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是寶貴的教育資源,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終指向。通過多種途徑,課堂課外相結合,有效地將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大學生生命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塑造對生命的積極認知,激發他們對生命的積極情感,培養他們頑強的生命意志,讓他們在生活中踐行積極的生命理念,助力其成長成才。
關鍵詞:紅色文化;生命教育;價值;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4-0032-04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立德,就是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樹人,就是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由此可見,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終點也是人的生命。2021年8月,《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這一重要文件出臺,文件指出,要“開展生命教育、親情教育,增強學生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意識”。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參與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堅力量,肩負著歷史使命。能深刻認識到生命來之不易,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愿意思考生命的意義,能用行動去踐行生命的價值,對大學生的成人成才至關重要。紅色文化是寶貴的教育資源,把紅色文化有效融入生命教育,有利于提升生命教育的質量,助力大學生成人成才。
一、紅色文化與大學生生命教育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及資源
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時期,為實現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鑄就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一種先進文化,包括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和非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及形成的時代精神等,是紅色文化在新時期的延伸和發展。作為中國特色文化,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天然構成,應當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主流文化,融入每個人的生命。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泛、教育面廣、內容豐富,按類別分為紅色舊址、紅色器物、紅色事件、紅色文藝、紅色建筑、紅色精神、紅色研究、紅色創作等[1]。
(二)生命教育的理念及現狀
1. 生命教育的理念
馬克思認為生命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物質生產生活是生命的必要基礎,為了不斷滿足生命的需要,人不得不通過社會活動生產必需的生活資料,在社會交往中締結社會關系,并在發展社會關系的過程中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故自然生成的生命在現實中其實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要對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負責,這是人的一種規定、任務和使命。
當代的專家、學者們多從生命教育的概念和理念、目標等視角進行中國式的表達。大學生生命教育是一種提升生命質量,引導大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曾用“愛人利物之為仁”這句古語詮釋生命至上的理念。2021年7月,教育部下發了相關通知,指出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校本課程,切實培養學生珍視生命、熱愛生活的心理品質。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重視。
2. 生命教育的現狀
大學時期是學生成長發展的一個關鍵期,開展生命教育不僅關系著學生的全面發展,也關系著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目前,隨著社會各界對生命教育的日益關注,生命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各高校也在積極探索有效的路徑。但總體來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無系統課程,無系列活動。目前,在人們的普遍認識中并未覺得生命教育應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現行教育大環境更側重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不重視大學生精神生命的體驗。大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生命教育體系,沒有系統的內容規劃。主要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業指導、安全教育等課程的某些專題進行講授。課時有限、內容設置存在不足、已有的各門課程內容之間存在重復。教學方法傳統,常帶有說教成分,對新時代大學生缺乏吸引力。
(2)效果不理想。當前生命教育的效果不盡如人意。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00后”,他們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長大,深受互聯網影響,網絡上受著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一方面個性獨立鮮明,思想開放,善于接受新鮮事物;另一方面生活在各種網絡文化中,尤其是近年來受微博、抖音等網絡平臺的影響,被各類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包圍,其辨別信息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深層次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斷被削弱,在面臨壓力及某些負性事件時,容易情緒化,陷入生命發展的困境[2]。
二、紅色文化與生命教育的關系
(一)紅色文化承載著生命教育的精神力量
文明要進步,國家要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續不斷的努力,需要凝聚所有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強大精神力量,紅色文化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力量。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沉淀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紅色文化不僅具有深厚的理論內涵,而且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特別是其所蘊含的精神內核、價值觀念、情感道德等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一致性,可以為生命教育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二)紅色文化孕育了生命教育的紅色基因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文化強國,高職大學生的文化素養、道德素質深刻影響著國家現代化建設進程。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不怕犧牲英勇奮斗的崇高精神,都有利于引導高職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紅色文化擁有開展生命教育的鮮活素材,能給予學生生命成長以有效養分,對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有著巨大推動作用。唯有傳承紅色文化,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才能讓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3]。
三、紅色文化融入高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價值及意義
(一)有利于明確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發展方向
生命教育的最終目是要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挖掘人的潛能,提高個體的人生質量,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生命教育,實際上就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個體來說,無論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還是提高認識、提升素養,其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豐富、不斷展開個體生命的過程。今天,我們提倡的三全育人,其著眼點不僅在于個體,也在于集體。尤其是文化育人,其本質就是以人類文化的正向價值為導引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無論哪種類型的紅色文化,其中都蘊含積極的生死態度、熾熱的生命情感、頑強的生命意志、宏大的生命意義及價值。因此,紅色文化從產生那天起,就具有獨特的生命教育功能。這種功能為高職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明確了發展方向。有效提升生命教育的質量,離不開挖掘紅色文化的資源并傳承弘揚其精神。
(二)有利于豐富生命教育的教學資源
紅色資源是先輩們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它見證了黨和人民艱辛卻輝煌的奮斗歷程,一件件革命文物,一處處革命遺址,一個個革命與奮斗的故事,生動地詮釋了生命的價值與精神。紅色文化資源遍布全國各地,完整呈現了中華民族的革命史、斗爭史、建設史、創新史,凝聚著生命的崇高理想和奮斗、創新追求。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到大學生生命教育中,對學生理想信念、社會責任感、人生使命感的養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大學生還處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過程中,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判斷力不夠強,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誘惑,尤其需要及時的正面引導。當前最重要的關于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都能在紅色資源里找到有說服力、有感染力的素材,從而提升高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效果。
(三)有利于增強生命教育的實效性
紅色文化資源承載了革命先輩、建設勞模、奮斗先鋒、創新楷模的光輝歷史和崇高精神。將紅色文化融入生命教育,不論是融入相關課程的課堂教學還是采取實踐教育或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都具有豐富的教學內容,也可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靈活加以應用,能大大提升生命教育的效果。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對生命的認知離不開對死亡的認知。現在的大學生成長在和平年代,直面生死的機會少之又少。一項對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進行的大學生生命教育現狀調查顯示,1/3左右的學生害怕死亡或忌諱談論死亡話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大學生死亡意識的缺乏[4]。而革命歷史時期的紅色文化就是承載著生死教育的文化。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影音資料的呈現、歷史情境的代入,可以讓學生對生與死有更深入的認知,能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背后是一段厚重的歷史,由此深化對生與死的認知,意識到生命的寶貴,知道個人的生命不僅屬于自己也屬于這個社會。
2. 可以激發積極情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每一個生命在實現其生存欲望的過程中,具有對其自身的存在進行自我感覺和自我體驗的能力。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情感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生存的基本態度、價值及意義。
一項針對某高校在校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的調查顯示,19.68%的學生認為生命苦短,應及時享樂,存在享樂主義觀念。11.56%的學生認為生命的價值在于追求金錢和地位,存在功利觀念,39.21%的人認為生命的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實現自我,29.55%的學生認為自己應該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由此可見,仍有一部分學生對生命價值觀的認知存在偏差[5]。紅色文化的情感內核是愛,即愛他人、愛祖國、愛社會。回歸愛的情感體驗,才能真正實現生命教育的目的。
3. 可以提升學生的生命意志,促使大學生積極踐行生命行動。生命意志是求生存和求發展的決斷力,其核心作用不僅僅指活下去,更指有意義地活下去。紅色文化精神實質是奉獻與奮斗,這種奉獻、奮斗不僅惠及他人,也提升自我。把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與大學生的平凡生活相結合,肯定紅色文化踐行的各種平凡形式,可以引導大學生自愿采取各種積極的生命行動,達到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幸福感的實現[6-8]。
四、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途徑
(一)充分利用課內教學
把紅色資源靈活融入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安排各種分享式課堂活動。比如在思政課和心理健康課的相關章節,教師可以讓學生講述一些他們熟悉的英雄、勞模、楷模、榜樣背后的故事。紅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容,通過講故事,既可以輸出內容,又可以傳達情感。要使學生的課堂分享質量高,不流于形式,教師需要在課前就有目的地布置相關任務及要求,給學生提出積極的、合理的期待,提供給學生相應可選擇的資源。學生事先準備好資料查閱、提煉再進行課堂分享,每次分享結束后教師都應進行以積極評價為主的反饋。如此,有準備的分享式課堂才能真正啟發學生對生命的領悟。
涉及生命教育主題的每門課程都可以打造紅色文化資源案例庫。革命圣地、英雄事跡是紅色文化的體現,抗疫、救災、脫貧攻堅也是紅色文化的體現。科學家全身心投入的實干精神、奧運健兒敢拼搏敢挑戰的精神,和老一輩共產黨人革命家的紅色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打造案例庫時應根據時代的發展,不斷擴充、豐富內容,挖掘學校所在地區、學生本人所在城市的紅色文化資源,對資源進行篩選、整理、加工,再納入資源庫[9]。
(二)積極開展校外活動
組織多樣化的社會實踐及校園文化活動,調動學生的感官,注重學生的體驗。比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各種紅色革命舊址、紅色建筑,包括紀念館、革命家故居、烈士陵園、烈士紀念塔等,這種方式便于組織,也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在參觀之前,學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避免出現流于形式、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現象。
學校還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節日組織革命歌曲合唱,觀看經典影視作品等活動。紅色藝術作品不僅可以給學生美的享受,也在潛移默化中進行著精神上的正面熏陶。除此以外,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進行紅色文化的再創作活動[10-11]。
(三)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的宣傳教育功能
隨著網絡微時代的到來,自媒體更是從各個方面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在微信、QQ、微博等基礎上形成的網絡社群層出不窮,比如院系群規、宿舍群、社團群、班級群、黨員群等,這些群雖然一部分是交叉的,但都具有學生關注度高、影響力大、組織性強等特點。這些網絡社群給生命教育提供了一個特色平臺,在該平臺上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時效性強,號召身處這些網絡圈群中的教師、院系、學生干部、宿舍長、社團干部等在圈群中進行紅色文化宣傳,尤其是對當下時代的奮斗者、創造者及其他優秀人物的事跡進行宣傳,可以使大學生接受有營養、有價值、有溫度的生命教育。為了讓紅色文化浸潤學生的心靈,學校還可以通過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向大學生推送優質紅色網絡資源,比如紅色人物背后的故事、紅色影音視頻、紅色書籍等[12]。
五、結語
在紅色文化視域下學習紅色文化中的生命精神,探尋生命教育路徑,為高校提供了一種新的生命教育思路。當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戰略期,各行各業都亟須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更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引導大學生遠離“躺平”、好逸惡勞以及個人利益至上等不良思想,培養責任感和擔當意識,通過艱苦奮斗、努力拼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中為社會和國家多做貢獻,實現個人的價值。總之,紅色文化作為我們的精神寶藏,有機融入高職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是一種有效的精神引導,可以促使生命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泰城. 論紅色文化資源的分類[J].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7(07):137-144.
[2] 馮建軍. 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J]. 思想理論教育2006(11):25-29.
[3] 林東. 大學生生命教育的設計與創新[J]. 發展研究,2006(07):86-87.
[4] 邵珺. 先秦儒家生死觀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價值研究[J]. 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1(10):48-51.
[5] 郭丹妮,等. 當代大學生的生命情感現狀調查及其對策分析[J]. 現代交際,2019(03):11-12.
[6] 胡晗雪. 當代大學生生命教育探析[J]. 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28(03):34-35+39.
[7] 王玲,陳昱霖. 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和實現[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1):86-88.
[8] 鄭瑞紅.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以店子底支前紅色文化為例[J]. 決策探索,2021(04):15-16.
[9] 孫漁珽.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及路徑探析[J].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04(04):03-04.
[10] 郭培榮,徐永超. 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8):75-76.
[11] 夏躍軍,王朝,王超,等. 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實現的探索與實踐——以吉林農業大學“生命之光”紅色教育基地為例[J]. 吉林教育,2018(Z1):76-78.
[12] 夏緒仁. 堅持紅色資源教育促進大學生素質發展——上饒師范學院利用紅色資源深化德育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黨史文苑(學術版),2009(01):67-68.
(薦稿人:肖愛平,湖南女子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思政項目“性別平等教育融入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研究”(項目編號:20B17)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康文艷(1981—),女,碩士,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