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華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教師需投入更多精力到尋找創新的、高效的教學方式上,深入研究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把知識型語言轉化為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正確體會并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態度,致力于踐行學科核心素養,使教學能保持深度縱向發展,切實以培養學生英語學科素養為主要目標。”
深度學習倡導單元整體教學,引導教師不斷更新觀念,改變教育教學方式,對教材進行整合與開發,促進學生深度參與學習活動,從而促進語言的整體發展。單元整體教學通過整合教材內容,逐步成為促進深度學習,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一、理論基礎
(一)深度學習
何玲、黎加厚最早界定深度學習的內涵,這些學者提出:深度學習應當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批判性的學習,將他們腦海中原有的認知結構能夠進行縱向關聯,并把已經掌握的學習知識運用到新的情景當中,能夠為解決問題提出科學的決策。深度學習由此體現出自身的獨特之處,發揮出獨具特色的作用和價值,如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促進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所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對知識實施深度加工,促進新舊知識的完全融合,使新知識成為原有知識架構中的有機部分,實現知識體系的改進和優化,從而形成對知識體系的全新構建,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吸引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課程結束后,引導學生將知識遷移到生活問題中,通過新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這一過程能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并能讓學生深度理解目標內容。
(二)單元整體教學
單元整體教學就是以單元主題為貫穿始終的線索,涵蓋每個單元的課型和教學活動,不斷加深對課時內容的理解與應用,將整個單元的每一個模塊聯系起來,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促進學生學習知識的重組與構建,促進英語新舊知識的關聯,不斷提升英語能力。在新課改背景下,牛津譯林版教材按照單元主題的編寫方式,每個單元的主題都具有內在聯系,如果教師引領學生從整體上掌握單元學習內容,根據課時教學內容進行整個規劃,將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二、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特征
(一)整體性
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分單元主題編寫,這個主題往往圍繞核心詞匯、核心語法、核心語篇展開,通過主題把教學內容和不同教學板塊聯系起來。在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將主題作為重要載體,從整體理解教學內容,形成本單元內容的全面、深度把握,并在此基礎上實施深度教學。指向深度學習的單元整體設計,課時的教學目標基于單元學習主題展開,學生完成課時學習之后,不斷加深語言輸出的深度,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凸顯整體教學的整體性。
(二)關聯性
深度學習強調教師應整合意義聯結的學習內容,重視學生經驗與課堂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將孤立的知識要素聯結起來,建立知識間的緊密聯系,將知識以結構化和整合的方式存儲在記憶中,通過知識間的關聯與整合,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需將教學內容關聯起來,并注重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和具體內容的設置,注重意義的聯結。
(三)遞進性
基于深度學習的理念選擇單元學習主題,需要教師以學科核心素養為培育目標,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將學生單一的能力提升到綜合素養的提升,逐漸實現單元整體教學的螺旋上升,相互聯結。教師在設計單元教學活動時,圍繞主題從簡單到復雜逐層遞進,促使單元形成螺旋上升的教學活動鏈,助力深度學習,提升學生英語學習的思維品質。
三、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實施路徑
根據相關內涵及特征,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實施路徑如圖:
(一)緊扣教材文本,確定單元學習板塊
《新課標》指出:設定主題能夠更好地創設情境、規定恰當的學習范圍。學生對主題的探究直接顯現出了英語學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這也關系到學生對整篇文意的理解、學生思維方式和本篇文章學習的成效。教師要在研讀教材文本的基礎上,確定單元的主題內容和語境,并以此為基礎創設教學情境,設定好單元教學目標,真正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和應用能力。
牛津譯林版初中英語教材根據話題、功能、結構、任務四個板塊來編排,每一個單元都以特定的話題為一個主線,規定一定的學習任務,同時以語言功能應用和結構項目為輔助,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教材的單元設計來看,各單元均設置了針對性的學習主題,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七種類型,即卡通漫畫類、導入類、閱讀類、語法類、綜合技能類、學習技能類和寫作任務類。各單元所需課時平均為7~8個課時。
(二)圍繞單元主題,確定單元學習目標
在深度教學過程中,首先需要確立的是每個單元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是燈塔一樣的存在,具有指導性作用,教師可以根據學習目標設定教學活動,優化教學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從教學目標轉換到學習目標,實際上是從教師為主轉換到學生為主的一種體現。
例如,牛津譯林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8 Go green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自然”,所屬主題群為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其中主題語境內容主要為國家地理概況、自然環境、人與環境。教師緊扣本單元“環境保護”主題,單元標題中的“green”不僅指自然環境的綠色,更指人們環保節能的綠色生活方式,圍繞單元主題,確定教學目標:在本單元學習之后,學生不僅了解瑞士的自然環境,還逐漸關注到人類生存、社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深化學生對環保和健康生活的認識。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教師整合本單元教學內容,搭建教學框架,最后實現單個課時教學到整體教學的逐層遞進和螺旋式上升。
(三)根據學情分析,設計深度學習活動
《新課標》明確指出:進行英語學習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目標任務也具有較大差異,如在記憶和理解階段,主要任務是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在分析和評價階段,其主要任務是進行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在創造階段則要實施相應創新行為。
牛津譯林版教材8B Unit 8 Go green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處于知識積累、前后知識銜接、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大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有一定的興趣,但由于知識的安排由淺入深,少數學生對這門學科產生了恐懼心理,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差異,設置一些符合學生現有水平和興趣的任務,讓學生有用英語表達的欲望,在完成任務中體驗成功,并注意指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
(四)結合目標達成,開展持續有效評價
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學習成效,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以深度學習為基礎的初中英語單元整體的教學,首先要確定好每個單元的學習板塊,然后設置恰當的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目標設置學習活動,學習結束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優化課程,檢驗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否有所提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以不同深度的問題鏈進行銜接,讓學生在感知語篇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思考,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閱讀能力。學生在完成深度學習活動后,需要對活動成果進行評價,這就要求有一定的評價標準,在每一個活動中,教師都能給出中肯的評價。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以學習內容的差異性設置評價標準,形成綜合評價。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和核心素養的不斷深入,對于深度學習和單元整體教學相關的研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帶動我國整體的英語教育發展,甚至可能使英語教育跨入新領域,讓學生掌握更好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平臺。教師能從英語教材獲取、挖掘和拓展大量的學科知識,因此教師要形成良好的教學觀念,不斷拓寬教學渠道,增強自己的知識儲備,以深度學習理論為指引,實現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的統一,并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核心素養,形成自主學習意識。此外,教師在設計單元整體教學環節時,應該以學生為主,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各個教學環節,將單元內容整合,并以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如此才能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參考文獻:
[1]何玲,黎家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代教學,2005(5):29-30.
[2]安富海.促進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11):57-62.
[3]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理論普及讀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4]楊朝青.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英語寫作教學策略研究:以An experience I will never forget寫作教學為例[J].英語教師,2021,21(9):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