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敦明 劉曉玲
[ 作者簡介 ]
黃敦明,男,湖南武岡人,本科,湘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育研究。
劉曉玲,女,湖南隆回人,本科,邵陽市北塔區茶元頭小學,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研究。
[ 項目名稱 ]
本文系 2021年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十四五”規劃課題“PCK視域下小教師范生語文教學設計能力培養途徑研究”(項目編號:XJKX21B187); 2020 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小學語文課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C1819)的階段性成果。
[ 摘要 ]
小學教育師范生的專業核心素養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教學設計技能、使用教學媒體技能、課堂教學技能、組織和指導學科課外活動技能、教學研究技能。而在這五項技能中,教學設計技能是師范生從師任教必備的基本功,是師范生教學技能的核心。而影響教學設計能力水平的關鍵因素就是PCK,也就是學科教學知識。本文將結合具體案例,從語文名師教學案例、一線教師教學案例以及自我實踐案例等方面闡述提升小教師范生語文PCK水平的策略與方法。
[ 關鍵詞 ]
案例研究;小教師范生;學科教學知識(PCK)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9.055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預備軍,當前小教師范生的語文教學設計能力如何呢?筆者在近幾年的小學語文課程論教學、小學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指導學生見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工作中發現,小教師范生的語文教學設計能力普遍較弱,大部分學生沒有獨立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整合教學內容的意識和理念,缺少文本解讀和處理教材的意識。每次提及語文教學設計,很多學生都會感到無所適從,首先想到的就是“抄教案”。這樣他們就不能透徹了解教學設計中的目標、重難點、學生活動、教學環節設置等設計意圖,也無法做到因材施教。長此以往,小教師范生語文教學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就難以提高,專業成長之路也會受到影響,師范教育的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在影響教學設計的諸多因素中,學科教學知識(PCK)是一個關鍵因素。它是美國學者舒爾曼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并被定義為“教師個人教學經驗、教師學科內容知識和教育學的特殊整合”。它包含著學生知識、教學情境知識、教學法知識等知識內容。小學語文PCK的獲得,是一個由實踐到反思再到經驗積累,然后再實踐,再反思,再不斷積累經驗的動態發展過程。這就需要師范生在習得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借鑒、沉淀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不斷提升語文教學設計能力。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小學語文案例研究,就是一種能夠快速提升小教師范生語文PCK水平的有效方法。
1 觀看、分析、模仿小學語文名師教學案例,豐富學科教學知識
PCK不僅是影響教學設計能力高低的關鍵因素,也是衡量一名教師教學經驗和教學能力的重要指標。換言之,一名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越豐富,他的教學能力就越強,教學水平就越高。小學語文教學名師的PCK無疑是豐富的,是值得小教師范生學習和借鑒的。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積極引入小學語文名師教學案例,諸如于永正、竇桂梅、王崧舟、薛法根、孫雙金等,讓學生在觀看后交流討論,再模仿實踐,不斷生成和積淀語文PCK。
例如,在欣賞竇桂梅老師執教的《游園不值》一文中,學生被竇老師優雅大方的氣質、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優美的教學語言、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深深折服。在交流中,學生也明確了古詩教學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要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包括齊讀、互讀、范讀、指名讀等,讀出節奏和韻律,更要抓住關鍵意象和關鍵字句,品讀賞析,引導學生思考、想象和表達,感悟古典詩詞之美,培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同時,學生也表示,要想更好地把握古詩詞的情感和意蘊,就要不斷地學習和思考,不斷提升自己的古典文化修養,提升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精神氣質。
在觀看王崧舟老師執教的《長相思》一文時,學生發現王老師非常擅長營造語文學習的情境來調動學生的情緒,注重關鍵字句的品析,注重以情促讀,指導學生要讀出詩意,讀出情味,讀出個性。而聽完王崧舟老師的教學闡釋,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小學語文教學四個方面的目標,即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這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中,語言是基礎,思維是內核,審美是特質,文化是功用。同時,學生圍繞“好的小學語文課應該是怎樣的”展開了討論,并達成了一定意義上的共識,那就是一堂好的小學語文課,要有“三味”,即語文味——“動情誦讀”的“讀味”,“圈點批注”的“寫味”,“咬文嚼字”的“品味”;人情味——充滿情趣,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個性味——或選材精當,或設計新穎,或靈光一現,凸顯教育智慧。
學習薛法根老師執教的《灰雀》一文時,有一個環節讓學生很有感觸。在教“雀”字時,他講解了“隹”字的特殊含義,從造字法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雀”字的內涵。然后再帶領學生理解“雀”字在“歡呼雀躍”“鴉雀無聲”“黃雀在后”等詞語當中的獨特意味,突顯漢字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字的興趣和喜愛。之后,還引出了對《登鸛雀樓》一詩的背誦。看完這個教學案例,學生明白了,在生字教學中,要根據生字的特點,比如造字法、特別的偏旁、結構和筆畫等,采取有效而多樣的方法進行教學,并且要注意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另外,學習生字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因此教生字不能教得太呆板,要將其放到具體的生活語境當中去理解和使用。薛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環節,并且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進行品讀和指導。針對這些設計,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發現,其實閱讀教學設計就是朗讀活動的設計,教師與其在課堂上條分縷析,滔滔不絕,還不如指導學生讀出文字真實的情感。因為學生如果能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感情,就是理解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閱讀教學的基本目標。這節課的最后,筆者與學生在深入探討后,明確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要點,即如王榮生教授所說的:“學生讀不好的,使他讀好;學生讀不懂的,使他讀懂;學生不喜歡的,使他喜歡。”
2 充分利用實習活動,深入小學語文課堂,研究一線教師常規教學案例,積累學科教學知識
小學語文名師在教學過程中展示出的學科教學知識無疑是豐富多樣的,也閃現著個性和思想的光輝,可以幫助小教師范生提高理論站位。但是,他們教學經驗豐富,學生不易模仿。因此,在研究小學語文名師教學案例的同時,要充分利用小教師范生每學期實習的機會,觀摩研究一線語文教師常規教學案例,進一步模仿和提升。在近幾年帶領和指導學生實習的過程中,筆者和小教師范生觀摩研習了一系列的小學語文一線教師教學案例,有了較多的收獲。
例如,一教師執教《鳥的天堂》一文,對于這篇課文,可以教學的點很多,比如本課的生字新詞、認識南國榕樹的美麗和奇特、理解“鳥的天堂”的特殊含義等。然而,在課堂上,該教師卻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如何理解課文動靜結合的寫作方法上,也沒花太多的時間去分段概括、品詞析句和分析文章主旨。這讓一些師范生感到疑惑。于是,在接下來的討論中,筆者引用葉圣陶先生的觀點來幫助學生理解這樣設計的意圖。葉老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既然如此,語文教師就要利用好這個例子,充分挖掘每篇課文當中的語文要素,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語文素養。該教師之所以選擇把動靜結合作為教學重點,主要是出于單元目標的要求。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就是引導學生理解動態和靜態景物描寫。因此,本單元所選擇的幾篇課文都是為了達成這一單元目標而選擇的例子。無論是《鳥的天堂》《四季之美》,還是《古詩三首》,教師都要在教學中突出這一教學要點,實現單元目標。另外,筆者還跟學生強調:在一些名著導讀課文教學中,更要秉承“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一主張。因為節選的部分雖然精彩,但畢竟有限。所以,語文教師就要利用節選內容,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激發閱讀的興趣,培養閱讀的習慣,更好地貫徹精讀、略讀和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理念,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又如一位教師執教《太陽》一文,這是一篇說明文,重點要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說明方法。該教師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1.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2. 整體感知,理清結構;3. 品讀語句、習得方法;4. 運用方法,初試身手;5. 課堂小結,延續所學。在這個教學案例中,師范生發現,該教師不僅很好地利用課文這一例子達成了教學目標,在教學方法上更是別出心裁。首先,她重點指導學生學習太陽距離地球“遠”這一特點,明確該部分的說明方法。其次,結合課外示例,讓學生體會、表達這些說明方法的好處。接著,她讓學生根據之前教授的閱讀方法合作學習課文中關于太陽“大”和“熱”的內容。最后,讓學生選擇生活中自己喜歡的一種事物,運用今天學過的說明方法來描述。整個過程銜接自然,將教、扶、放、用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通過研究這樣的案例,小教師范生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有了更為真切的理解。
在見實習的案例研究中,師范生還發現,為什么有的小學語文教師上課時秩序井然,學生積極參與?為什么自己上課時教室里總是亂糟糟、鬧哄哄的?其實,這些問題背后,就有學科教學知識中的重要內容。小教師范生在大學課堂里和網絡視頻里看到的小學生并不是真實情境中的小學生,現實中的小學生是頑皮好動,天真活潑的,是不那么規矩的。在優秀一線語文教師的課例分析中,師范生有了這樣的認識:要想使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變得豐富一點,更能吸引小學生的積極參與,既要注重獎懲的方式、教學評價的方法,還要針對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突出行動導向。具體來說,就是要讓語文課堂動起來。教師要對課文文本進行充分而深入的解讀,善于抓住課文的關鍵部分,引導學生讀一讀,看一看,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寫一寫,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多方位地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表達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讓學生能聽懂,能學會,并獲得某種情感上的滿足。例如:在教《狼和小羊》《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等課文時,可以讓學生來演一演;在教《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春天來了》《山居秋暝》《敕勒歌》等課文時,可以讓學生來唱一唱;在教《荷花》《春日》《惠崇春江晚景》等課文時,可以讓學生來畫一畫;在教《坐井觀天》《風箏》《漁夫》等課文時,可以讓學生來編一編。總之,關注兒童視角,讓小學語文課堂變得靈動有趣,是小教師范生語文學科教學知識的又一收獲。
3 注重理實一體和課堂實訓,在小教師范生的自我實踐案例中,反思增長學科教學知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小學語文名師案例和一線教師常規教學案例研究的同時,筆者要求小教師范生將習得的學科教學知識運用于自己的教學設計,在教學實施中理解和鞏固。實踐之后,再進行反思和學習,增長、創新學科教學知識。
例如,一師范生在模擬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文時,教態自然,思路清晰,花了較多的時間帶領學生弄清楚小蝌蚪變成大青蛙的過程;另一師范生在教《小壁虎找尾巴》一文時,同樣花了很多的時間分析了小壁虎找尾巴的過程。在對這兩個案例進行教學分析時,很多師范生一開始都覺得這兩堂課教學環節完備,教學內容充實,教學評價到位,上得挺好。但是通過師生交流,師范生發現這兩堂課都有突出的問題,即忽視了語文的本體性要素,很大程度上將小學語文課上成了生物課。眾所周知,教學內容決定教學方法,小學語文課的教學內容就要抓住其本體性特點,通過聽說讀寫多種方式,培養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其實,這樣的問題在小學說明文教學當中尤為明顯。比如一教師在教《蝙蝠和雷達》一文時,圍繞三個問題展開教學:1. 蝙蝠在夜里是怎么飛行的?2. 科學家是怎樣揭開這一秘密的?3. 蝙蝠與雷達有什么聯系?并且在課中一次次強調思維導圖,沒有涉及語文訓練。這樣的語文課就失去了語文味。
又如,在教《牛和鵝》這篇課文時,師范生講到本文所揭示的道理,根據教學參考書上觀點來表達:要尊重事實,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這樣的解讀,其實并沒有錯,但是對于這篇課文的主旨來說其實是有些爭議的。所以,課后筆者在跟師范生交流時強調:對于這類講道理的作品,不一定要有明確的答案,要善于啟發小學生思考和表達,言之成理即可;同時,作為語文教師,看待問題也要有自己的理解,不能完全照搬參考書。
4 總結
總之,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案例研究,師范生在交流討論、模仿實踐中豐富了小學語文學科教學知識,為今后的語文教學設計夯實了理論基礎,樂觀自信地走上了小學語文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王榮生. 聽王榮生教授評課[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王崧舟. 聽王崧舟老師評課[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曹磊. 基于兒童視角下小學語文文本教學的實踐與探討[J]. 課外語文,2019(9):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