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廣華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效運用問題導學法,讓學生整節課都圍繞數學問題開展學習,這是促進初中數學新課程改革目標有效實現的具體路徑,更是目前初中數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和要求。在課堂環節運用問題導學法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提問意識,對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一、為學生導入輔助問題
在對初中生進行數學問題引導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注意對學生提出數學核心問題,還應幫助學生設計一些輔助問題,通過輔助問題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為后續學習的展開做好鋪墊,從而有效地通過輔助問題引出核心問題,使核心問題的提出水到渠成,不僅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也能為解決核心問題奠定基礎。在課堂教學環節,對問題的導出,教師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對輔助問題進行認真思考,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準確地理解數學的基本概念,還能構建數學思維體系,鞏固以往學過的數學知識。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兩個難度逐層遞進的數學問題,第一個問題較為簡單,具有普遍性,是數學輔助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回答后再提出第二個問題,即數學核心問題,以此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分析和探究數學知識。這種循序漸進的問題導入模式,可以降低問題難度,使學生在第一個問題的啟發下深入理解第二個數學問題。在學生理解數學核心問題的相關理論后,為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也為考查學生對核心問題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數學實踐,促使數學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培養良好的數學邏輯思維。例如,在“相交線與平行線”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舉例將相交線與平行線的概念引出來,如在日常生活中對相交線與平行線我們肯定是不陌生的,棋盤上橫線與豎線就是相交的,田字格本上橫線與豎線也是相交的,我們所學的坐標中x軸與y軸也是相交的;而校園中雙杠的兩條單杠是平行的,課桌的兩個外邊也是平行的,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的相交與平行現象。隨即教師就可以通過鋪設問題的方式,讓學生舉一些見到過的相交線與平行線的實例,通過對兩個知識點概念的梳理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與掌握相關知識。
二、引導學生梳理問題序列
問題導學法的運用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情況,合理且由淺入深地拋出問題。在對學生進行了輔助問題與核心問題的導入后,教師應遵循初中生的數學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對所提出的數學問題進行梳理,目的在于將數學問題呈現的順序進行整理,使數學問題形成問題串。這主要在于引導學生在回答核心問題的過程中構建數學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分析和總結能力。在學習某一個類型的數學知識時,教師可先為學生講述核心的數學問題,學生雖然理解了數學核心問題,但知識點的產生卻顯得突兀,學生很難對知識點的出現順序形成整體認知。缺乏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關注,學生則難以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這對于學生構建數學思維模式是一種阻礙,難以保障學生結合實際提升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分析能力。所以,數學教師要做好總結和提煉,按照概念的順序為學生穿針引線,梳理數學序列,使學生在認知到數學核心問題的基礎上對數學基礎問題進行學習,這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問題學習質量。例如,在教學“正數與負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先給學生講解了關于正數與負數的概念,所以學生懂得了大于0的數是正數,小于0的數是負數,但是當學生遇到像5.98%這樣的數量,學生很可能就會對概念產生疑惑。初中的正數與負數的概念相對于小學所學的正數與負數的概念有所深入,涉及有理數的范圍,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有理數的概念,從而讓學生對正數與負數的概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與解決核心問題。
總之,初中數學知識是一個完整的知識架構,數學教師必須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可采用問題導學法有效提出線索問題和輔助問題,引領學生展開思考。在實際教學中,必須做到有效設疑,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推動數學教學水平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萬壽.關于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效運用的思考[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6):56-57.
[2]林杰.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試題與研究,2021(27):11-12.
[3]沈渭棟.淺談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方式[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1(9):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