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
張小霞,女,甘肅積石山人,甘肅省積石山縣田家炳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 摘要 ]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創新教學辦法,其閱讀教學對于學生來說相對枯燥。為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利用問題教學法創設出合理的問題情境,并以開放性、思維性問題逐步引導學生進入教師所創設的閱讀教學活動中,進而在問題的帶動下不斷激發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提升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問題教學法的運用價值,以及如何有效運用的策略,做出具體探討。
[ 關鍵詞 ]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9.048
在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利用問題教學法,解決傳統教學存在的弊端。問題教學法可落實那些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知識點與能力點,并讓學生在問題情境的帶動下,不斷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形成了良好的閱讀意識,可深入了解作者寫作意圖,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 問題教學法的利用價值
1.1 問題教學法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所謂問題教學法,即以設問、提問、疑問等問題方式為導向的一種教學方法,也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材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以問題為基礎的一種教學模式。在問題教學法下,可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形式,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分析,并收集資料,達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學習模式。進而讓學生在問題教學法的推動下,不斷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基于閱讀課文為學生提出問題,在問題的推動下學生會積極參與到教師開展的初中閱讀教學課堂中,并且學生可以以問題為學習的起點,在學生掌握一定知識的前提下,會跟隨教師的腳步不斷解惑,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各項思維被調動,學習興趣被激發。問題教學法對于初中閱讀課堂來說有著一定的價值與作用。
1.2 問題教學法可促進學生的語文思維
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抓住問題本質就能舉一反三。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應利用問題教學法,創設出問題情境,并以介紹、體驗到表達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的歷程,在學生理解的過程中也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也鍛煉了自身的語文思維。
1.3 問題教學法可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利用問題教學法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優質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所有的學生都能對所有的問題進行回答。所有學生的回答都是值得尊重的,學生的思考時間是很重要的,如學生在迷惑或好奇的時候會提出問題,并促進自身進行思考和推理,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很重要,教師應提出發散性問題,并告知學生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一個標準答案。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要清晰、集中和有目的性,所提出的問題要涵蓋各種認知水平。提出問題后留出等待時間,并積極給予每個學生平等回答的機會,允許并鼓勵學生提問,在學生口頭回答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回答,并重新解釋問題,對學生進行鼓勵,在必要的時候給予提示,確保所有的學生都能知道正確的答案。在學生針對問題進行討論時,教師應深入探究和重新引導,鼓勵學生與其他學生進行互動。以此發揮問題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有的價值體現。
2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分析
在目前素質教育體系下,教師應重視學生思維的培養,思維是決定一切結果的重要因素。相較于小學階段,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更加成熟,也正因如此,容易呈現出叛逆性,其對于學習根本提不起學習興趣,特別對于一些枯燥的學習內容。
在文言文教學中,很多學生都會覺得文言文離我們的實際生活相差太多,這種的心理導致學生無法以高度注意力進入教師開展的閱讀教學。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無法提高,也無法真正掌握教師所教學的重點教學內容。與此同時,初中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和引導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科學教學活動培養中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與品質,提升初中語文的教學成效。
3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教學法的運用對策
3.1 以問題教學法,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在目前初中閱讀教學中,學生會隨著枯燥的課文逐漸減少自己的學習興趣,教師并沒有進行引導,也沒有開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不僅無法理解課文還會對閱讀產生厭倦。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以問題教學法,不斷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并帶動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到學習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目前初中語文新課改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師應采取有效措施培養初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自主探究能力,以此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步感受閱讀帶給自身的提高,逐漸提高自身對閱讀的興趣。對此,教師應以問題開展閱讀教學,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答疑解惑,鍛煉學生的語文思維,也使學生能夠在閱讀中收獲探究的樂趣,收獲成功的快樂。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課時“貓”為例,貓一直是人們喜歡的動物,教師便可利用這一特點,通過收集有關貓的相關圖片視頻資料,自然地導入課時。其次,教師應為學生提出問題,如在本篇課文中作者主要講了幾只小貓?本篇課文作者運用了哪幾種寫作手法?其問題應循序漸進從簡單到難。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應在講解的過程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并讓學生進行作答。作者通過敘事手法,以樸實的文筆,自然的文風,講述了養貓的故事,其中值得學生借鑒的是文章大量的細節描寫。隨后,教師應提出開放性問題,教師應讓學生對養貓的故事和課文中作者對待事態發展的解析進行解讀。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分段閱讀等,了解課文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內涵。在這樣的閱讀環境中,學生可不斷提升自我閱讀理解能力、學習能力等,并且可以以高度注意力進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活動中。
3.2 以問題教學法,創設問題教學情境
首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問題教學法,創設出合理的問題教學情境,進而在情境教學的幫助下不斷提高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并讓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了解作者的寫作結構,這對于學生的寫作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其次,教師應基于閱讀教學與學生思維培養,在閱讀教學中提出閱讀焦點問題,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低級思維是較低認知層次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主要用于學習事實性知識或完成簡單任務,在教育目標分類中表現為記憶、理解、簡單應用等。高級思維是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主要指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決策力、批判性思維等。在教學目標分類中表現為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等高級思維,這些都是高級能力的核心。教師應以思維活動構建出閱讀鏈,并利用問題教學情境,提升學生的思維邏輯性。
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課時“春”為例,課前通過問題導入,如,大家覺得自己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樣子的?課文中作者筆下的春天跟自己心中的有什么不同?出示這樣的問題,重點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抓住作者對于細節、情感的把控。如,作者運用了生動形象的描寫方法,這些描寫方法是什么?在這個問題中,可以使學生能夠準確地抓住事物,培養學生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和多種修辭手法描寫景物特點。如文章作者在圍繞春天時,分別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部分,這是否充分表達了作者對于春天的熱愛之情嗎?這個問題是考查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理解程度,以及自身的發散性思維,該問題對于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都有一定的幫助。教師可引導學生以自由合作討論的方式,解析出這三個部分重點描繪了哪些春天的景色,并進行討論,解決該問題。學生對春草、春花、春雨、春風等進行分析時,自然而然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讓學生熟練閱讀通篇課文,教師可讓學生體會文中“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以及“輕悄悄、軟綿綿”等修辭手法。最后教師應讓學生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體會作者當時寫下文章時的心情。在問題情境下,學生可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在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時,也可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激發學生探究閱讀的動力。在教師層層深入的問題下,學生的閱讀思維也獲得了有效的提高。
3.3 以問題教學法,實施因材施教理念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閱讀教學課的基礎。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差異性較為明顯,學生對知識充滿渴望與好奇,也會勇敢參與到課堂中,回答問題非常積極,但由于他們還缺乏一定的語文學習經驗,沒有養成正確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用簡單的語言,有趣的形式,營造出輕松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學習本課知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有朋自遠方來》這一課中。教師應提出:課文中作者想表達的是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以此讓學生在觀看多媒體課件時,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階段中,學生可鍛煉自身的語文思維。其次,在初中課堂中很多學生自身具備的語文知識水平較高,在基礎知識、技能方面基本都能達到學習目標,對學習語文也有了一定的興趣,樂于參加各種類型的學習活動。但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時易畏縮,產生畏難情緒。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多以做游戲、表演等形式,活躍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教師可以提出,你還可以根據有朋自遠方來思考出其他詩句嗎?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人生所貴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親”等詩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此同時,學生的具體感性思維正在向抽象思維轉變,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字詞句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主要通過學生自讀感悟,在讀中感悟,從讀中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可適當進行提問,并幫助學生更快進入到學習中。教師還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可以以分層教學、小組合作等方式,兼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因材施教的理念能夠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
3.4 以問題教學法,突出教學主體
首先,新課標提出,課堂教學活動是以教師為主導和以學生為主體的雙邊性活動。因此在教法上,教師應同問題教學法,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入閱讀教學課堂中,使學生整堂課都能沉浸在閱讀學習的良好氛圍中。而在學法方面,為了實現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變,教師應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嘗試主動思考,借助注釋、課文插圖、上下文等這些現成的資源進行大膽的猜測,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和自學能力。其次,語文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說:教的完整不如學的充分。所以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應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重組和整合,緊緊圍繞文章的特點,設計出以下教學板塊。板塊一:故事導入。教師在導入故事時,可提出有關故事情境的問題。板塊二:反復誦讀,知其韻味。教師應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反復進行閱讀,并在文中尋找出答案,與作者形成相同的思想感情。板塊三:閱讀目標。教師應為學生提出閱讀的目標,讓學生根據這個目標去閱讀,并在閱讀過程中解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應讓學生在目標的指引下,邊讀邊思考課文大概講了什么意思。如,教師可讓學生在閱讀中按照標點進行停頓,并讀出停頓。停頓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停頓,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在教學《孔乙己》這篇文章時,教師在講授課本內容之前,需要分析這篇文章的歷史背景和環境因素等,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并理解課文內容及所蘊藏的深層意義。此外,教師還應根據語文課本情景的描繪來設立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對初中語文課本內容作出自主性判斷。對于學生的提問和發言,也要進行積極的鼓勵和引導,使學生愿意就課文內容進行思考并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通過這種開放式、創新式的思維訓練來延伸學生的思維能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基于教材內容創設出問題教學情境。在問題教學法的帶動下,學生可從多角度進行分析問題,并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思維意識,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能力。通過問題導學,讓學生帶著“意圖”去思考、去探究,從而體會作者的情感與表達。
參考文獻
[1]羅小娟,陳佳欣. 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 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40(5):58-64.
[2]馬海. 探究問題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 中外交流,2019,26(21):126.
[3]溫文彩. “問題教學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 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2):24.
[4]孫佰.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思考[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3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