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檢察廳12309檢察服務中心
編者按:信訪工作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檢察機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的重要思想,堅持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檢察信訪工作原則,立足新時代,堅持人民至上,提出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常態化治理重復信訪、落實首辦責任、院領導包案辦理等系列新制度,進一步促進案結事了,維護公平正義,營造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本期聚焦檢察信訪工作創新制度的深化實踐,組織信訪工作法治化發展與完善原創稿件,以饗讀者朋友。
摘 要: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是檢察機關新時代的創新制度,3年多實踐,檢察信訪工作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其厚植黨的執政基礎、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意義和司法價值日益彰顯。面對縱深發展中訴源治理工作有待強化、創新開展信訪工作動能稍顯不足、實現信訪數據化共享有待加強、控告申訴檢察隊伍能力急需提升等難點和問題,需要從構建“一體化”信訪工作格局、加強信息化建設、強化控告申訴檢察隊伍建設等方面深入推進。
關鍵詞: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 化解矛盾 控告申訴 信訪數據化
2019年3月,最高檢張軍檢察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上提出,“將心比心對待群眾信訪,建立7日內程序回復、3個月內辦理過程或結果答復制度”[1]。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的內涵是:7 日內程序性回復是基本要求,3 個月辦理過程或結果答復是關鍵,解決群眾實際問題、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是根本。3年多來,全國檢察機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法治自覺和檢察自覺,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破難題補短板,轉變司法理念,創新工作方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制度成效顯著、體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一、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的制度價值
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執法不嚴、司法不公等問題以及對檢察機關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期盼,都以不同形式折射和反映到檢察信訪工作中。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就是為解決信訪群眾反映強烈的來信不回、少回等問題,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實現案結事了人和而建立的。
(一)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政治自覺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是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信訪制度是為了人民群眾而設立的,是踐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具體制度形式,體現了群眾路線的核心。[2]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和改進人民群眾信訪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要切實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注重源頭預防,夯實基層基礎,加強法制建設,健全化解機制,不斷增強工作的前瞻性、系統性、針對性,真正把解決信訪問題的過程作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的過程。”[3]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是檢察機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的重要指示,主動適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司法新需求的創新實踐,是堅持群眾路線,以群眾工作統領新時代檢察信訪工作的有效嘗試,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生動實踐。
(二)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法治自覺
黨的百年發展歷程告訴我們,我們黨之所以能夠領導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成就,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始終深深扎根與人民群眾之中。接收群眾申訴信訪、及時回復辦理情況本是基本要求,但實踐中群眾信訪長期得不到回復,或者回復不及時、不規范,錯失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黃金期”,增加群眾訪累、訴累的問題時有發生。群眾信訪“件件回復”就是為回應群眾期待,徹底解決群眾信訪工作中“來信少回復”“來信少結果”“來信少跟進”“來信少批辦”“辦信少滿意”等問題,努力實現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事事有著落”,讓人民群眾以可知、可感的方式實現公平正義。
(三)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是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促進信訪矛盾實質性化解的檢察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綜合施策,下大氣力處理好信訪突出問題,把群眾合理合法訴求解決好。”[4]信訪總量、重復信訪量居高不下,一些信訪人從基層一直申訴到最高司法機關,有的長達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究其根源,既有部分信訪人非理性表達訴求原因,也有與司法文書簡單、釋法說理不充分或案件司法程序“空轉”等有關,案結事未了,群眾反映的問題沒有得到實質性處理。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就是全力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立足于解決群眾實際問題,同時將檢察工作更深融入社會治理,積極依托社會資源,形成息訴化解信訪矛盾的合力,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辦理控告申訴案件是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將群眾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的重要方式,是人民信訪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5]進入新發展階段,人民群眾訴求的內容日趨多元多樣,要求檢察機關履行好新時代法律監督職能的愿望強烈。檢察機關以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為切入點、發力點,規范群眾訴求辦理程序、提高辦理質量,讓群眾評判、群眾監督,以檢察機關信訪工作高質量發展促國家治理效能的提升。
二、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的制度實踐
(一)全面暢通人民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奠定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基礎
探索“人工智能+司法為民”新模式,建設智能化檢察為民綜合服務平臺,建立檢察機關統一的“12309檢察服務中心”網絡和實體平臺。全面暢通“信、訪、網、電”四種群眾訴求反映渠道,實現人民群眾控告、申訴、舉報、咨詢等受理回復、辦理答復及查詢一個“窗口”“一站式”服務,人民群眾最多“訪一次”,防止無序申訴、多頭申訴。
(二)落實7日回復和3個月答復,實現群眾信訪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創新“3+”回復模式,實行短信回復+書面回復、回復本人+回復轉交人和律師、辦理結果郵寄送達+委托送達,做到回復答復全覆蓋、不留死角。設置“7日回復、3個月答復”預警提示和全程監控,開通“檢訪通”,信訪群眾可隨時隨地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查詢回復答復情況。強化督導檢查,定期通報“件件有回復”落實情況。2019年至2022年6月,全國四級檢察院接收315.9萬余件群眾信訪,均在7日內告知“收到了、誰在辦”,3個月辦理過程或結果答復率超過90%。
(三)健全完善信訪矛盾多元化解機制,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進一步走深走實
1.全面推行公開聽證,既解“法結”又解“心結”。邀請代表委員、人民監督員、律師等第三方人士擔任聽證員,就案件事實、法律適用等疑難、爭議性問題針對性聽證,共同釋法說理,促依法辦理、第三方評判、群眾見證等形成合力,讓公平正義看得見、聽得懂、真實可感,既幫助當事人解開“法結”,又打開“心結”。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1月至6月,全國控告申訴檢察部門開展聽證案件分別為0.12萬余件、0.43萬余件和1.15萬件,當事人明確表示息訴罷訪的分別為0.07萬余件、0.28萬余件、0.88萬余件和0.54萬余件,信訪矛盾有效化解率分別為55.6%、65.1%、76.5%和76.4%。2.4萬余件聽證案件共邀請10.67萬余名聽證員參加,受邀人員涉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特約檢察員、律師、專家、社區工作者、村委會等社會各界人士。
2.檢察長帶頭辦理疑難復雜控告申訴案件,發揮“頭雁”效應。最高檢、省級檢察院領導率先垂范,包案辦理一批矛盾突出、難度較大的“釘子案”“骨頭案”,采取公開聽證方式審查辦理,帶動控告申訴檢察質效整體提升。2019年至2022年6月,全國控告申訴檢察部門開展的2.4萬余件公開聽證案件中,“一把手”檢察長主持1.07萬余件,占44.6%,矛盾有效化解率近八成。最高檢領導在2020年和2021年開展的清理化解信訪積案和集中治理重復信訪專項工作中,帶頭包案辦理、主持聽證疑難復雜信訪積案18件和22件,全部按期化解;在2022年信訪積案清理“回頭看”專項工作中,又包案辦理重復信訪積案20件,各省級院領導包案辦理300余件。
3.深入開展重復信訪治理和信訪積案化解,用心用情紓解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全國檢察機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集中治理重復信訪、化解信訪積案專項工作部署,細化“三到位一處理”要求,充分運用辦理信訪積案的“九條標準”“十項措施”,推動重復信訪比例進一步下降。2020年部署開展信訪積案專項清理活動,掛牌督辦348件5年以上的信訪積案,其中最高檢掛牌督辦60件,重復信訪同比下降14.6%。2021年初,最高檢向下交辦重復信訪積案16656件,已全部辦結。2022年接續開展治理重復信訪“回頭看”活動,要求逐案攻堅化解。
4.大力開展司法救助,解決信訪群眾燃眉之急。助力、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大局,檢察機關為因案致貧、因案返貧的困難群眾及時提供有效救助,充分發揮司法救助“救急救困”作用,救助案件和救助金額連續3年持續上升,2020年首次實現司法救助全覆蓋,消滅“空白院”。2019年至2022年6月,辦理司法救助案件、發放救助金額分別為1.59萬余件2.62億余元、2.5萬件4.17億余元、3.87萬件6.1億余元、1.89萬余件2.47億余元,救助案件數量與救助金額同比分別上升19.43%和59.4%、63.5%和33.8%、54.9%和47.2%、119.8%和74.1%。
(四)積極主動探索創新,持續鞏固深化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
1.創新開展簡易公開聽證和上門聽證,及時就地息訴化解矛盾糾紛。2021年3月,最高檢創新提出將檢察聽證運用于群眾來訪接待工作,在12309檢察服務中心采取當日或預約時間,邀請律師、心理咨詢師等第三方常態化開展簡易公開聽證,及時就地化解信訪矛盾。2021年至2022年6月,全國控告申訴檢察部門開展簡易公開聽證1.12萬余件,其中最高檢170件,信訪矛盾有效化解率近80%。2021年12月,又接續探索開展上門聽證,對一些身患殘疾行動不便、路途遙遠出行困難的信訪群眾及因婚姻家庭等民間矛盾引發的信訪案件,把聽證室“搬”到信訪人所在地,以案釋法,把矛盾糾紛化解在信訪人家門口、問題解決在基層。
2.探索建立“三色信”分類治理制度,常態化治理重復信訪。網上信訪信息系統對群眾來信標注三種不同顏色:首次來信的標為“綠信”;重復來信1至4次的標為“橙信”;重復來信4次以上的標為“紅信”。對“三色信”采取分類辦理機制,將釋法說理、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工作做到極致,以減少重復信訪,防止程序空轉,提升人民群眾滿意度。
3.探索常態化開展電話回訪和滿意度調查,倒逼工作進一步提質增效。依托網上信訪信息系統,抽取已辦結的信訪案件,通過12309檢察服務熱線回訪信訪人,及時了解掌握7日回復和3個月答復的實際落實情況、群眾對回復答復的滿意度及原因等,切實發現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工作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防止程序空轉。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工作從程序上落實回復、答復向解決問題、提升群眾滿意度的實際效果拓展。
(五)加強制度機制建設,保障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統籌推進和深化
1.規范工作流程。最高檢制定印發《人民檢察院辦理群眾來信工作規定》,確立“誰接收、誰回復,誰辦理、誰答復”原則,明確規定7日回復、3個月答復的部門、流程和要求等,為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據。印發《人民檢察院辦理刑事申訴案件規定》對落實3個月答復提出明確要求。制定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文書模板、信訪系統回復操作規則和檢察業務應用系統答復操作流程,統一規范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工作。
2.建立定期通報和督導檢查工作機制。對落實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情況及存在問題實行季度定期通報,點名道姓指出問題。結合積案清理、重復信訪治理、文明接待室評比等工作,采取查系統、閱卷、回訪信訪人等方式,赴現場督導檢查。組織開展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回頭看”專項活動,深入排查回復答復不及時、不規范等問題并加以整改,推進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工作提質增效。
3.加強信息化保障。研發并在全國檢察機關部署應用信訪信息系統2.0,所有群眾信訪事項實行網上辦理、網上管理、網上監督,實現四級檢察機關信訪信息共享共用,推動形成檢察機關信訪信息大數據庫。開通“檢訪通”信息系統,群眾可隨時隨地向檢察機關反映訴求并在線查詢辦理過程或結果。
4.建設高素質控告申訴檢察隊伍。全國檢察機關著力培養既懂檢察監督辦案,又善于做群眾工作的控告申訴檢察人才隊伍。廣泛開展控申檢察業務實戰培訓,綜合運用“檢答網”解答業務疑難問題等方式,努力提升控申干警司法辦案能力、防控風險能力、群眾工作能力等綜合業務素質。推進檢察官業績考評工作,積極打造優秀辦案團隊。355個檢察院控告申訴檢察部門被評為全國檢察機關文明接待室6個辦案團隊和10名檢察官,被評為控告申訴檢察條線優秀團隊和優秀檢察官。
三、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的實踐成效
(一)信訪總體形勢趨穩轉好:信訪總量、重復信訪數量和比重實現“三下降”
全國檢察機關信訪總量開始平穩回落,2019年至2021年信訪量分別為93.9萬、92.7萬、89.5萬余件,呈逐年下降趨勢。重復信訪總量和占比呈下降趨勢,2020年、2021年全國檢察機關接收重復信訪分別為25.3萬、27.2萬余件,數量較2019年相比分別下降13.8%和7.5%,占信訪總量比重較2019年相比分別下降3.1個、2.2個百分點。
(二)依法逐級信訪趨勢明顯:最高檢和省級院信訪量逐漸下降,市縣兩級院上升明顯
最高檢和省級院信訪量下降,市、縣兩級院信訪量上升,依法就地解決問題的措施產生積極效果。2020年和2021年,最高檢和省級院、地市級院和縣級院的群眾信訪總量分別為37.5萬、55.2件萬余件和38.5萬、51萬余件,分別約占信訪總量的40.4%、59.6%和43%、57%。最高檢和省級院信訪總量占比較2019年分別下降10.4、7.8個百分點。最高檢和省級院接收的群眾信訪逐步呈下降趨勢,市級院和縣級院接收的群眾信訪呈上升趨勢,信訪“倒三角”結構逐步改善。
(三)信訪秩序整體不斷向好:非理性訪、集體訪、進京訪均出現下降
影響信訪秩序的主要指標均呈下降趨勢,信訪秩序明顯向好。2020年和2021年,全國檢察機關接待群眾集體訪分別為0.33萬余件 4.1萬人、0.29萬余件3.1萬余人,較2019年分別下降38.8%、59.1%和45.8%和69.8%。2020年和2021年全國檢察機關接待處理非理性來訪分別為0.18萬余件和0.21萬余件,較2019年分別下降40.6%和31.7%。2021年進京訪1.6萬余件,遠低于2019年的3.1萬余件。
(四)信訪結構進一步優化:涉法涉訴信訪量占比逐年提高
依法有序信訪的宣傳、引導更加深入,群眾信訪更加有序、主動地流向管轄部門,促進檢察機關信訪結構優化升級,涉法涉訴信訪比例逐年提高。2019年至2021年全國檢察機關接收涉法涉訴信訪量分別為62.5萬余件、65.5萬余件、66.1萬余件,分別占信訪總量的67%、70%、73.9%。2021年涉法涉訴信訪量占比,為2013年涉法涉訴信訪改革以來的最高值。
四、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的現實意義
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實踐成效顯著,推動這項制度不斷鞏固和深化,其價值和意義也逐步得到彰顯。
(一)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以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贏得民心,不斷厚植了黨執政的政治基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好新時代信訪工作,就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以實際成效贏民心、守民心。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不僅是“7日回復、3個月答復”的問題,更是用扎實有效舉措辦理好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每一起“小案”,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把黨的溫暖和司法溫情傳遞給每一個信訪群眾,以為民謀利、為民盡責的實際成效取信于民、贏民心、守民心,不斷厚植了黨執政的政治基礎。
(二)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努力讓人民群眾真正、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有力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法律是最重要的制度形式,能否加快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把法律這套規則體系轉化成治理效能,加快健全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制度,將直接關系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注重依法公正辦案和群眾工作的有機統一,注重法、理、情的有機統一,注重“三個效果”的有機統一,要求檢察辦案不僅做到符合法律規定這個“文本法”,更要做到符合人民群眾用樸素價值對公平正義理解判斷的“內心法”,努力讓人民群眾真正、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積極引領社會法治意識,有效引導人民群眾依法有序信訪,為我國制度優勢更好的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產生積極影響。
(三)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是深化新時代能動司法檢察工作的生動踐行,強化新時代民生司法保障
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是檢察機關主動擔當,不斷深化新時代能動司法檢察工作,以自我加壓來為群眾減壓。堅持“辦信接訪也是辦案”的理念,深刻檢視糾正宗旨意識不強、能力素質不夠、群眾感情淡漠等問題,著力在司法理念、專業素養、工作機制等方面,強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健全完善辦理群眾信訪制度,著力把新時代“楓橋經驗”落到實處,以新時代檢察機關信訪工作高質量強化民生司法保障。
五、制約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制度縱深推進的問題
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制度推動形成了統籌推進檢察信訪工作大格局,基本樹立全院、全系統信訪“一盤棋”的工作思路,檢察機關信訪總體形勢呈現向好態勢。但是與黨中央要求、人民群眾期盼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向縱深推進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難點和問題不容回避。
(一)信訪工作“大格局”尚未完全建立,以系統觀念推進訴源治理工作還需強化
系統統籌推進信訪工作的意識有待加強,習慣檢察機關一家或控申檢察一個部門“單打獨斗”,業務部門之間缺乏銜接配合,上下級院缺乏有效聯動,政法單位之間缺乏溝通,未能真正形成化解信訪矛盾工作強大合力,源頭預防、多方聯動、多元化解的處理涉法涉訴信訪的工作“大格局”尚未完全建立。
(二)信訪工作責任制落實不到位,創新開展信訪工作動能稍顯不足
政府信訪部門和有權處理的行政或司法機關、有權處理的行政或司法機關與責任部門之間,溝通協調機制運行不暢,主體責任落實尚不到位,“首辦”變成首次辦完了事,信訪矛盾上行;“終結”變成終而不結,司法程序“空轉”,群眾問題得不到實質性解決。
(三)檢察信訪信息化、智能化還存在差距,實現數據共享有待加強
網上信訪信息系統有待進一步升級完善,遠程視頻接訪深度應用不夠。信訪部門和政法部門之間、政法部門之間尚未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共享共用。運用信訪大數據分析、研判、發現問題不充分。
(四)控告申訴檢察隊伍建設亟需加強,與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部分檢察人員對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的意義和價值認識不到位,就案辦案、機械辦案,釋法說理能力、群眾工作能力、防范風險能力、化解矛盾能力等專業能力亟需加強,與檢察隊伍革命化、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六、健全完善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制度的建議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信訪工作條例》《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新時代檢察機關法律監督工作的意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按照檢察工作“質量建設年”部署要求,不斷鞏固深化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制度。
(一)構建“黨對信訪工作統一領導、控告申訴部門組織協調,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一體化”信訪工作格局
各級檢察院黨組將信訪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聽取工作匯報,認真研究部署信訪工作;控告申訴檢察部門要積極主動,定期牽頭組織召開信訪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協調解決跨部門信訪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和共性問題;各職能部門根據職能分工,依法依規妥善解決群眾合理合法訴求,確保在第一時間、第一地點化解信訪矛盾。
(二)提高辦理和回復答復質效,進一步促進解決“告狀難”“申訴難”問題
堅持定期通報制度,跟蹤督導、回訪回復答復情況,不斷提高回復答復質效。深入推進基層檢察院領導包案辦理首次信訪案件機制,全面推開簡易公開聽證,積極探索開展上門聽證,進一步壓實首辦責任,努力把信訪矛盾化解在首辦環節,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加大電話回訪和群眾滿意度調查工作力度,不斷提高群眾滿意度。
(三)加強部門溝通協作,努力形成解決信訪問題的工作合力
加強與政府信訪部門和其他政法機關的溝通協調,以《信訪工作條例》為依據,堅持訴訪分離原則,研究完善信訪事項接收、分流處理、回復答復、矛盾化解等處理流程。積極推動構建黨委領導下的多方聯動、多元化解的新時代信訪工作格局,提升群眾訴求和矛盾糾紛及時有效實質化解的效率效果。
(四)持續推進信息化建設,為群眾信訪“件件有回復”提供更有力支撐
進一步升級12309檢察服務中心軟硬件,加大信息技術的投入與運用。探索將遠程視頻系統廣泛運用到跨地區接訪、公開聽證、司法救助等各辦案環節,提供更及時、便捷、高效的檢察服務。深度運用大數據,推動實現信訪部門和政法機關信訪辦案數據共享,加強信訪數據研判與類案分析,掌握信訪實時動態與規律,為國家治理提供決策參考。
(五)全面加強控告申訴檢察隊伍建設,努力打造“四化”隊伍
將公開聽證、帶案下訪、巡回接訪等作為常態化辦案方式,強化實戰練兵,提高監督辦案和群眾工作能力。發揮控告申訴檢察人才庫作用,定期舉辦業務競賽,培育優秀辦案團隊。建立完善控告申訴檢察“案-件比”評價指標,健全完善控告申訴檢察業績考核機制,更好發揮“指揮棒”作用。
*執筆人:孫靈珍,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檢察廳二級高級檢察官;凡俊,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檢察廳三級高級檢察官助理[100043]
[1] 張軍:《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檢察日報》2019年3月20日。
[2] 參見舒曉琴:《中國信訪制度研究》,中國法律出版社2019年版,第194頁。
[3] 《習近平對信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 不斷開創信訪工作新局面》,《人民日報》2017年7月20日。
[4] 《習近平:下大氣力把信訪突出問題處理好 把群眾合理合法的利益訴求解決好》,《人民日報》2016年4月22日。
[5] 張軍:《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人民檢察院辦理控告申訴案件工作情況的報告》 ,最高人民檢察院網https://www.spp.gov.cn/spp/xwfbh/wsfbh/202110/t20211022_533125.shtml,最后訪問日期:2022年7月12日。