選擇1—2種方法解答。
2.每個人在小組內輪流說出自己解題的思路,盡可能讓所有組員都理解。
3.比一比:不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有的學生根據“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這個條件畫線段圖,看出男生人數是美術組總人數的25,將原來的問題轉化成:美術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數是總人數的25,女生人數是總人數的35,男、女生各有多少人?這是簡單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有的學生根據“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推理出“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的比是2∶3”,將原問題轉化成:美術組一共有35人,男生與女生人數的比是2∶3,男、女生各有多少人?這是按比例分配的問題。有的學生根據“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想到“女生人數是3份,男生人數是2份”,先算出1份是幾人,再算出2份、3份各是多少人。還有的學生根據“男生人數是女生的23”,把作為單位“1”的女生人數設為x,那么男生人數就是23x,然后利用“美術組一共有35人”,列方程解題。
本次合作學習中,每位小組成員在獨立思考后,都能基于自己的個性化理解,至少想出一種解決方法,并將思考的過程頭頭是道地說給組員聽,不僅促成了有效的互動,更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思維發散和方法互補。在此基礎上,通過“不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的討論,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了雖然方法不同,但是殊途同歸,都運用了“轉化”的策略。
(三)思考探究的難度容量較大時
學習理論表明,合作學習小組面對的問題越具有挑戰性,小組成員共同努力的動機越強烈。小學數學中,有一些知識(問題)的發現(解決),對于學生來說有較大的挑戰性,大部分學生獨立思考探究有困難。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借助集體的力量,促進思維碰撞,不斷深入,共同攻堅克難。
例如,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3的倍數特征》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發現(理解)“若一個數各個數位上數的和是3的倍數,則這個數是3的倍數”這一結論(難點),設計如下“合作學習單”內容,引領學生開展合作學習:
1.組長分工,每人選擇不同的珠子數,在計數器上撥數,判斷撥出的數是不是3的倍數(可用計算器),并將結果記錄在表格(如表1)中。
2.輪流說一說:用怎樣的珠子數撥出的數是3的倍數?
3.小組討論:3的倍數有什么特點?
為了探索3的倍數特征,小組成員按照“合作學習單”規定的學習程序,不斷地“試驗”不同數量的珠子,判斷撥出的數是不是3的倍數。組內成員人人參與,又都有各自的“小發現”:用3、6、9等3的倍數顆珠子時,撥出的數是3的倍數;否則,撥出的數不是3的倍數。將“小發現”匯總在表格中,便有了3的倍數特征的“大發現”:若一個數各個數位上數的和是3的倍數,則這個數是3的倍數。
整個合作學習過程在“合作學習單”的引領下順暢且嚴謹,小組成員都貢獻了自己的成果,不僅研究了正例,而且研究了反例,得到的結論站得住腳。整個探究過程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規律,將各個數位上數的和與撥的珠子數建立聯系,借助直觀形象走向抽象與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